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story HK
Movistory HK

Movie 🎬 + History 📚 這個頻道主要會通過電影解說,探討電影背後帶出的議題與啟示,同時亦會不時講解一些歷史議題,分享過往發生過的事,如何影響我們現今身處的世界。 這是我的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JLkyS-CZ3cp6JWpe_B9Ug/featured?view_as=subscriber

【香港人必須要知的歷史】香港電影已死?:電影王國的興盛與末落|香港電影的由來|香港電影工業|港產片|九七主權移交

提到「香港電影」

很多人第一時間

都會聯想到曾經那一個的「電影王國」

並勾起不同時代的集體回憶

但昔日的「電影王國」

卻逐漸淡出國際舞台

究竟,以往那一個年代

香港的電影文化是如何席捲全球?

香港電影又是如何由興盛步向衰落?

而香港電影,又是否真的「已死」呢?

大家好,我是Movistory

這個頻道主要會通過電影解說

和大家探討下電影背後帶出的議題與啟示

同時,我亦會不時個別討論一些歷史議題

和大家分享多點過往發生過的事

如何影響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

鍾意我們的影片,記得CLS

想進一步支持我們的話,還可以加入我們的Patreon會員

在Patreon上優先觀看我們的影片與選擇影片題材

今日我會和大家講下香港電影的興衰發展

自五十年代起

香港電影的發展已經非常蓬勃

擁有完善的電影工業

曾經一度雄霸整個亞洲市場

成為僅次於荷里活的第二大電影產量的地方

而香港的流行文化亦一度席捲全球

但到九十年代末期

香港電影的聲勢便一蹶不振

而香港文化亦逐漸失去影響力

對於這一種狀況

有人認為

香港電影,已經無法再立足於世界的舞台

瀕臨死亡的邊緣

同時亦有人認為

即使香港電影的熱潮不復以往

但卻依然能夠在逆境中發光發亮

而在探究「香港電影是否已死」這個問題之前

我們先要了解下香港電影的發展

以及背後的歷史脈絡

提到香港電影的由來

社會上一般有幾個說法

但最爲人知的

莫過於由香港首間電影公司

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

拍攝的《莊子試妻》(1913)

以及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

在香港拍攝的《偷燒鵝》(1909/1914)

當時香港的首間戲院喜來園

就位於荷里活道68號

主要放映風光紀錄片

但至二十年代時期

香港都只有六間戲院

因為當時市民普遍認為

電影的娛樂性不及粵劇

所以都少有入場看電影

再加上1925年的省港大罷工

香港的電影發展幾乎停滯

直至1931年

由黎北海自編自導自演的大製作

《左慈戲曹操》

才真正令香港電影重歸銀幕

在1933年

由上海「天一公司」製作的有聲粵語片

《白金龍》

成功打入香港市場

雖然它不是香港首部的有聲粵語片

但《白金龍》打入香港市場的先例

卻令上海電影公司看準粵語片的市場潛力

而紛紛南下

其中就包括邵醉翁的「天一港廠」

黎民偉、羅明佑的「聯華港廠」

以及竺清賢的「南粵影片公司」

這一種狀況

亦標誌著香港電影踏入另一階段

不過,在1936年

國民政府爲了統一國語

禁止國語以外的語言(方言)

因此,在香港拍攝的粵語片

都無法進口中國

導致依賴兩廣客源的電影公司受到打擊

粵語片的發展一度陷入危機

後來,在連番的抗議下

這一項法令才由原定的1937年7月1日

得以延緩三年

不久,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

國民政府無暇顧及國內的電影發展

上海的電影人紛紛逃難至香港

令粵語片能夠繼續發展下去

當時的香港

就有電影公司合作拍攝愛國抗日電影

以及開展首次的粵語片清潔運動

阻止濫拍的情況,改善粵語片質素

而中國電影人的南遷

亦令香港電影在1940-41年間

迎來產量的高峯

兩年合共有158部粵語片

與11部國語片

戲院數量亦到達27間

但好景不常,戰火波及香港

香港守軍寡不敵眾宣佈投降(1941年12月25日)

