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淡晴空

晴空的書櫃
分享育兒教養、夫妻相處、還有我的靈性成長。
我在寫作上早已「躺平」
在馬特巿已經停留了一年多,當初一個小小的舉動,沒有想一年後自己的生活有這麼大的變化,趁著年未將至,來梳理一下我這一年多的心情。

儀式感到底重不重要?
年輕時,我是一個頗有儀式感的人,喜歡不同的節日來臨並慶祝,可是隨著歲月漸長,節日過得多了,都是千遍一律,也少了過節的期待感。特別近年,每逢過節反倒成為了商家吸血的日子,情人節餐廳只有情人節套餐,母親節去吃飯,飯店也只有母親節團餐。零售百貨也在推廣節日的套裝禮品包,當節日變得越來越...

轉念就好
星期日一大早我就開始發高燒,燒了一天不退,還好先生在家,我就狠狠的去睡。星期一還沒有退燒,頂著39度高燒送兩個小孩上學,然後去看醫生。星期二繼續高燒,一早起來,兒子也發高燒了,女兒體溫踩界,馬上帶兩名小孩去看醫生,最近病的人真多,看完醫生後後確診得到乙型流感,想來是我傳染給孩子的。
《車貞淑醫生》|主婦重返職場的故事
最近這齣戲一直霸佔香港Netflix榜首,我對醫生題材沒什麼興趣,加上女主角的樣子不討喜,本來沒有打算要看。後來看到一段短片介紹很精彩。原來主題是家庭主婦當年因為孩子而放棄做醫生,照顧家庭二十年,某天因為急性肝衰竭,適合捐肝的丈夫一直不願意捐肝給她,即使最後逼不得而的要捐也被婆婆阻止了。

《中年之路》|第二次成長之路
中年之路是指一趟心靈的成長之路,大多數初發於三十歲,然而因為生活的壓力,已然習慣的生活模式、道德責任,很多人會將這種感覺忽略或壓抑。不過,這種感覺並不會消失,它會繼續累積,直至爆發,這種爆發也是常道的中年危機。「大多數中年危機都是由這種分裂的痛苦所引發。

母親節快樂
女兒在星期五晚在書包拿了幅畫出來,有點失落的說:「媽媽,原來星期四的美術堂是做母親節禮物,但那天我早退了,沒有做到。」 然後她有點不安的將畫遞給我說:「所以我沒有母親節禮物送給給妳,就只能畫一幅畫給妳。」 我問:「這是老師叫妳畫的嗎?」 她搖頭:「不是,是我自己畫給妳的。

《全部的你》|從腦落到心,尋回真正的自由
人類活了幾千萬年,一直都被自己的念頭綁架,困在自己的念相之中,從來沒有一天過得真正的自由。我們思考。我們回憶。我們展望。「我」由過去所形成,我們以為那就是我們的全部。越去累積越多的回憶,越多的牽絆,「我」的形相更加緊實無法分開。在這個高度發展,科技越來越進步,社會越來富庶的社會裏...

《我可能錯了》|一位森林僧人的自述
還沒有閱讀這本書時,以為是一本身心靈的書藉,在看完後才了解,這是一位森林僧人的自傳。比約恩是出生於瑞典,於瑞典著名的大學畢業,在還沒有畢業時已經受聘於國際企業,畢業後成為一名經濟學家,高薪厚職,過著令人欣羨的生活。然而,他並不快樂,而且感到非常的焦慮,最後在二十六歲決定辭去經濟學...

《我不要你死於一事無成》|關於阿富汗的歷史
這本書寫於2010年。我翻閱這本書時,只感到無限的唏噓,因為在2021年塔利班又重掌了阿富汗,而國際已經與其斷交,由著阿富汗自生自滅。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剛好是各大強國的中心,所以在70年代被蘇聯入侵,後來蘇聯被游擊隊擊敗,將蘇聯趕走,當民眾以為可以過上和平的日子,卻因為游擊隊的權利...

