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泥
橄欖泥

一個平凡的香港"中佬",興趣是省錢、健身、唱歌、吃喝玩樂。曾經到澳洲working holiday生活兩年,遇上了現任的台灣太太,從此生活變得不平凡。 我經營的部落格: https://gosaverhk.com/ 我的Facebook個人専頁: https://www.facebook.com/olivemudhk/

言起教育 - 香港教育

我是一個很不喜歡讀書的小孩,應該是說很不在乎成績,敷衍了事,每天上學就感覺自己像進入監獄一樣,想要快點放學,也希望可以快點畢業,出來社會工作。小學的時候,媽媽都很注重我的成績,我的中英文默書成績是最好的,讀小學時每週都有一次中文和英文默書,可能是因為我媽都會叫我哥在家中幫我默一次,默到完全沒有任何錯字為止,所以通常我都拿90分或以上,也試過連續三次英文默書100分,收到班主任送的文具作為獎勵。

面對香港的教育制度,我只能O嘴。 Photo Credit:Ben White @benwhitephotography (Unsplash)

我曾經考過的最高名次是班中的第四名,可能是因為小學時還能靠點小聰明都可以有不錯的成績吧。隨著升學,我的成績也就每況越下,到上中學時我已是考全班第十幾二十名的中上游位置。記得我在中學會考的時候是完全沒有溫習,還每個週末去買遊戲光碟,然後每天在家中打PlayStation,結果會考成績當然不好,但最起碼中英數三科都是合格的。這就是我在學生時代的記憶。

到我出來社會工作之後,也有留意香港的教育制度的變遷,只慶幸自己畢業得早,都在1997主權移交後幾年就畢業了,不然一定被香港的教育制度玩死,因為期後的香港教育制度越改越差,甚至成為了操控思想情感的工具。


國民教育

2012年香港政府推行的國民教育引起一陣風波,大部分人認為中共政府藉此為香港人洗腦。時任教育局長吳克儉在電視節目稱,全香港學生加上家長數目過百萬,僅有10萬人上街表達對此科之不滿,可見香港有數百萬「沉默大多數」支持國民教育推行。随後這句成為了舔共派普遍用來計算支持率的方式,例如反修例二百萬人大遊行,就有人說餘下的五百萬「沉默大多數」就是支持修例的,說得言之鑿鑿還不知被人恥笑。直至香港教育局在未經招標花過千萬公帑資助出版了一本名為《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的國民教育書籍,因為其偏頗洗腦的內容,才引起了更多家長對國民教育的關注。

然後又有人出來辯稱,推行國民教育是多個國家的已有做法,是國際慣例 (又是「國際慣例」,即是沒有考慮實質需要,只是「別人有,我也要有」的意思嗎?),但是實上絕大部分國家所教的是「公民教育」,而非「國民教育」。

香港教育學院學者、教育政策論壇成員梁亦華指出部份人錯誤引用學者Ramirez的觀點,梁亦華認為過去一世紀成為國際慣例的,是國民義務教育(state's responsibilities with respect to education),以及了解個人權利與義務的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而非情感式民族認同的國民教育(national education)。而「國際慣例」亦非強制推行國民教育的充份理由。
香港浸會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黃國鉅指,國民(national)一詞,在西方政治是只有納粹的國家社會主義(national socialism),極右排外、近乎新納粹的政黨,如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才會用的名詞。而且,歐洲經歷過二戰的洗禮,受過民族主義的教訓,對「民族自豪」這類說法十分敏感,如果德國中小學要教導小孩「對德國人身分感到光榮自豪」,實在匪夷所思。
有學者指出:全球主要國家只有新加坡推行國民教育科,其他國家一般推行公民教育。

我們再來看一下香港「國民教育」的教材內容

在浸信會呂明才小學製作的教材,小二課題「我學會了唱國歌」的其中一項活動,是引導學生講出對唱國歌或聽國歌的經驗,例如有否「以身為中國人為榮,有感動流淚的感覺」,又表明若學生要做好中華兒女,第一步「要認同(愛)自己中國人的身分」﹔工作紙「『中華好兒女』第一步」則要求學生若認同「我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高興」這句話,便大聲說出

