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灣水巷生
南灣水巷生

哲學博士生,專長為意識哲學。有鑒追求靈性生活的香港人愈來愈多,惜坊間謬說流行,學院又鮮予重視,誠覺一憾。遂立志融會靈性與知性,助人探索精神世界之各處幽微。

中學通識科

[水巷碑銘]時至今日,通識課程已很難再如中古學制般統一。不同院校各施各法,革故創新,正好體現進步派所尚之實驗精神。而諸實驗中,又數選修及正典兩制影響深遠。基本上,現行的通識課程皆或多或少融合了選修及正典兩制的理念,以求平衡個人興趣與公共利益。

相比起高等院校,通識教育在中學施行更顯崎嶇,原因在中學遠比大學普及,必須照顧更廣泛的需要。幾乎人人都讀中學,但並非人人中學畢業後都升讀大學,傳統以來的通識課程卻旨在鋪墊精英教育居多,難免予人乖離群眾的印象。

尤當注意者,傳統通識課程並不等同今日香港的中學通識科。通識在成為特定科目前,首先是個源遠流長的教育理念。但凡為成就個人自由而設計的課程,皆籠統體現了通識理念。而即使掛住通識科的頭銜,但凡企圖貶抑個人自由者,都必定不算通識科。那麼通識教育又如何演變成進駐中學的通識科呢?這又不得不提到美國,果真是一場西方的陰謀。

美國教育史上, 有兩份學者公認為里程碑的報告,標誌了改革中學課程的兩大取態。一八九三年,艾略特為首的十人委員會(Committee of Ten)受托考察美國的中學課程,以便規範。書成報告,其結論為中學生不管出路如何,應一律修讀按博雅理念來設計的大學預科。一九一八年,當局再次派員調查全國中學新況,由金斯利(Clarence Kingsley)領導的改革小組推翻十人委會員的前案,在名為《中學教育基本原則》(Cardinal Principles of Secondary Education)的報告中提出新說,主張據中學生的不同稟賦來分流施教,宜重職業訓練,不應勉強所有人讀大學預科。往後多年,美國的中學課程改革就多在此兩份報告的理念間輪迴,而兩邊均聲稱各自的提案方才符合民主原則。

一九五九年,柯南德出版《今日美國高中》(The American High School Today)一書,可謂一錘定音之作。他著力構想一間學校該如何同時滿足三種要求,包括賦予未來公民通識教育、為大眾提供各適其適的選修科目,以及為有志升學的人才奠定知識基礎。他堅持只要課程編排得宜,一間綜合學校就足以照顧能力及志趣殊異的學生。為了令中學生畢業後皆能做個合格的公民,他倡議所有人不論升學與否,均須共修「社會科」(social studies),以認識美國政制及學習互相尊重。他強調此法使美國自別於極權統治,乃民主之濫殤。

又往後,香港借鏡其他英語國家,亦引入社會科至中學,即通識科之雛型。(待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