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裏的人
墻裏的人

進擊的巨人,艾爾迪亞帝國人

成都!成都!

成都这座城市和其他的城市并无二致,总是在顷刻间遗忘掉过去,却也无从得悉未来究竟会以怎样的面貌展现。

这几日的成都,正在经历着一场远胜于过去的压力测试,但从昨晚的表现来看,未来即便能够拿到及格分数,就已经是一种万幸。

一直以来,成都都是一座颇具野心的西部城市。历史上的扬一益二,是它最引以为傲的时刻。但是,自明清以降,经济中心始终向东南沿海移动,外向性的经济与成都所处的地理环境格格不入。不少这里的人将自己的不成功,归咎于所谓的「盆地思维」,成为了地理决定论的忠实拥趸。

在这一轮新的疫情刚抬头之时,成都还是循着以前网红城市的做法,将一系列防控措施浪漫化,诗意化。时空伴随成为了歌中所唱的「我吹过你吹过的风,我走过你走的路」,让这个本不属于成都的新概念成为了专属。但很可惜的是,新概念并不意味着好运气。当难以捉摸的病毒,在成都的街头走了几遭之后,浪漫的背后,就隐约透着一股子紧张和恐惧。

但是,扪心自问一下,从疫情在武汉爆发至今,我们自己到底内心深处还有几分自信能够笃定,这只是一场偶然而至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全球大流行即将两年,作为一个已经适应了人类社会的病毒,共存应当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境况。而人们因为封锁而做出的种种举动和讨论,其实都印证着恐惧的来源并非疾病,而是社交隔离。所以,我们在网络上看到,当成都的环球中心被封控时,不少人选择了逃离,全然没有思考过在利维坦的注视下,逃离注定只是一种枉然之事。

更为戏剧的是,昨晚的成都,有不少区域选择了全员核酸,这让一场本应是瓷器店里抓老鼠的游戏,就变成了另类的自证清白的游戏。人们在一个名为「成都」的游戏盘上,玩起了「狼人杀」的游戏,希望凭借着黑夜的庇护,在天亮以前抓到潜藏在人们之中的「罪魁祸首」。

从宏观的层面来说,我们伟大而迅速的动员能力又一次被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而从微观的层面来说,人们又一次选择了服从,以便让生活继续。但在宏观与微观的交界处,我们却继续忽视着身边关闭的杂货店,小吃店,彷佛它们的生死与我们毫无关系。长此以往,生活到底能不能继续,恐怕不是一个疑问号,而将会是一个巨大到令所有人都震惊的感叹号。

当夜色从成都的城市上空撤去,阳光重新回归的时候,似乎夜晚的恐慌与抱怨也跟着离去。成都一反常态在上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给出了昨夜的成绩,同时也给出了清晰而笃定的答案:

所有的病例的源头都是比较清楚的,全部在同一条传播链上……3个病例呈现同单位、同家庭、同一个餐饮娱乐场所聚集性发病特点。

但这就引起了一个逻辑上的迷惑之处:究竟是因为大规模的核酸检测,才得出上述的结论?还是这结论本来就是有司从始至终就具备的自信和判断?如果是后者,那显然前一天夜里的大规模检测和人心惶惶就是一种非必要的演出,但如果是前者,那就意味着此前一周成都的防疫有无数的漏洞,有可能造成无数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妄自揣测一下,时至今日,能够将清零的思路贯彻于自己的日常行为的人,可能已经寥寥无几,无论是随时可以摘下的口罩,还是象征意义极强的健康码,都已经伴随人们近两年时间了。更大的概率是,一个不经意的漏洞,成为了这场风波的起点,而壮观的核酸检测场景能够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有司依然在负责并掌控一切,它仍然在高效且精准的运作,从不懈怠。

当然,这个信号的接收对象并非贩夫走卒寻常人等,它指向的是更高一层的利维坦,它希望将自己最努力的姿态展现出来,以便在未来危机爆发时,减轻或者免除自己的责任。这是一个稳赢不输的策略。

但这个策略也有反对的意见。华西的三位公共卫生专家联名写就的建议书,用词简练,不喊口号,不说空话,从科学的角度陈述了大规模检测的种种弊端和不合理性,瞬间抢了新闻发布会的风头,并将公众的疑惑和质疑以科学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在成都乃至四川,华西是一个神圣的名词,它意味着专业,意味着责任,它与协和、湘雅、齐鲁、同济一样,并非我们土生土长的产物,是现代文明、文化和技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当我写到此处时,一个微信群里有人问道,为什么今天的成都静悄悄,彷佛无事一般?你看,这座城市和其他的城市并无二致,总是在顷刻间遗忘掉过去,却也无从得悉未来究竟会以怎样的面貌展现。

希望疫情能够早点过去,这是一个目标,但同时也是奢望。在一根毫无弹性的红线面前,胜利皆因幸运,而失败则永远是一种必然。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一个城市能够经得起SARS-CoV-2的饱和攻击。草木皆兵,毕其功于一役,终究不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选择。这场胜利的最终面向,是人类的健康与存续,而并非一城一地的责任问题。面对这些超出人类能力和认知的问题,不妨退一步,在历史的角度,或许才是进了一大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