香港正式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香港的電影業面臨第二次的停滯

後來,粵語片的製作

移師到美國繼續進行

雖然香港的戲院

在1942年4月重開

但入面放映的都是日本的電影

而由於日本軍政府的審查制度

以及本地電影人的抵制行動

香港的電影片量一直持續下降

到1946年

二次大戰剛結束不久

國共內戰就全面爆發

上海的電影人第三次南遷香港

其中就包括首間擁有獨立製片廠的

「大中華電影企業有限公司」

與全中國技術最先進的「永華影業有限公司」

當1949年,中共建國

中共政府爲了推動左派電影的製作

開始推動國內電影公司在香港成立

這些機構後來發展成

「長城」、「鳳凰」與「新聯」

三間電影公司

合稱為「長鳳新」

同時,中共政府又禁止粵語片的進口

這種狀況亦為

香港電影的左右派對壘時期埋下伏線(50-70年代)

而隨著大量電影人再次南遷香港

香港電影亦一度蓬勃發展

而粵語長片亦成為銷量高的港產片

雖然粵語長片在現今並不流行

但它卻代表著

七十至九十年代電影人的童年

潛移默化地影響後來港產片的風格

當時的粵語長片類型非常廣泛

但往往都離不開中國的傳統戲曲與功夫片

當年就有不少的武術指導和龍虎武師

在踏入影壇後聲名鵲起

當中就以「黃飛鴻系列」最爲長青

一些草根市井的喜劇

以及充滿土法的特效

罐頭音樂

(意指事先錄製完成的一種配樂,需要使用時可直接加入)

與紙紮道具的神怪武俠片

都非常受歡迎

「闖將令」、「小刀會」

這些武俠片常見的音樂

亦在之後出現在徐克的黃飛鴻系列

與周星馳的古裝電影當中

因此,雖然粵語片面臨不同時期的危機

但卻因為政治形勢的發展

以及本少利大的特點

而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

香港作為僅次美國荷里活的電影製作中心

成本卻只有荷里活的十分一左右

(荷里活的平均成本需要一百萬美元)

(但李小龍的功夫片成本卻只需十二萬美元)

在南洋與台灣片商的投資下

不論小公司或大片廠都日以繼夜拍戲

在整個五十年代

粵語片足足維持一年百多套的產量

在1960-1967年間

香港的電影產量甚至超越荷里活

而之所以香港電影製作成本如此低廉

主要都因為「七日鮮」浪潮的出現

所謂的「七日鮮」

其實是指製作時間較短的作品

一來可以節省電影拍攝的成本

二來亦受制於本地院商

只限電影上映五日左右

(院商為防製片商因電影賣座而提高價格,因此透過五日限期保障自己)

但「七日鮮」的熱潮

卻導致粗製濫造的情況出現

最後,社會各界發起「粵語片清潔行動」

情況才逐漸改善

但到六十年代末

粵語片卻因爲不同的問題而走向衰落

其中的外在因素

莫過於配上字幕、衝破語言隔閡的國語片當道

而無線電視的開台

亦令片商要提高成本拍彩色電影

導致粵語片回報下降

後來,六七暴動爆發

香港的粵語片人才不斷流失

再加上受海外片商及院線的擺佈

「七日鮮」的困境仍然存在

即使粵語片製作成本低

亦很難回本

相反,在大公司

如邵氏與國泰的推動下

香港的國語片卻發展蓬勃

不過,在1973年

由邵氏拍攝的粵語電影

《72家房客》

以及後來許氏三兄弟的喜劇電影

成功重振香港粵語片的聲勢

而此時,粵語片亦改稱為港產片

並迎來它的光輝歲月

在1978年

由嚴浩執導的小人物喜劇《茄哩啡》

開啟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端

基本上,新浪潮所指的

其實是一些受過教育

回港做過幾年電視台的年青導演

他們拍攝的電影

在風格與製作模式都與以前不同

甚至可以算是香港電影創新的先鋒

他們的電影

充滿本土文化氛圍與城市特色

以年輕人的角度

探討當時香港的社會現象、思潮及矛盾

在技術上,他們以實景拍攝

突破大公司的片廠式流水作業

並依賴獨立公司及左派公司的支持

其中的作品就包括

《第一類型危險》(1980)

《烈火青春》(1982)

