范米索
范米索

野生咨询|内容教练|🎙空无一物/有效失败 亲密关系|多元思维|认知升级|成人教育 DAO/Crypto|🌍 世界公民 B站/公众号:范米索|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

如何看待「智性恋」?

前两天看和菜头在自己的公众号跟网友讨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智性恋。

今天,我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来打自己的脸,一方面也想分享一下我现在对于这个词的一些观点。

当然,观点仅代表本人对过去思考的重新思考,不在于说服读者。每个人依旧可以保留自己的偏好。

从大学毕业到前几年,我搜索了自己微信聊天记录,发现曾经的自己就是妥妥地坚定不移标榜着自己是“智性恋”的人。

以下这段聊天截图是我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和朋友聊到择偶时的观点说出的话。那时候,还在不断地和不同人约会,还没从看标签的状态出走,毕竟对于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女生而言,很多想法、经历、阅历都还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会理所当然对很多看起来很“高级”的词,不假思索地拿来就用,甚至还要往自己身上贴一下,以此证明自己并非是一个“肤浅”的人,毕竟对“智”的追求可以将自己的品味与一些人区分,从而彰显自身的独特。

那么什么是“智性恋”呢?

我看到一些标准如下:

1. 在阅读作者撰写的专栏、诗歌或学术论文后,你会发现某人很有吸引力

2. 与提供原创和发人深省论点的人辩论感觉就像前戏

3. 你会被 TED Talks 吸引,而不仅仅是色情片

4. 某人的独特观点对你来说比他们的外表更重要

5. 你会发现博士非常性感

6. 你会被可以与之进行哲学辩论的人所吸引

7. 你不能忍受闲聊,想要直接进入细节

8. 智力在吸引力方面的排名高于所有其他因素,包括身体吸引力

可是,一路走到这个人生节点,我发现我对这个词的态度完全改变了。

我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过好几次“人是流动的。”人如果不流动,就不会有任何改变,不改变就不会有更多的进步或退步。

而此刻的我,对一些事的态度也改变了,在一些朋友眼里或许是进步,而在一些朋友眼里或许是退步。

衡量标准只是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人生阶段,对自我的认知了解程度及坐标系不同罢了。任何事都如此。

回到“智性恋”这个词身上,由于这个词的词性本身就带着一种高级感,以至于我在年少无知的时候,因为对这个词语的天然好感和崇拜,于是就将此作为择偶的重要衡量标准。

那么我以前到底是如何将“智性恋”的“智”,和“恋”关联在一起的呢?

小时候对“智”标准很简单,喜欢班级里成绩最好的人,中国教育体制的衡量标准很粗暴,虽然一直在鼓吹发展德智体美劳,但你会发现“智”永远是排在第一位,而“德体美劳”都可以因为“智”这一长板,做一些边缘模糊处理,达标就行,至于这些标准到底是什么?

「体」还能有具体的规则和评判标准,而“德”“美”“劳”的评价标准体系在我的记忆里就像缺失的数据一样,根本搜索不到。


因此“智”在那时候的标准就是主科成绩好,以至于小学的时候,明明我班里的篮球队长外形帅气还坐在我旁边,我却无动于衷,因为他成绩全班倒数。

更有意思的是,到了高中,当时有个男生追我,可他成绩很差,我直接对人家说,我不喜欢成绩差的人,结果他从倒数考到年级十几名,拿着成绩跟我说,已经达到我的期待了,而当时的我,自然还是没接受,以学业为重搪塞过去了,可另一边心里却喜欢成绩更优异的存在。

学生时代的“慕强”,慕得无非是那些校园里拥有成绩顶尖的人的强,因为成绩能够让他们获得无数的特权,让自己眼里权威的存在“老师”也对他们赞不绝口,而与这种在校园生态位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交往,更会放大内心的满足,填补虚荣。

当然,这种“智性恋”的好处就是对方作为一个标杆在你前方杵着,反而会激励你倒逼自己也要努力学习,这样才和对方“般配”,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结束学生时代,初入社会后,这种智性恋的标准就开始延展出了更多元的评价体系,说是多元,实则也没能逃脱出原本的思维,只是一种变体和单一标准的延续罢了。

“智性恋”的“智”就演化成了大公司、大企业、国企、央企、年薪百万、xx岗P8、P9以上……

除了这个维度外,另一个维度是根据对方脑海里的知识体量来评估,如果对方诗词歌赋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胸有点墨,学富五车,你也会认为这是“智”的体现。

总之,任何你难以企及高度的人,你都会认为他们具备这“智”,一个词概括就是符合“厉害”标准的人,就是“智”。

“厉害”这个词能把很多说不清的概念给一口气全部包含了,还能展露夸奖人崇拜的情感。总之,别问是智商高还是怎样,他们就是能力强,很厉害就对了。

恋这样的人,理所当然。

因此,最开始的时候,我根本没认真思考过“智性恋”的“智”到底是什么意思。

“智”究竟在指“智商”,还是在指“智慧”?

