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in Sung
Justin Sung

Skeptical optimist. Like to laugh.

Fire & Motion #3

Stin's reading note.

What I've read

📄习近平的弱点 - 狂妄与偏执如何威胁中国的未来

在我看来,中国改变习路线的唯一可行方式,是最可怕也是最致命的:在战争中屈辱地失败。如果习近平攻击他的首选目标台湾,战争可能不会按计划进行,而台湾在美国的帮助下,将能够抵抗入侵、并对中国大陆造成严重破坏。在那种情况下,精英和大众将会抛弃习近平,这不仅为习个人垮台铺平了道路,甚至也可能为中共垮台铺平了道路。

作者曾在中央黨校任職 15 年,比起她的結論,我更喜歡她的第一手觀察與那些奇聞軼事 (笑)。把這篇文章當成故事來閱讀,反而能獲得更多的新鮮感!


📄吳晟x張潔平:向世界去,回鄉土來:以文學耕種年輕的台灣

我寫了一首詩叫做〈角度〉,就在講你以為你走遍世界,到了德國你就有國際觀了嗎?國際觀不是你在外國飛來飛去,國際觀是在心裡面的。
我是比較屬地主義,我們住在哪裡,就把這個地方顧好、處理好,不要講那麼大。以前一直講中國中國,你在那邊就不被歡迎啊,人民代表大會你也不能參加,你能去那裡發言嗎?人家發生什麼事件,你能去參與、表達意見嗎?都沒辦法嘛,那何必講那麼多?真正要做的就是把自己能盡力的這個地方維護好。

人在加拿大而無法到現場,幸好有文字稿!也提醒自己這次回台灣得抽空去看《他還年輕》。1980 年吳晟老師參加了愛荷華的作家工作坊,那崎嶇的轉折經老師說起,竟也成了一篇精彩的故事。

吳晟老師的這翻話,不知為何讓我想起這片段,但吳晟老師眼中的「那個地方」並沒有比較好。這趟飛機落地之際,腦中浮現了溫哥華的地景,回神俯瞰桃園時,使能理解「人口稠密」是什麼意思 (笑) —我設想中的國際觀是為思考在地而服務的,「那個地方」未必要比較好,但唯有去了,才知道這裡長什麼樣子。


📄垃圾黑市錢與權:一條事業廢棄物犯罪鏈的生成

「政府是一個足球隊,環保像最後一關的守門員,結果其他人該攻沒攻、該守沒守,甚至還往後攻自己球門,最後怪守門員守不好,整個廢棄物處理就是這個狀況。」

咱們政府在諸多議題上,何嘗不是這樣呢?從一開始的一樁國有地廢棄物傾倒案,帶出事業廢棄物處理在供給面 (焚化爐) 與需求面 (工業區招商後暴增的廢棄物) 的嚴重失衡—廢棄物增長的如此快,在沒有配套且政策不確實執行之下,濫倒的結果無法避免

整的專題裡我特別喜歡多媒體重現,動態地帶領我走了一趟違法傾倒,當頁面下滑隨著曳引車開進國有地一旁的小路,那特意漫長的過程著實令人屏息!

廢棄物的傾倒可能發生在一夜之間,但後續清除成本往往所費不貲,更曠日費時,連帶影響周邊居民權益。
「自己的垃圾自己處理」不僅攸關企業穩定存續,更是對環境的責任,這場垃圾大戰照見台灣長期在發展經濟時因循苟且、得過且過的心態。但從農田違法傾倒的廢棄物,到工業區無處安放的事廢,在在都顯示這種僥倖心態已經到了必須轉變的臨界點。唯有正視廢棄物問題,才能真正讓台灣的產業永續發展。


📄莊子 - 人間世

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衒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育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

前面提到了若自己尚站不穩,那又何能去管別人呢?若強行將仁義規矩加諸於他人,反而容易得到反效果,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倒像是要用別人的惡行彰顯自己的美德。

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

屏除情緒而安之若命,這樣的境界真難啊 (笑) 但我希望能作為目標來努力。我沒有很同意事君的部分,但若能以安之若命為前提來行事之情,應該會好一點!

