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地Nowhere
飛地Nowhere

opening hours:13:00-21:00(收現金、LINE Pay) ::: 書店地址 ::: 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0-2號, Wanhua District, Taipei, Taiwan

【飛地推書】認識香港的50本書:不一樣的香港

我們會談歷史,但不止是大時代大事件的歷史,還有不同人物所經歷的故事,還要問香港的歷史是由誰見證和為誰書寫。我們會談國族,但不止是朝代替更下成敗興衰的國族,還要問香港作為借來的時間和空間,如何連接、轉化以至否想國族。我們會談制度,但不止是法律條文和組織規條,還要問它們如何在歷史潮流中被演繹、扭曲或再造,構成雖然看不見卻能處處製造囚籠的制度。

記憶即現實,我們相信,整理記憶,正是重建現實的起點。

2022年7月1日,飛地推出第一個常設展:香港50書系。由策展人梁啟智選書,和大家一起認識香港的不同面向。

接下來,飛地也會邀請各種不同領域的專家,策劃飛地常設展,針對不同議題,持續替讀者們推薦好書!

/////

認識香港的50本書:不一樣的香港(文:梁啟智)

在海外介紹香港,總離不開某些刻板印象。例如我有不少朋友第一次去香港旅遊都會擔心旺角街頭隨時會有黑幫械鬥,現實是夜半酒吧關門時你或會見到喝醉的酒客在路邊吵架,但洪興陳浩南則只是一個傳說。

日常生活的刻板印象可以一笑置之,政治上的錯誤判斷卻可帶來嚴重後果。「香港是一本難讀的書」,這句話連中國政府的駐港官員也懂得說。當然,懂得說是一回事,有沒有讀懂又是另一回事。香港局勢近年風起雲湧,不少評論認為問題歸根究底對香港的錯判誤讀。換言之,若要撥亂反正,首要更新認識。

飛地書店推出「認識香港的50本書」系列,正是希望可以為對香港的認識增添厚度。

我們會談歷史,但不止是大時代大事件的歷史,還有不同人物所經歷的故事,還要問香港的歷史是由誰見證和為誰書寫。

我們會談國族,但不止是朝代替更下成敗興衰的國族,還要問香港作為借來的時間和空間,如何連接、轉化以至否想國族。

我們會談制度,但不止是法律條文和組織規條,還要問它們如何在歷史潮流中被演繹、扭曲或再造,構成雖然看不見卻能處處製造囚籠的制度。

我們會談經濟,但不止是崇尚「中環價值」的資本經濟,還要問各種經濟信仰下不同背景和世代的人如何求存,反思香港的經濟神話。

我們會談文化,但不止是八九十年代傲視同儕的天王巨星,還要問香港流行文化何去何從,除了奶茶蛋撻還有甚麼可供香港人尋找認同。

這50本書,有維港兩岸,也有郊野公園;有南亞少數族裔,也有新界原居民;有妥協,也有抗爭;有生,也有死。

我們也許無法扭轉其他人對香港的看法,但我們可以從自己開始。多認識香港的不同面向,對持不同理解的人或能多一份謙卑;而如能有多幾個人拉闊想像,那你不能說決沒有帶來改變的希望。

///// 飛地書店——香港50計畫——策展人 /////

梁啟智

專欄作家,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席講師,並於2021年開始擔任國立台灣大學訪問學者。研究範疇包括香港社會、城市研究、全球化與國際發展。著有《香港第一課》、《大地之網》。

香港歷史不易講,除了因為觀點各異而引發不同解讀,還有很多其他原因使得某些故事沒有被重視。有些時候,這些故事雖然直接促使了香港的發展,但因為起點和終點都不發生在香港本土,而沒有被當作是香港故事的一部份;有些時候,這些故事因為尷尬的前因後果,而被相關的各方面刻意遺忘。有些時候,這些故事在書寫的一刻就被納為機密文件,只能在檔案館內靜待數十年後的世人發現。

冼玉儀的《穿梭太平洋︰金山夢、華人出洋與香港的形成》 (2019)就是一個既關於香港,卻又不完全只關於香港的故事。香港開埠後數年,美國加州的淘金熱傳到香港,從中國大陸經香港到加州的大規模移民,大幅促進了香港的航運、房產,以至日常消費的發展。往後數十年,香港既承載了向美國的勞工、婦女,以至鴉片的出口作業,也擔當了財務往來以至骨殖還鄉的角色。淘金熱的歷史,說明了香港一直以來的中介位置。香港的影響力,從來都超越香港;要理解香港,也不能只把目光限於香港。

夏思義的《被遺忘的六日戰爭:1899年新界鄉民與英軍之戰》(2014)所訴說的,是一個被有意識地淡化的故事。1898年,英國從晚清手上租借新界,然而英國人於1899年4月接管新界的時候,卻觸發了新界原住民的反抗。對於這場「六日戰爭」,英國作為戰勝一方,隨即決定最好的善後是把這場戰爭「一筆抹掉」;村民方面,很快斷家發動抗英是嚴重錯判,相關紀錄在村內幾乎完全被抹去。通過夏思義所寫的六日戰爭,不難發現記憶的脆弱,和保存歷史的困難。

說到保存歷史,李彭廣的《管治香港 : 英國解密檔案的啟示》(2012)起用了大量來自英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為對英殖香港的認識增添厚度。他把重點放在管治制度,例如管治團體的召募和培訓方式,以及香港政府和英國政府之間的矛盾。香港不少對英國管治的回顧,要不是過於醜化就是過於神化。通過回到香港政府和英國政府官員之間的原始書信紀錄,我們可以對英殖時代得管治作更完整的認識。

註:目前三本作品只限於店內試閱唷!如果有其他「香港經典50」的書籍想要購買的話,歡迎來到飛地或私訊小飛喔!

