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礬
穆礬

文字濫用者。 想好好說話。

寫給內在小孩的一封信——伍貳零

對於自己心中最柔軟、脆弱的那塊,你會選擇正視它、輕撫它,還是無視它、隱藏它?

我想我是後者。

加路蘭的海。Dec. 2018
如果震驚或失望的感覺過於強烈時,它將永久凍結我們對自己的印象,以及對世界的期望。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透過自身經驗與他人的經驗洞悉、學習生活,但是內心真正受傷的那部分,卻沒跟著成長。( Michael Franz Basch, 1980 )

內心受傷的那部份,可被理解為「內在小孩」( inner child ),它是受傷的情緒符碼,也是最脆弱的一角。人類生存法則之一,便是逃避現實,將受傷的部分封閉,讓生活得以持續下去。內在小孩的概念,涵括了人於幼時未被滿足的欲望,成年後仍然未能釋懷或跨越的內在情結,當發生「重要事件」,像是升學、換工作,或者「重要關係」(如親密的家人過世)產生變化時,內在小孩便會影響自體,用「退化行為」面對挫折與問題。

大約在一年前接觸到「內在小孩」理論,那是我的第一位心理諮商師告訴我的。據他推測——或者說是依據我自己的感覺,我的內在小孩大概5~8歲——需要依賴母親、需要被呵護、被安撫的程度,約似幼稚園至國小初期的孩童。他給了我一周要運動五天、每次都要跟內在小孩說話的功課。

「你要告訴他,對不起,之前沒有好好陪他,但是現在有你在,他不必再感到害怕,他可以放心跟你待在一起。」
「能夠真正全心全意愛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起初這麼做,真的滿不自在,就像是要不停地在心裡碎嘴,又得不到任何回應。過了幾天,漸漸習慣,也感覺到焦慮症狀稍稍減緩。後來,我開始會責罵內在小孩、對他感到生氣,決定不再幹這種跟內在說話的蠢事,但隔日卻又覺得自己好像太過嚴苛。我似乎也是位脾氣古怪、善變且難以捉摸的家長,內在小孩肯定也受不了我的時好時壞、若即若離吧。

可能是「內在小孩」對我來說起不了太大的效用,也或許是我依然害怕徹底解放他。但所有轉折至今仍舊清晰。

高中要填志願時,我和母親討論落點與未來,最終我媽決定的方式是叫我去擲筊問神。當時的我不知道嗑了什麼乖乖藥,還真照神明的指示填寫,後來落榜了,我正想開口責怪神明時,我媽冷不防地先開了口:

「那一定是你自己沒下定決心要讀這間,所以神明才不幫你。」

道教儀式,不要問我,我也不懂

謝謝媽媽,愛神勝過一切的媽媽。

我想,如果當時她是抱抱我、安慰我,可能我不會如此怨懟,可能我也不會是現在的我。


今天,我想好好抱抱自己,抱抱內在小孩,雖然我還無法做到與自己和解,就像與我媽和解一樣,但我還是想讓他知道,我在這裡,跟他在一起。不要再怕了。我愛你。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