《胡越的故事》(1981)等等

但新浪潮的存在並不算長

因為他們的電影不是套套賣座

而且新導演並無有組織地推動革新

所以一般在幾年後

他們都被整個工業吸收

拍回主流電影

而除了新浪潮的出現

香港電影在不同類型的方向上

亦有著長足的發展

由袁和平執導的電影(1978年)

《醉拳》

就開啓了香港功夫喜劇的浪潮

往後的跟風電影不斷湧現

這一種風潮令往後任何類型的電影

都能夠與喜劇相容

而這次亦是繼李小龍及許氏電影後

香港電影再度攻佔日韓及東南亞市場

甚至打開西方進口市場

其中成龍的《師弟出馬》(1980)

就成為史上首部千萬票房之作

在1980年的港產片票房

更首度破億

這一類的電影亦推動「兄弟班」的模式

造就出「成家班」、「洪家班」等等

但到八十年代中期

喜劇類型的電影卻不再壟斷

反而較為「正經」的電影開始普及

在1986年

由吳宇森執導的《英雄本色》大賣

意味著英雄片開始發圍

它繼承了古代武俠片

開啟後來警匪片的潮流

這些英雄片的小人物主角設定

幾乎呈現出市井與草根的形象

例如1987年的《監獄風雲》

及《秋天的童話》等賣座電影

都見到此等現象的盛行

到1989年

由王晶執導的《賭神》大賣

揭開港產片「黃賭黑」題材的熱潮

賭片在這五至六年間

至少為港產片

帶來超過1.4億的票房收入

但這種熱潮很快就因為

星馬對該題材的限制

以及觀眾出現審美疲勞

而開始衰退

另一邊廂,黑社會傳記影片

卻因為1991 年上映的《跛豪》

而嶄露頭角

而1988年的三級片制度

亦令三級片大行其道

其中色情片《聊齋艷譚》(1990年)

就達到1,100萬票房

亦因為這類型的電影

在製作上更符合港產片的要求

成本低廉、劇情簡單

在1991年,三級片風潮達到巔峰

產量多達16 部

全年三級片的收入超過一億

同時,奇案影片亦隨之興起(1993年)

全年總票房達7,500 萬港幣

此類別的電影同樣以低成本製作

更擁有商業片的元素

包含罪案、色情、暴力、喜劇等元素

而雖然這個時候的香港電影

大多都傾向走娛樂型的路線

但其實,都有不少探討社會與政治議題的電影

特別是在1982年

中英兩國就香港歸屬展開談判

很多人對香港前途感到迷惘

而此時,講述越南難民的《投奔怒海》上映

(內容講述越共政府時期,越南人民生活的苦況,被指映射中共政府,以及其他共產國家)

此片在上映不足15日下

票房就超過1500萬

刷新港產文藝片的賣座記錄

而以中國人到香港犯案為題的《省港旗兵》

以及有關中國新移民的《城市之光》

都反映港人對中國移民的排斥及恐懼

只不過,這一種排斥在八十年代後期

轉化為包容的意識

以及「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

而講起對香港社會打擊最大的

始終都是1989年的中國六四事件

整個六月,香港只有六套戲公映

在進入九十年代後

隨著台灣、韓國片商的資本湧入香港市場

香港的院線急劇擴張

電影產量不斷上升

同時亦重現舊時粵語片「賣片花」的熱潮

(將尚未完成的電影的放映權,賣給外地片商的制度)

令香港電影業再次迎來高峰時期

而此時,賭博片亦開始盛行

其中電影《賭聖》

就令周星馳爆紅,成為知名的巨星

而講述中國執法人員跨境執法的電影

《表姐,你好嘢!》(1990)

亦廣泛受到支持

然而,香港電影的蓬勃發展

除了受到盜版影碟威脅外

自身供過於求的問題亦開始浮現

這造成了影市嚴重超載、票房下跌

在跟風的熱潮下

類型片潮流轉眼即逝

趕拍的成品顯得粗製濫造

而大量翻拍同類題材

亦造成觀眾審美疲勞

再加上熱潮的緣故

香港明星的片酬被一再抬高

最終導致台灣片商於94年相繼抵制港產片

影響所致

不少的電影公司和院線紛紛倒閉

香港電影市場迅速萎縮

自此,香港電影失去市場主導的地位

從1992年至1997年

影片產量從三百多部

下跌至少於一百部

戲院數量由高峯的200間

下跌到只有89間的新低

香港電影業亦逐漸步向寒冬

而「香港電影已死」的説法亦開始流傳

但話雖如此,換個角度看

雖然類型片的跟風熱潮令同期片種單一

但題材的限制卻激發起不同的嘗試

其中的杜琪峯導演就成就出

題材常見,風格獨特的

《暗戰》和《鎗火》(1999)