——。——。——。——。——。——。

作者簡介////

冼玉儀

香港土生土長,香港大學博士。研究近代中國及香港史,尤致力研究慈善事業、商業、文化、傳媒及移民史。曾擔任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並因此獲頒銅紫荊星章。

夏思義 (Patrick H. Hase,1947 - )

劍橋大學博士,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名譽院士 居住香港逾四十年,長期研究新界及其居民的歷史和傳統生活,對本地歷史深有研究,獲委任為香港康樂和文化事務署、沙頭角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和開平市人民政府榮譽顧問。著有多篇關於新界史的文章。

李彭廣

英國倫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學哲學博士,任教於香港嶺南大學政治學系,並創立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從事民意調查和香港管治問題的研究。主要研究範疇包括:投票行為與選舉政治、議會和政黨政治、政治轉型與公共管治、政治和選舉制度設計、政策制訂和公共選擇。

///// 推 薦 書 單 在 這 邊 /////

飛地常設展 I —— 香港50書系 —— 策展人梁啟智推薦選書!

1.《香港簡史》,高馬可,2021,蜂鳥。

2.《香港人之香港史 1841-1945》,蔡榮芳,2000,牛津大學出版社。

3.《穿梭太平洋︰金山夢、華人出洋與香港的形成》,冼玉儀,2019,中華書局。

4.《被遺忘的六日戰爭:1899年新界鄉民與英軍之戰》,夏思義 ,2014,中華書局。

5.《香港六七暴動始末》,程翔,2018,牛津大學。

6.《地下陣線:中共在香港的歷史》,陸恭蕙,2011,香港大學出版社。

7.《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馬嶽 ,2012,香港城市大學。

8.《我是記者:六四印記:六四30》,2019,香港記者協會-人民不會忘記基金。

9.《胸懷祖國 : 香港「愛國左派」運動,趙永佳,呂大樂,容世誠,2014,牛津大學出版社。

10.《勾結共謀的殖民權力》,羅永生,2015 ,牛津大學出版社。

11.《殖民無間道》,羅永生,2017,牛津大學出版社。

12.《中國香港 : 文化與政治的視野》,強世功,2008,牛津大學出版社。

13.《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陳冠中,2012,牛津大學出版社。

14.《變局下的徘徊 : 從戰後到後九七香港教會社關史論 》,邢福增,2018,印象文字。

15.《回歸人心——極權臨近的香港文化經濟學》,許寶強,2018,牛津大學出版社。

16.《香港, 鬱躁的家邦 : 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徐承恩,2019,左岸文化。

17.《彭定康英文自傳》,彭定康。

18.《許家屯香港回憶錄(上.下)》,許家屯,1993,聯經出版公司。

19.《大江東去——司徒華回憶錄》,司徒華,2011,牛津大學出版社。

20.《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吳靄儀,2018,牛津/啟思。

21.《相遇》,周保松,2008,牛津大學出版社。

22.《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陳健民,2022,聯經出版公司。

23.《破解香港風威權法治:傘後與反送中以來的民主運動》,黎恩灝,2021,新銳文創。

24.《特區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蔡子強,馬嶽,陳雋文,2021,香港城市大學。

25.《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區家麟,2017,中文大學出版社。

26.《香港第一課》,梁啟智,2019,春山。

27.《管治香港:英國解密檔案的啟示》,李彭廣,2012,牛津大學。

28.《四分之三的香港》,劉克襄,2014,遠流。

29.《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Ian Lambot, Greg Girard,2015,中華書局。

30.《當日出日落同步上演:致香港流行文化2012-2017》,阿果,2018,突破。

31.《天水圍12師奶》,陳惜姿,2006,藍藍的天。

32.《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增訂版)》,呂大樂,2020,中華書局。

33.《香港後工業年代的生活故事》,張少強, 崔志暉,2015,三聯書店。

34.《社運年代:香港抗爭政治的軌跡》,鄭煒、袁瑋熙,2018,香港中文大學。

35.《香港模式:從現在式到過去式》,呂大樂,2015,中華書局。

36.《四代香港人》,呂大樂,2007,進一步。

37.《我這一代香港人(增訂版)》,陳冠中,2005,牛津大學出版社。

38.《失聲香港》,阿果,2020,突破。

39.《時代的行動者:反修例運動群像》,李立峯,2021,牛津大學出版社。

40.《天愈黑,星愈亮 ── 反修例運動的人和事》,譚蕙芸,2020,突破。

41.《粵語的政治:香港語言文化的異質與多元》,文潔華,2014,中文大學出版社。

42.《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彭麗君,2010,香港中文大學。

43.《路漫漫:香港獨立漫畫25年》,智海、歐陽應霽,2006,三聯。

44.《香港百年:住公屋、飲杯茶、賭馬仔,尋訪在地舊情懷,重溫久違人情味》,雪姬,2021,PCuSER電腦人文化。

45.《香港重慶大廈:世界中心的邊緣地帶》,Gordon Mathews,2015,華東師範大學。

46.《認識香港南亞少數族裔》,陳錦榮, 梁旭明,2016,中華書局。

47.《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蘇美智,2015,三聯書店。

48.《我城我性 : 香港性/别日常》,金曄路、曹文傑、賴婉琪,2017,圓桌出版。

49.《男男正傳:香港年長男同志口述史》,江紹祺,2014,進一步。

50.《香港好走 怎照顧?》,陳曉蕾,2016,三聯書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