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爱智慧
野兽爱智慧

阅读·实修·转化

378 爱是一门艺术|《野兽爱智慧》

野兽按:这是天涯社区的陈寿文专栏的第四篇博客。转瞬十四年过去了。随着生命的历程,越发体证到弗洛姆的洞见的真实不虚。

作者:陈寿文 提交日期:2006-2-24 12:19:00 | 分类:读书 | 访问量:11003

野兽读书笔记之六 弗洛姆《爱的艺术》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对爱情的三个错误看法

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2.很多人认为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的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3.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如果我们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相互陌生的人,当他和她突然决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异性的吸引力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慢慢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阂、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

在这方面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要认识爱情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艺术和技术一样的行动。

可以简单地把学会一门艺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一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也就是掌握了艺术的灵魂,才能成为一名大师。要成为大师,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这一点既适用于音乐、医学、雕塑—也适用于爱情。这里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有不少人经常不断地遭受爱情的挫折,却很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

成熟的爱情指得的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爱情是一种行动,是运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强制的产物。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什么是“给”?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回答,实际上却很复杂并有双层意义。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一个性格还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就是这样。一个“重商主义”的人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那些基本上是非生产性性格结构的人则会有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因此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拒绝给予别人东西。而有些人却又把“给”变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认为,正因为“给”是痛苦的,所以应该这么做。给的美德就是准备牺牲,对他们来说,“给”比“得”好这一准则就是意味着宁可忍受损失也不要体验快乐。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 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

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马克思极其优美地表达了上述思想。他说:“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对象的表现。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不仅在爱情上“给”意味着“得”。教师向他的学生学习,演员受到观众的鼓舞,精神分析学家通过治愈他人的病而治愈自己的病也都如此,先决条件是给的人不应该把对方看作是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

野兽注:记得自己是在那个寒冷的97年的冬天邂逅了这本书的。还记得那个译者是孙依依。现在七年过去了,也到重读的时候了。还在细读这本书,可惜他的那本《为自己的人》还没找到,否则结合起来读会更有趣味。

写于2004年11月19日的北京野兽居

补记:

我过去读的是孙依依译的版本,它是附属在三联书店出的《为自己的人》后的薄薄的一部分而已。可惜在网上找不到这本书的图样,只看到很多学术文章引用这本书,从中也可看出该书的好来。

译者孙依依是甘阳的妻子,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方向是伦理学。 现好像任职于牛津大学出版社?

还是觉得《爱的艺术》应该和《为自己的人》(man for himself)结合起来看比较好,好像万俊人的新译本译为《自为的人》?我手头的这本《为自己的人》是年前在北大的畅畅文化书店买的,花了10元。畅畅现在在光华管理学院的光华楼地下开了一个店,可以在那看书的,购书环境比起以往好多了。不过在那主要以满足光华人需求的书籍为主,也有商务印书馆的那个系列,5折到六折不等。

《为自己的人》(美)埃·弗洛姆著,孙依依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8年11月一版,1992年6月二次 15,001-19,000册 6.50元

目录

中译本序 1

作者序 20

第一章 问题 24

第二章 人道主义伦理学:生活艺术的应用科学 29

第二节 人道主义伦理学和权威主义伦理学 29

第二节 主观主义伦理学和客观主义伦理学 34

第三节 人的科学 39

第四节 人道主义伦理学的传统 43

第五节 伦理学和心理学分析 47

第三章 人性与性格 54

第一节 人的情境 54

一、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55

二、人在存在和历史上的二

#日志日期:2006-2-24 星期五(Friday) 晴 


评论人:时间的落英 | 评论日期:2006-2-24 16:01

支持作者。

很欣赏此文表达的真意。

评论人:小涤 | 评论日期:2006-2-24 18:21

喜欢这样的文章,但是两个人的相处,是很难能靠理性来指引的,唉

评论人:陈寿文 | 评论日期:2006-2-25 13:32

多谢楼上两位学友的支持!

是的,爱的艺术很能学会。这是因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我的这篇文字主要起的是抛砖引玉的作用,很多疑问还得去清读过这本书后,才能得以解答。可惜的是这本弗洛姆的《为自己的人》在市面上很能找了,不过你们可以去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找到的,借来复印一本就行了。

以下是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和《爱的艺术》的电子版本,可惜的是电子版的《爱的艺术》只有前两章,缺了后两章.http://philo.ruc.edu.cn/pol04/resource/west20/as20/200410/1201.html

评论人:1980_514171 | 评论日期:2006-2-25 16:57

真的爱了就没有这样的思维想那么多了.

评论人:leekostudio | 评论日期:2006-2-26 11:35

好文章,领悟到了一写东西!谢谢房东!

评论人:陈寿文 | 评论日期:2006-3-2 15:48

注:上文中《为自己的人》(man for himself)的目录没贴全。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本书,也是我见人就推荐的一本书。

《为自己的人》(美)埃·弗洛姆著 孙依依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88年11月一版,1992年6月二次 15,001-19,000册 6。50元

目录

中译本序 1

作者序 20

第一章 问题 24

第二章 人道主义伦理学:生活艺术的应用科学 29

第二节 人道主义伦理学和权威主义伦理学 29

第二节 主观主义伦理学和客观主义伦理学 34

第三节 人的科学 39

第四节 人道主义伦理学的传统 43

第五节 伦理学和心理学分析 47

第三章 人性与性格 54

第一节 人的情境 54

一、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55

二、人在存在和历史上的二律背反 55

第二节 人格 64

一、气质 65

二、性格 67

(一)动力性格概念 67

(二)性格类型:非生产性取向 73

(1)接受取向(73) (2)剥削取向(75)

(3)囤积取向(76) (4)市场取向(78)

(三)生产性取向 90

(1)一般特征(90) (2)生产性的爱和思维(102)

(四)社会化过程中的取向 111

(五)各种取向的混合 115

第四章 人道主义伦理学的问题 120

第一节 自私、自爱及自身利益 121

第二节 良心,人对自我的呼唤 137

一、权威主义良心 140

二、人道主义良心 151

第三节 快乐和幸福 163

一、作为价值标准的快乐 163

二、快乐的种类 171

三、手段和目的的问题 178

第四节 作为性格特性的信仰 183

第五节 人的道德力量 193

一、人,性善或性恶? 193

二、压抑与生产性 206

三、性格和道德判断 209

第六节 绝对的伦理和相对的伦理,普遍的伦理和社会内在的伦理 215

第五章 当今的道德问题 221

附录:爱的艺术

一 爱是一门艺术吗? 227

二 爱的理论 229

三 爱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中的衰变 231

四 爱的实践 314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