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言说
无效言说

藏在身体里的小小神灵

所谓中年男人的少年感

前几天看到友邻转发一则:

所谓少年感,我觉得除了对外界的好奇心之外,还包括对世界的一丝畏怯,对自身的一点羞涩和不自信。大家说的“中年油腻男”往往就是少了点这种东西,对世界特有把握,对自己特别自信,好像一切尽在老夫掌握中,从而才有种种丑态。有时候我觉得中年人腼腆一点也是好事。

这观点我当然是不同意的,但看到原作者是押沙龙老师,也就能够理解了。押老师作为很多人心目中的中年男人之典范,能够有这种想法,实在是属于他的水平范围内发挥到最好了——就中国中年男人来说,相当不错,但囿于身份视野,没法击穿他的天花板。

当然此处要给那些质疑我说话太轻松的人表示一下忏悔:我也有我的身份视野天花板,我也不过是个中国女人罢了。侥幸有些时候我能清晰地分辨出我内在的软弱究竟是人性的软弱,还是独属于中国女人的软弱。

中年油腻男的反义词当然不应该是少年。这本应当是一个常识,但令人难过的是,被大家所忽视和遗忘的往往正是常识。国人的大脑里仿佛很少存在一个健全的成年人形象,人永远只能在少年和中年之间游走,寻找自己的阵营或归处。人类的很多维度都是复杂的光谱,具体的人可能坐落在其中任意一个点上,但东亚本就是极不鼓励多元的社会,加之逻辑素养堪忧,导致人好像总活在张跷跷板上,注定要滑向两端中的一个。

中国男人困顿在两处,一是总以亲族思维来理解和描述世界,素不相识的路人也得用上亲属之间的称谓。大妈大爷,小姐姐大兄弟,只有用上这一套语言体系,才能够舒适自如地接上后续的话,如果仅以某某先生/女士来称呼, 不自觉地就带上了窘迫和焦虑。二则是一的衍生,与人相处时永远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爹或儿子的角色,没得第三种身份可选,无数社交关系变成了父子关系的重重变形演绎,永远无法建立起一种相互独立却又自主选择联系的,平等的,健康的关系。

所以这条博文实际上也是此类困顿的另一种表现:别当爹了,改当儿子吧。当一个嗫喏的、无措的、茫然的孩子,这就是少年感,这就是摆脱油腻感的关键。

男人在能当爹的年纪选择做儿子,自然是比选做爹好的。因为第一他能自己赚钱养自己,不是真正的需要被抚养的儿子,第二他能克制自己,不会莫名其妙地指教别人。儿子和爹里非得选一个的话,当然是前者比较不招人厌烦。但话又说回来,二者不过是同一套逻辑下的产物,本质上也就是巧克力味的屎与屎味的巧克力,人其实完全可以过一种吃巧克力味的巧克力的生活,或者起码是不必沾上屎元素的生活。况且如果一个人生活的价值导向是“不烦人”的话,这其实是一个既无实际意义,也不可能实际达成的目标。

所以去除中年男人油腻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正视自己不知道,以及做不到的事。我以前读书读到快毕业时,特别烦和很多男老师说话。那时我已经有了基本的提问的能力,展开来说就是,我很明确地知道我在问什么,应该如何描述和展开我的疑问,我也知道我想知道的是什么,对方大概应当在哪个内容范围内回答我。如果说老师们作为回答者,常常能很快分辨学生们提出的是否属于“好问题”“真问题”的话,我则是在那时候积累了相当的提问经验,我能分辨出老师们回复的是否属于“坏回答”“假回答”。

常见的假回答大概有几种:

1.否定我的问题,指责我的问题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

2.修改我的问题,对我说“你不知道你究竟在问什么,你表面问的是xxx,实际上你问的是xxx。”然后把我的问题强行改成他可以回答的领域的问题。

3.不修改我的问题,但单方面表示我的问题和某个他熟悉的领域具有相关性(实际上相关性非常弱),然后用他已有的知识回答我。

总的来说,简单来说,就是其实他们根本答不上来,但是又撇不下脸实话实说“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于是只能不懂装懂,硬要表演一下回答我,希望能够骗过我,或者至少骗过在场的观众,让大家以为他回答了我。

人一旦有了面子意识和身份意识,行事就羁绊重重,不可能不油腻。以前读明恩溥,形容中国人是热爱戏剧的民族,实在是精准又幽默的概括。中年男人要扮演自己想象中那个无所不知,或者说起码对于自认为有必要的知识无所不知的自己,每次登台亮相,油彩面具之下的恐惧与自怯,其实观众们都看得出来。拥有恐惧并不可鄙,但为了掩饰自己的这份恐惧,以指责和贬低他人的方式来建立安全感或者他人在自己之下的幻象,就十分可鄙了。

押老师建议的出路是保持少年的羞涩,但少年的羞涩不过是揭开了表面的盛装,把内心的不安与自卑给人看。这不是条好出路,也不是成年人应有的处理方式。单纯的恐惧算不得原始,并且因此很难算得上真诚。恐惧都是有原因的,最最至少,人有想要的东西,才会有恐惧,欲望是先于恐惧的。人因为想要成为自己客观上所不能达成的优秀的人,面对这样的困境与自我拷问,才会不自信,因为这份不自信,才会畏怯与羞涩,不敢开口表达。事实上那些自我期待不过是虚假的泡影,只要敢抬头,一戳就破了。

正视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或者做不到的事,首先就是放弃追求少年感,看清自己中年的身份,明白做个正常人这个目标,和所谓少年感毫无关系。其次是不懂的东西就闭嘴少说,别人问到了,就坦率说不知道,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零星碎片,也实在没有什么拿来说嘴的必要,只会显得自己面貌丑陋。最后是接受他人的不知道和做不到,不要因为别人不知道,就一定硬要教会别人,不知道就不知道了,知道什么东西,一定很重要吗?

我从小就是讨厌记忆的人,看过很多书,记得的东西很少,别人问我知识点,问我某某主义,我一概回答不知。一是讨厌扯这些大词做装饰,二是因为我记得不准确,就抗拒纯粹评价自己的想象瞎说,三是知识本身是最简单易得的东西,再厚的书,给上一个月总能从头到尾背完,方法和观念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中年男人最是自以为是,所以我说的这些都是白说,他们是不会认为一个年轻姑娘说出的话有任何可取之处的。所以我不也不爱说,这篇文章本可以继续写,到底该怎么摆脱所谓的爹味,但我不想写了,比起教老男人做事,我还是对痛骂老男人更感兴趣点。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