智商和智慧在我眼里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词,一个人智商高不代表ta有智慧,而一个人拥有智慧,也不等于ta智商一定高。

在我眼里,智商具有先天性,而智慧则具有后天性。智商在于先天生成及后天培训,智慧则全在于后天的学习与思考而成。智商是一种人脑智商的量,智慧则是一种人脑智商的质。

智慧,是在后天的学习与思考之中能形成的一种哲理体系的人,他们是能看透事物本原及一般规律的哲人。智慧者具有极高参悟宇宙事物及法则的能力者,即悟性及灵性。

如果想明白这一点,那么接下来我们在来想一下,大家所“恋”得“智”,到底是如何呈现出来的?

最显而易见的思路是「有智的人一定是“强者”。」

那么“强者”该如何定义?

智商能否与世俗定义的成功直接挂钩?从而推导出智商高就能成功?又或者跟学历背景挂钩,从而推导出高学历就是“智”?可如果ta依靠的是记忆和做题技巧从而获得高分进入好的学校是否可以认为是“智”?再或者赚钱能力很强,爬上更高的权力位置的人是否也是“智”的象征?

如果是,那么恋得到底最后是什么?

是恋Ta的广览诗书,肚中有墨?还是恋Ta的财权倾朝,只手遮天的本事?

后来我就逐渐意识到,关于“智性恋”这一词的边界非常模糊,甚至很大程度上是不成立的。

这更像是一种自身并不具有,却企图将自己的期待加诸于他人身上,希望通过与他人产生深度的亲密关系来变相获得所有满足自己期待的「智」的标准。

当然这种想法无可厚非,毕竟曾经我也踩过类似的坑。

我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时,“喜欢”那些年龄和阅历比我大许多的人,完全不介意外表,甚至还要和那些外貌协会的人划清界限,表达自己的另类品味。

那会儿我刚踏入社会经常遇到比自己厉害的人,遇到一个就跟我妈兴奋地分享说谁谁谁好厉害,我很喜欢对方。

我妈当时给了我一记白眼,对我说了句:“你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遇到一个优秀的人就爱一个,你这样下去怎么行?”

可无知如我,哪里听得进去我妈的话,只想着和一堆聪明优秀的人约会,毕竟我追求「颅内高潮」的感觉,每次都让我酣畅淋漓,以至于我误认为那就是爱情。

每次听他们高谈阔论分享自己的经历心得,就能让我两眼放光,充满崇拜。

当时,跟比自己年长八九岁的人约会,天真以为自己是真心喜欢人家,可没多久你就明白,你当时以为的“喜欢”,其实根本谈不上“喜欢”,你只是爱慕那些你没曾拥有的东西,被蒙蔽了双眼罢了。

回忆青少年的时光,忍俊不禁。对她的想法我也无法多加指责,毕竟她的经历和阅历都不足够让她理解到底何谓“恋”。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阅历尚浅的自己逐渐明白来了一个道理,与其把期待加诸与对方身上,不如把对“智”的修炼放在自己身上,因为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在未来的恋爱中避开一个坑——因为对方的“智”而选择对方。

举个具体点的例子,如果你本身学历背景都不错,社会地位、经历、阅历、财力都不错,那么在择偶上,你内心对一些东西的欲望和诉求反而可以被打到最低,而是从一些更纯粹真实的纬度上去思考是否要和对方相恋。

你恋得大概率不是Ta对外呈现的一些东西,而是更关注对方的灵魂和内里,关注对方是否跟你聊得来,有默契等等。

所以“智性恋”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百分百的好事,相反,可能存在比较大的风险,尤其是当你对“智”的理解如我上述那般。

更坏的结果可能是,当你年少时选择了一个符合你对“智”所期待的人,与之步入婚姻,得到了你想要的一切后,意外出现一个让你重新认知“情感”的人,这时候在情感上的痛苦可能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我在上一篇「黄金年代」写过,在20~30岁的阶段,我不考虑婚姻和生育,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得逐渐去学习和感悟大量我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

比如爱情到底是什么模样的?

我和不同人在一起时的状态究竟是怎样的?

我对一个人有好感,这种好感因何而来?

如果有一天ta一无所有,我还愿意陪伴ta吗?

我喜欢的,到底是对方的什么?

我的大脑会时常出现一个人吗?

我会为怎样的人伤神落泪?

我会不求任何期待只要看到对方就很开心吗?

我会为一个人无条件的付出,不计后果的爱ta吗?

……

爱情的命题会贯穿人的一生,这个命题难道不值得花时间去认清吗?

