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地Nowhere
飛地Nowhere

opening hours:13:00-21:00(收現金、LINE Pay) ::: 書店地址 ::: 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0-2號, Wanhua District, Taipei, Taiwan

【飛地推書】香港經典50常設展 梁啟智導覽(四)&(五)

中國收回香港是否必然?香港人有沒有可能爭取到更好的未來安排?當日的各方抉擇如何影響今日的政治格局?如果可以重來,香港的命運會否不一樣?……相對於愛國史觀當中訴說的那些「反抗英殖統治」和「熱切期待回歸」的虛構香港社會,真實的香港社會要複雜得多。
原文發佈時間:2022年9月6日 & 2022年9月30日
文:@梁啟智

香港政治的其中一大爭議,圍繞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前途談判,各種輿論以今日的目光重新評價當日的社會領袖如何面對香港的巨變。中國收回香港是否必然?香港人有沒有可能爭取到更好的未來安排?當日的各方抉擇如何影響今日的政治格局?如果可以重來,香港的命運會否不一樣?

相對於抽空的議論,我們也可試試設身處地站在這些社會領袖當日的位置來思考,而馬嶽的《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正正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框架。馬嶽以口述歷史的方式訪問了十位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領袖,由他們親述參與香港早期民主化的經歷和思考。原來他們之間也爭論過要不要參與第一屆區議會選舉,應該視之為體制花瓶還是民主實驗場。原來早期中共十分重視香港青年才俊的聲音,一些特區重要的制度設置其實來自後來被罵為漢奸走狗的民主派的建議。這本書把讀者帶回歷史現場,一方面讓我們意識到上一代面對時代巨變時的制限,其實另一方面也告誡我們面對今天的歷史洪流時亦應保持謙卑。

香港和中國的關係,並非只有一個方向。中國影響香港的同時,香港也影響到中國。而要說到香港對中國的影響,當然要談八九民運。每一位當時在北京採訪的香港記者,都深深被當下的歷史所感動。而由於當時北京實施新聞封鎖,香港記者則站在突破封鎖的最前線,北京市民用盡各種方法保護香港記者,讓他們把確實的情況公諸於世。由香港記者協會出版的《我是記者:六四印記:六四30》,正是這段歷史的見證。為什麼有一代香港人會以追求民主為畢生志業,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小飛溫馨提示:目前飛地持有的《我是記者:六四印記:六四30》為DVD版本,並名為《我是記者 —— 我的六四故事》,訪問了30名曾直接採訪「六四」的記者,並輯錄成短片結集。

——。——。——。——。——。——。

作者簡介

馬嶽

現為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多年來研究及在大學任教有關香港政治、民主化、選舉與政黨政治等科目。主要著作包括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State, Political Society and Civil Societ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香港政治:發展歷程與核心課題》、《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果:港式比例代表制的經驗》,近期作品為《反抗的共同體:二〇一九香港反送中運動》。

香港記者協會

於1968年成立,為國際記者聯盟和國際言論自由交流會成員,為香港記者工會。宗旨為提高新聞自由,要求改善香港記者的工作條件與解決新聞採訪時所遇的障礙。


笑匠黃子華曾經說過,香港的成功有賴當初香港人願意轉投英國人旗下,所以對於九七前後香港有權貴轉投臣服中國政治不應感到驚訝。無論你同不同意他的觀點,香港人如何遊走於英國和中國之間,兩邊都不得罪甚至意圖在兩邊都獲得好處,曾經是香港歷史非常重要的一部份。相對於愛國史觀當中訴說的那些「反抗英殖統治」和「熱切期待回歸」的虛構香港社會,真實的香港社會要複雜得多。

文化研究學者羅永生教授,正是書寫這種複雜性的其中一位重要學者。在《勾結共謀的殖民權力》一書當中,他從香港開埠早年一直寫到一九九七,強調香港的管治一直離不開本地精英和殖民者之間的勾結。殖民者一方面要利用本地精英管治人口遠遠比殖民者眾多的華人社會,另一方面又要為其自身文化優越地位要作多少本土妥協而糾纏;本地精英一方面帶著他們在華人社會的關係和習慣走進管治階層,同時又想借助殖民者的地位讓自己和華人社會本身保持階級上的分隔。兩者之間的互相利用和拉扯,是香港殖民管治的重要組成部份。到本書未段,羅永生進一步指出香港的殖民結構在臨近九七時被輸出到中國大陸,通過香港人在中國大陸的經濟活動而轉世再生。

羅永生的另一本書《殖民無間道》則基於當年大賣的香港電影《無間道》,進一步討論香港管治的勾結共謀。《無間道》講警察和黑幫互派卧底,香港何嘗不同時是英國混進中國,和中國混進世界的卧底?難怪卧底電影在香港可以自成流派,因為其實香港人人都是卧底!羅永生在書中反覆追問英治香港的殖民性質,同時指出中國政治體制如何繼承這套管治述。例如在後過渡期,中國政府不放過任何批評港英政府的機會,但反對的原因往往卻是因為港英政府意圖改變香港原有的殖民管治特質,例如加大立法機關的民意代表性,和增加社會福利開支等。對此,羅永生稱之為國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互相包容。來到今天,特區成立已有二十五年,羅永生的觀察仍未過時。

轉個頭來,相對於英治時期本土精英與港英政府的勾結,香港「愛國左派」對中共的嚮往和連結又該如何理解? 趙永佳、呂大樂和容世誠的《胸懷祖國 : 香港「愛國左派」運動》一書就為我們帶來了這個故事的另一面。在一九五零到一九七八年之間,「左派」差不多是一個完全自結自足的社會體系,獨立於殖民地政府之外運作,和出入上流社會的華人精英互相對照。當然,隨著「改革開放」和《聯合聲明》的簽署,「左派」也開始投入殖民地建制,並在九七後取而代之成為建制,這則是後話了。

——。——。——。——。——。——。

作者簡介////

羅永生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著有《殖民家國外》《殖民無間道》Collaborative Colonial Power – The Making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編著《誰的城市》《學科.知識.權力》《社會科學的措辭》《解殖與民族主義》等。

趙永佳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教授,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暨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興趣為東亞社會比較研究、社會分層、社會運動及全球化與發展社會學。

呂大樂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近著包括《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家長焦慮症》、《中產心事》、《四代香港人》等。

容世誠

廣東中山人,現職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晚明戲曲、粵曲社會史、香港戲曲史、五十年代香港文學與電影文化等。出版專著《尋覓粵劇聲影:從紅船到水銀燈》、《戲曲人類學初探》、《粵韻留聲:唱片工業與廣東曲藝》。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