且以巧鬬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泰至則多奇巧;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亂,泰至則多奇樂。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這是人間世裡我最喜歡的段落了。私以為這跟儒家提到的「中庸」概念接近,凡事應符合節度,或者說任何事都該思考適度與否。飲酒的部分也使我會心一笑,這根本就是過往的景況啊 (笑)

遷令勸成殆事,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

信任的建立也是如此!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

這正是莊學之人得以安身立命之法吧!我突然想到讓子彈飛裡的這一段:他跟你聊什麼,你就跟他聊什麼;他怎麼聊,你就怎麼聊。記得要沉住氣,要慢,越慢越好。

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

讀到這句話時,深刻感受莊子的無用之用應是積極的,而不是只求保全的消極。


📄莊子 - 德充符

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正如逍遙遊裡的「無所待」,不受外物影響而保持內心的平靜

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遊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走到了德充符,莊子一步一步地用實際的例子反覆提醒「齊物」「莫若以明」等觀點。得到與失去也能以此道理觀之,而得以釋懷得失之心。

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
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

我好喜歡這兩句譬喻。在止水之前才得以照見自己,內心持守靜態才得以反觀世間,而齊物、擺脫對是非對錯世俗生死的執念,正是讓流水得以止的途徑。

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

能做到這樣的話,應該也是理想伴侶了 (笑)

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閱讀莊子的計畫,走完德充符後要告一個段落了。蔡璧名老師說過:生活的背後是一套哲學,而哲學觀照的是生活。讀莊子最大的收穫,是體認到要把心靈與情緒的調養擺到更優先,且這樣的優先也應能體現到生活中的選擇、舉措;齊物論的「莫若以明」與「無用之用」對我而言也是很重要的提醒:諸多事物並不是只有對立,若能真正換位到另一方,或許便能照見彼此的共同性。閱讀莊子也應該是一件長久不輟的事。


What I've watched

🎥讓子彈飛

趕上最近剛上架的熱潮,第三次複習這部電影。《讓子彈飛》無疑是姜文的民國三部曲最佳,不過如果提到周韻的仙女形象,我首推《邪不壓正》的關巧紅 (笑)


🎥The End of the Tour

I do love the movies that mostly consist of conversation, such as My Dinner with Andre. Maybe this kind of notion reflects my curiosity toward how people mind work, all sort of thoughts and possibilities.


What I've listened

🎙️孤獨六講

我覺得每一個小我的完整最後構成一個大我的完整

始終沒有拿書來讀,因此在 YouTube 上先聽蔣勳老師的短講。六種孤獨推至底層是對儒家教育、文化的反省:根深柢固的「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大我思維,往往建立在小我的犧牲上,但蔣勳老師,甚至是近期我正閱讀的莊子,促使我開始反思「那我自己呢?我在哪裡?」

街頭擁擠的人群,看似靠近但卻無所關聯。共同體、民族、社群等群體的價值,相對於眾人皆異的個體性,當大我價值照應到個體追求是 "one to miss" 的對應關係,正是那樣的無所依循產生了孤獨感,小我與高處的標準因距離遙遠而有了疏離感。探討孤獨,同時也思考如何重新將小我與大我連結起來,而第一步必應是肯認小我的存在與重要性。


🎙️How to Create Your “Perfect Week”, w/ Craig Ballantyne

One thing I take away from this conversation is the idea of "non-negotiable" event. For me, it's a principle of identifying what matters and making no excuse of missing that out. I just simply add a "non-negotiable" subset on my Apple calendar to distinguish them from normal event. Hope this implementation works out!


🎙️不只是斜槓!跨領域整合成就差異化的創業故事 ft. Swipe 共同創辦人曹凱閔 KM

在能容忍的範圍之內做出最冒險的改變

同時被提醒了 "pivot" 的重要性。改變本身也具有複利的效果,短期內雖然容許範圍很小,但若能在限制內盡可能地移動,長期而言的改變必然是巨大的。此外,有研究顯示人們很難想像自己三個月後的樣子—人們的改變多數是下意識的,若能有意識地進行、紀錄改變,那麼點、線、面連起的移動軌跡也必然是可觀的。額外發現 KM 對於自己成長的時間點記得很清楚,而很多大大似乎也都如此。

不要把容易找到的答案當成答案

意思是不要被表面的答案所迷惑,要問原因背後的原因。更進一步地回想起「功能、問題、利益、核心價值」的層遞過程,也想到「一件事至少要問三個 why 才能得到真正的 insight」的對話技巧。KM 也同時提到,要建立出能 pivot 的空間與彈性:若能從核心價值出發,那表層的呈現通常未必只有一種可能,如此可調整的模式便降低了失敗的機會。

用一樣的時間做很多事

KM 幾乎是斜槓的代表,但他將之稱作「組合」。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 24 小時,但 KM 做的事情都能彼此發揮綜效,且資源的使用都能多重對標回每一份角色,是個資源共享的過程!這是對職涯很重要的洞察。我喜歡「組合」這樣的概念,當反思自己對於「多元」價值的理解時,我應該關注於多重角色能否彼此助益,而非互為 orthogonal 而八竿子打不著。


and what else?

🏫傅佩榮:先秦儒家哲學 on NTU Open Course

📄The Services iPhone on Stratechery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