【面對高敏孩子,請接住他們的情緒】
高敏孩子常常會因為看似很小的事情而情緒起伏很大,我兒子便是一名高敏兒。上星期學校舉辦一個速算比賽,回家後他便興致勃勃的拿起平板開始登入網站比賽,他還很自信的認為自己會拿奬,誰知⋯⋯最後時間到了,他還有五題沒有算。當場像殺豬一樣嚎哭起來,我絕對沒有誇張,真的哭得很慘烈。
《自轉公轉》|怎樣才算幸福?
作者深入的刻劃女性在三十多歲時的徬徨與忐忑。要結婚不?要生孩子不?還是要在工作上拼博?到底這個男人可不可以結婚?故事中的小都是一個三十二歲的女性,因為母親得到了更年期障礙的疾病,所以便辭去了東京的工作,回鄉與父親一起照顧患病的母親。她在暢貨中心做特約店員,賣平價的服飾,與她在東京的生活完全不同。

《豐盛》|只是回到原來的你
閱讀心靈書藉常常是一個奇妙的體驗,在於找到共振的頻道,不是我找到了書藉,也不是書藉找到了我,而是一切都是剛剛好,剛剛好的時刻,剛剛好的心態去閱讀這本書。楊博士先是說明了西方的吸引力法則、希爾的成功法則,都在於專注的守住一個目標,一個願境,然後朝目標進發。

【不是一百分才最重要嗎?】
這幾天進入考試週,然而女兒的腳整天喊痛,我趁考試早放,就帶她去看醫生,之後又去醫院照X光,舟車勞頓了一個下午,她又病著已經很累,回程時在車上睡了一會,走回家的那幾分鐘的路程也蹲下休息了好幾次,以前看到她這麼累,我還可以抱她,現在真的抱不起了。
《愛在瘟疫蔓延時》|一本愛情的百科全書
這本馬奎斯的名作,簡體版的名稱是《霍亂時期的愛情》,繁體版的名稱是《愛在瘟疫蔓延時》。《愛在瘟疫蔓延時》這個譯名乍聽之下會以為是一個非常浪漫的愛情故事,會讓人聯想到一對情侶在瘟疫肆虐的環境中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實則不然,看完了整個故事,我覺得簡體版的名稱《霍亂時期的愛情》雖然平淡...

《妻子的後事》|留給世間最後的溫柔
這是一個六十八歲的老太太和七十歲老公公的故事。廉太郎是日本傳統社會標準的大男人,勤奮的上班工作,在公司力求表現,將一切的精力奉獻給工作,回家只等太太杏子照顧,覺得自己在外辛苦工作,太太打理家庭,照顧兩名女兒是理所當然,從來對家庭和女兒們學業與成長不聞不問,也不關心太太。

後疫情時代的我們
今天是香港全面解除口罩令的第一天,昨天在宣佈時,一批酸民又說,永遠慢人一步,永遠跟著澳門的尾巴。結果今天一早出門,九成五的人仍然戴口罩。我沒有強逼孩子戴口罩,戴不戴由他們自己決定,結果全家只有我一個人沒有戴口罩出門。輕鐵上也只有一、兩個人沒有戴。
【是真正還是虛假的快樂?】
前兩天妹妹要上興趣班,我就先接了兒子去學校旁的公園玩,這裏有很多剛放學的小學生在玩。我來時就看到一個很困惑的境象,一個男生被三個男生,不停的拉扯、壓倒,男生不停的反抗,逃跑後,其他男生又會一起來追他,拉他,繼續將他壓在地上,不停的作弄他,反覆如此。

我各方面都會變得越來越好
自從女兒升上小一後,我終於感到考試的壓力,兒子小三課業越來越深,要加把勁,女兒學習能力較弱,要用更多的時間去溫習。昨晚做完功課後和女兒溫習英文口試,溫習了好幾天,她還是很多答案記不住。她很氣餒的說:「我英文一定考零分了。」 「我英文真的好差。

《始于极限》|女性主義的往復簡書
「自稱受害者並不是軟弱的表現,反而是強大的證明⋯⋯那是一種不畏懼當受害者的態度。」

《天賦的力量》|又是吸引力法則
我很喜歡看吸引力法則的書,科學解構的,心靈類的,個人實踐的,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去找這些書看,為自己的信念補足一下養分。當年《秘密》一書出版,很多相類似的書紛紛出版,多如潮水,然而比較吊詭的是,我一直沒有看《秘密》等一系列的書,潛意識裏我好像對暢銷書有點感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