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n Is Writing
Mun Is Writing

Mun Is Writing • 生活事 #品食嚐鮮 #行走發現 #旅行探索 #觀影觀劇 #閱書讀文

無差別愛人|是真的出於「愛」嗎?

(编辑过)
「有形」的付出,如捐贈物資/金額款項,在能力範圍內,對多數人可謂輕而易舉,「無形」的付出,如陪伴,往往會是最難達成的。

「榮民」,未至台灣唸書以前,於個人是極為陌生,且幾乎未有所聞的名詞。依稀記得第一次在選修課上,咋聽到授課教授說要去「榮民之家」參訪時,因著不曾聽說,只能在腦海中自動將其與熟悉的字詞連結,頗失禮地在心裡默想-"蛤?農民之家參訪?",經教授解釋後,才恍悟此「榮」非彼「農」。

榮譽國民(簡稱榮民)指在中華民國符合特定服役條件的國軍退除役官兵。 在現今臺灣社會中,「榮民」多指曾參與抗日戰爭或國共內戰後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的外省籍退伍軍人,然而此類型之「資深榮民」人數已逐年減少,目前之榮民類型以「在臺入伍榮民」居多...。引用自 《維基百科》條目內容

隨著更詳細地講解,對「榮民之家」所建構的初始印象,即是為退休後的軍人們,提供生活照顧設施之所在,個人把其歸類於養老/退休照顧機構,惟裡面居住者是擁有「非一般」經歷的長輩們。


踏入「榮民之家」,環顧四周,基礎設施可謂俱全,相關的基礎醫療設備也有所設置,以備不時之需。而在主辦方帶領下,大致參觀完「榮民之家」內部環境後,便展開此次參訪的重點,與榮民長輩們的互動交流。

對參訪社福機構經驗,可謂“屈指可數”的我而言,起初只能佇立站在原地打轉,機械式地問榮民長輩們“吃飽了嗎?”、“覺得冷嗎?”諸如此類的「表面式」問候;而轉頭望向此番與我們共同參訪的另一群高中生們,不得不說,相較於我,他們表現真的太優秀了,熱情地與榮民長輩們聊天不說、也主動幫他們按摩手臂,疏筋活絡。

正當多數參訪者正以各自的方式與榮民長輩們互動時,忽然察覺一位榮民伯伯獨自坐在較遠處,猶豫片刻後,鼓起勇氣地往其方向走去,想試著與他攀談。

同樣地也是以制式的問候語作開場,之後空氣便凝結數秒,正琢磨著還有什麼話題可聊時,榮民伯伯主動地說起他的往事,惟因著當時對這段歷史(國共內戰)並無太多涉略,以致分享過程中未能給予回應,只是盡可能地點頭,適時的搭話。

但也已足夠讓這場閒聊對話得以延伸下去。

接著便換我主動地拋出話題,印像中聊比較多的應該是電影,老電影;適逢小時候有稍微聽聞過一些《梁山伯與祝英台》、《大醉俠》、《七十二家房客》等邵氏經典,雖未真的觀賞過,但其內容大綱與片名還能稍微道來;再來就是老歌,依稀記得當場有輕唱一首鄧麗君小姐的《月亮代表我的心》給一位榮民伯伯聽。


「參訪是短暫的,是否有下次仍不曉得,但榮民長輩們依然居住在那裡,是否會對來參訪者有所期盼呢?期盼有誰能去與他們聊聊天、問候問候,使其覺得自身並沒有被遺忘...」

「有形」的付出,如捐贈物資/金額款項,在能力範圍內,對多數人可謂輕而易舉,「無形」的付出,如陪伴,往往會是最難達成的。

Ps:在日後有機會好好認識那段歷史時,才發現對部分榮民們而言,其背後其實有著讓人揪心的離別與悲傷。


同場加映

短篇記錄這小小經驗,藉此作為《社區活動提案|無差別愛人:寫下愛的故事》的徵文;然在書寫過程中,一直在反覆思索,在與榮民伯伯互動的過程中,當時的自己是帶著什麼樣的想法呢?這算是「愛」嗎?如果是,又會是哪一種呢?出於善意的愛?付出的愛?

主持人提問兒子-"你在這過程體會到的「愛」是什麼?";兒子回答-"我並沒有特別去覺得因為我愛我父親,而去這樣做;而是這是一個本質上面,我需要去做的事。"

而這段很喜歡的訪談內容,或許能作為以上自問的自答。


不同「色狀」拼成的愛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