這根本就是強逼學生改變原本的內心感受,「唱國歌會感動流淚」,或「我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高興」,這些不都是很個人的內心感受嗎?就算我對國歌有一定的感情,唱國歌就一定要感動流淚才正確嗎?我沒有感動我就錯了嗎?如果當中國人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我自然會為身為中國人而高興,但這就自己心裡明白,不一定要大聲喊出來吧?為什麼連這些發自內心的情感都需要用教材去教導呢?連別人的自由意志和情感都要管,你說這不是洗腦是什麼?

在各界反對的聲音中,2012年10月8日,時任特首梁振英最終宣布,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教育局不再以此作視學依據。


學童自殺問題

幾十年來,香港的教育制度出了名是「填鴨式教育」,一味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不著重於對學生的自我啟發與思考,做成了一部分在這種教育制度下的產物:「讀死書」的「高分低能」(形容學業成績很好但卻欠缺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學生)。龐大的功課量、學業壓力、家庭壓力、對前途的擔憂等,形成了學童自殺的趨勢。當然,社會上以分數和成績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怪獸家長的出現,也是把學童推向死亡深淵的一大原因。現在的小孩,在幼兒期已經要開始跟別人競爭,入讀幼稚園名校要進行面試,年紀小小就要懂兩文三語,學鋼琴、小提琴、芭蕾舞,被逼著學這個、學那個,這樣還算是一個快樂的同年嗎?

2015年至2017年學生自殺潮,在那三年間,香港的學童自殺數目持續上升,平均每年有二十至三十名學童自殺,2016年更試過在5天內連續發生4宗學生跳樓自殺事件,我認為這可能是跟2014年雨傘運動有關。年青人對社會感到絕望,不被長輩認同,也有以「廢青」一詞來稱呼年青人,令他們覺得孤立無助。建制派議員蔣麗芸在立法會發言時,指當時社會有「三無」年輕人,意指「無用、無前途、無人關心」,質詢政府如何幫助「無用、無前途」的年輕人,刻意負面標籤學生,試問社會上有這種對年青人抱有偏見的官員存在,年青人又怎可能不感到絕望呢?2016年,時任教育局長吳克儉 (對,又是他) 撥款500萬元,短期內向全港公營及直資中小學發放每校5,000元「家庭與學校合作計劃特別津貼」,之後吳克儉被批評在學童自殺問題上推卸責任,用那麼一點點撥款就想草草了事,根本無心幫助學生。


香港小學題目

大家一起來看看現在的小學生題目是怎樣的:

表面上這是一條數學推理題......

但其實這是一條方向認知題,圖是這樣看的.....

你知道第2條至第5條問題的答案嗎?

想破腦袋你也想不到的,官方答案竟然是「沒有」

……我一點頭緒都沒有……

這有是一條推理數學題,這題總算比較簡單……

答案不是11人,究竟是多少人?

出條題目也要幫自己學校打廣告。

這是小一入學試題?這根本是涉足了哲學的範疇了吧?!大家可以一起想想答案。

終於有一題我懂得答的了,但你確定這條只是小一的題目?是的。

我只能說,現在的學生不論 IQ 和 EQ 都很高,能夠解答如此反智的題目。如果你要我每天解答這些問題的話,要麼我就被逼瘋走去殺人,要麽我就是受不了走去自殺。


總結

如果我有了下一代,我也絕對不會希望他們在香港接受教育,因為我不想有「杯具」發生在他們身上。如果可以選擇,我希望我的小孩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樣就夠了。

再送以下兩幅圖給大家,一起來看看現在的小孩,社會觸覺有多強。


Source: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Wiki

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Wiki

教材部分取自教局教案 - 頭條日報

香港學生自殺事件列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