那么,谈完“智”这一个单一纬度,我们再围绕“爱情”去展开聊一下。

事实上,我喜欢也欣赏拥有“智”的人,无论是“智商高”或是“有智慧”,但如今我非常分得清楚我对于这类人的情感没有任何男女之情,更没有原始的冲动,那种喜欢之情是更愿意与对方结识并成为朋友,而非恋人。

走到这个人生节点,我所接触过的形形色色且拥有智慧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每次跟他们对话聊天我也能酣畅淋漓,颅内高潮,我依旧很享受大家在交流对话中无数灵感和思考外溢的瞬间,可那些美好的感觉和体验和荷尔蒙无关,更和爱情没有半分关系。

而爱情需要的是什么呢?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

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

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你会发现这个爱情理论里,没有一条是和什么“智”所相关的,那么我们不妨再思考一下,当你说你爱对方的时候,你到底爱的是什么?

是对方身上一切吸引你的闪光点,还是你跟对方在一起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感觉?又或者你可以在对方面前很轻松地做自己?……

“智性恋”有一个最大的陷阱就是放大了“智”在爱情中的占比,从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成绩拔尖,智商高,可对方傲慢自大,人际关系一塌糊涂,对人情世故一无所知,那么你是否愿意与之相恋?

如果一个人在智慧、智商上都非常出色,但在性能力上有缺失,性冷淡或者性无能,或者跟你性生活完全不和谐,那么你是否愿意与之相恋?

如果一个人头脑聪颖,满腹经纶,但性格孤僻,不愿与人往来交谈,情绪时常不稳定,那么你是否愿意与之相恋?

当然,我举的例子听起来极端,但都是在现实世界里真实上演发生着的,并非杜撰。

说这些,只是希望提醒“智性恋”的朋友,想明白一些问题:

1、当你说自己是“智性恋”的时候,你所理解的“智”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否可以有更具体的对该词语的描述?

2、你在择偶上的第一需求优先级真的是“智”吗?如果不满足这一点就不再考虑任何其他优势了吗?如果满足这一点,就可以为此降低诸如“外貌、身高、性格、性能力……”一系列额外因素吗?

3、你是否认为爱情发生最重要的因素是对方必须有“智”?

4、你曾日思夜想怦然心动过的人,你认为ta具备你所需要的“智”吗?你对他产生感觉的一刹那是因为ta的“智”在起作用吗?

5、如果你是“智性恋”,且与符合你期待的人相恋,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你认为会有分手的可能性?如果这是你不可忍受对方却无法改变的,你是否可以为“智”而迁就妥协?

以上问题,都可以认真问一下自己。

回到我自身,决定我喜欢一个人的因素,反而不再是“智”优先,我更遵从自己的本心和感受。

当你和一个人相处在一起的时候,即便对方没做什么,你天然就很开心,情不自禁地咧开嘴笑,内心紧张如同小鹿乱撞一般,理性甚至都已经下线,你会对ta产生大量思念和幻想,那么这种情感本身就是最原始的、本能的一种情感反馈。

如果对方恰好幽默有趣,能把你逗得哈哈大笑,又能跟你聊得来,或者能额外带给你很多的知识和思考,那么这些都只是在情感形成时的加分因素,让我对这段感情更加着迷罢了。

后来我意识到自己是个“肤浅”的人,因为会让我怦然心动想要恋爱的人真的都是别人眼里的帅哥,只是以前我不愿意承认,不对自己诚实罢了,所以我肯定不是什么智性恋。

那是否到了另一个极端呢?我觉得也不是,毕竟我真恋爱也不会把外貌放在最高的位置。

比如Ai,他的确不符合我的审美,可也不丑,当初match他的动机反而和外表无关,相反我很欣赏他性格里的幽默风趣,喜欢他面对困境抱有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更重要的是他能接住我最低谷最糟糕的模样,并向我提供极大的能量,他对我包容度超过我的想象,否则如果我纯粹用一个维度衡量,那我们是没戏的。

因此,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很简单,我认为一个人可以“智性恋”,把“智”作为第一优先级去择偶完全没问题,但如果直接把对“智”的偏好和崇拜粗暴归同于爱情,就容易掉进一个巨大的陷阱中。

“智性恋”是个美好高级的词,可它不等同于爱情,不要身陷囹圄被这个词蒙住了双眼,一味追求而因此错过真正的“爱情”发生。

如果爱情可以单一归因,那么世间就不会有那么多为爱伤神的男男女女了,也恰恰是因为爱情的发生简单又有着令人捉摸不透的复杂,才使得这世间存在那么多关于对“爱情”的思考与形形色色的爱情故事。

不过,恰恰是因为“爱情”的存在,才为生而为人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意义。

没有体验和经历过爱情的人生,多少是有缺憾的,无论在爱里,苦涩折磨或是甜蜜美好,都值得不计回报的去大胆体验和尝试。

去爱吧,就像从来没有受过伤一样;

唱歌吧,就像没有人聆听一样;

跳舞吧,就像没有人注视一样;

工作吧,就像不需要金钱一样;

生活吧,就像今天就是世界末日一样。

Love, like you’ve never been hurt

Dance, like no one’s watching

Love, like you’ve never been hurt

Sing, like nobody’s listening

Work, like you don’t need money

Live, like you’re on heaven on earth

《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伤一样》

——艾佛列德.德索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