而以主流題材彈起的王家衛導演

亦憑藉著《阿飛正傳》(1990)

《重慶森林》(1994)

以及《春光乍洩》(1997)

橫掃國際與本地的各大獎項

成為香港數一數二的名導演

而至於在《賭聖》後成名的周星馳

亦以他的個人魅力和無厘頭搞笑風格

揉合警匪、古裝、愛情等不同元素

造就出多套成名的作品

其中就有《整蠱專家》(1991)

《審死官》(1992)

《國產凌凌漆》(1994)

《回魂夜》(1995)等等

亦因為這些著名的導演與演員

香港電影並未因為時局變化而末落

仍可繼續穩定發展下來

但隨著香港主權移交中國(1997年)

香港電影的影響力卻不復以往

九七後雖然有古惑仔系列

劉德華鄭秀文組合

無間道三部曲等賣座電影

但2003年的沙士

令飽受打擊的電影業再次迎來低谷

雖然CEPA的出現令本地電影業暫時解困

CEPA全稱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中國亦可籍投資香港電影工業

吸收其技術,培育自身的電影產業

(條文亦有相應限制,譬如規定中國場景及中國演員佔電影的百分比)

但與以前「台資,港製,中國景」

的合拍模式不同

是次合作中,廣電局的話語權更大

香港的電影人方漸漸失去自主

他們的創作自由在無形中被扼殺

不但情色、鬼怪、賭博題材被禁

劇本更被多番修改

風格場景變得「中國化」

審查甚至令進行中的製作無法繼續

令港產片失去其「大膽,創新」的特色

但正當港產片步向衰亡之際

2014年,雨傘運動爆發

年青一代高舉本土主義的旗幟

呼籲香港人重視本地文化

一些聚焦本土文化的電影

開始出現在大眾的視野

在政府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推動下

不少年青導演得到資助

開拍不同類型的電影

其中就包括《一念無明》

《點五步》、《藍天白雲》

《以青春的名義》、《淪落人》

以及《金都》等等

同時,電影公司亦積極發行及投資

例如高先與天下一公司

標誌著香港電影新時代的來臨

不過,在香港電影踏入新時刻時

(因應2019年反修例風波所引發的動蘯)

(北京當局於2020年7月推行《港區國安法》)

(藉此維護中國的國家安全)

港區國安法下的電影審查規例

卻被指令本地的文化創作受到嚴格規管

不少的電影人認為

法令的實施不但扼殺創作自由

同時亦令香港電影失去原有價值

而作為觀眾的我們

唯一能夠期盼的

就是香港的電影人

能夠好像八十至九十年代一樣

走過一段又一段的艱難時刻


「電影可以記錄時代,亦可改變時代」


《時代革命》導演 ── 周冠威


影片如下:


Patreon (課金):

https://www.patreon.com/movistoryhk


LBRY: https://lbry.tv/@MovistoryHK:b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JLkyS-CZ3cp6JWpe_B9Ug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ovistory.hk/

MeWe: https://mewe.com/i/movistoryh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ovistory-HK...

Twitter: https://twitter.com/Movistory_HK


🎬📚

#香港電影 #電影王國 #香港流行文化 #集體回憶 #電影工業 #港產片 #粵語電影 #七日鮮 #賣片花 #粵語片清潔行動 #功夫喜劇 #警匪片 #古代武俠片 #黃賭黑 #三級片 #奇案片 #杜琪峯 #王家衛 #周星馳 #政治電影 #九七主權移交 #香港電影是否已死 #古惑仔系列 #劉德華鄭秀文組合 #無間道三部曲 #CEPA #本土主義 #復興香港文化 #首部劇情電影計劃 #港區國安法 #電影審查規例 #創作自由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