珮妍媽媽🌱
珮妍媽媽🌱

我是香港人,女兒被評為自閉症及輕中度智障。自她未足2歲確診後成為全職媽媽,學習不同的知識協助她。十年間女兒帶領我走回內在丶重新認識自己丶有意識如實覺察當下丶找回生命的意義及力量,明白每個人的存在都如寶石般珍貴及價值非凡。喜愛分享自己的生命轉化丶對自閉症及智障的看法、輔助教養模式丶瑟谷教育理念丶非暴力溝通丶內觀及療癒心靈創傷的點滴。每個人都可以幸福!放下標纖及標準💓珮妍就是珮妍,一個自身完美的生命

《目光》

別人的目光曾經像是刀一樣讓我害怕,但同時反映了自己內心的創傷及自我價值的狀態。

珮妍從小到大的表面行為,對我這個成長於需嚴守規矩及概念家庭的人,都是「不能接受的」。我個人覺得女兒在「表裡如一及堅持表達自己」的行為給予我「無限的尷尬感」與我在童年時經常感到「羞恥」及「不足」有密切關係。我在成長中非常害怕自己的言行,甚至一舉一動,會影響到別人,時常感到「被眾人監察」而變得非常敏感丶自我責備丶總覺得自己那裡有所不妥,所以對別人的目光及四周的氣氛都會在內心及思想中不知不覺間「無限放大」,時刻都活在恐懼焦慮中而沒辦法覺察及享受到自己獨特的美好。

珮妍幼時的行為,時常需要雙手拿著物件,導致被高級幼兒導師勸喻我不要再容許她持續這樣子,要盡快「戒掉這個惡習」。其實當時我不是不想配合,而是沒有辦法。因為我非常介懷女兒的情緒會影響到别人,吸引到别人的奇異目光轉向注視我,所以我經常「滿足」女兒的情緒需要而給予她所需要的物品,為求平伏自己內心不時湧現的「強烈波動」。當時我的隨身包內隨時有十樣八樣東西可以用來轉移女兒的情緒,包括糖果丶小食丶貼紙丶小玩具丶小書丶紙筆丶顏色筆丶最少四五包紙巾等。當時我一直都是用這種方法去掩飾自己內在的恐懼,因為感到自己沒有足夠的勇氣及能力去面對及處理,直至珮妍九歲那年我決心獨自帶著她到加拿大旅行一個月(期間乘了4次飛機及差點給民宿的主人趕走)。下定決心的原因是因為過去我一直認為先要治好女兒的病我們便才能享受生活;但那年我終於悟出女兒不是病人,所以我想與她盡快完成我多年的夢想:一起去旅行。那次旅行我終於時刻都要面對面感受自己的恐懼及不安,也因為不再逃避而跨越了自己的安全區,自此對女兒及自己的認識及關係加深了很多,自信心突飛猛進,對女兒的能力更了解,與她的連結更緊密,也知道自己有能力與女兒一起並肩走向屬於我們的理想生活!

回想女兒過去十年的行為:躺在地上發怒丶在地鐵車廂吐口水及潑水丶在馬路邊及行人天橋狂奔丶在快餐店排隧買餐時突然衝向吃東西的人面前大叫丶突然衝入麵店想拿起筷子丟丶在路邊的鐵絲網狂搖狂叫丶把家中的所有收音機及鬧鐘都丟到粉碎丶半夜睡覺及每天上學前都聲嘶力歇地狂哭尖叫個多小時丶在家中因憤怒而胡亂剪掉自己的頭髮及脫去所有衣服⋯⋯實在欣賞自己能從巨大的恐懼或别人的奇異目光中放下了很多「執著」及「限制信念」,從經歷中更加清晰地知道當下最重要及需要或可以處理的是什麼,能夠在理解女兒丶自己及旁人的處境下找到能平衡狀況或合適的方法。

在十年間經歷過的「超級尷尬感及羞恥感」,曾經不願意帶著女兒一起會見我的好朋友,因為心中不想關心我的人感到傷心、恐怕朋友會替我難過、害怕自己忍不住眼淚。後來當不再視女兒為病人、認識她行為背後的原因、更加接納女兒、不再怪責自己、走出抑鬱時,我漸漸也可以與女兒一起出席好友聚會、能夠開心地接納他們的關心、不怕女兒的行為會影響我在朋友心目中的形象、不會過於介意女兒的叫聲或行為會成為眾人的焦點,心中逐步舒坦了。

另外,我發現以往自己很多時都會不自覺地在人面前「形造出受害者的角色」,渴望得到別人對我的安慰、認同、讚賞、關愛、支持、鼓勵、欣賞。我後來發現原來這些都是因為我一直沒有對自己做的「愛及關懷」所致。其中一次被覺醒的經歷是這樣的,某次我與女兒在銅鑼灣鵝頸橋底乘巴士過海時,上車時人已經站到上車入口處,因為女兒心急上車及只是乘一個站,所以我們便站了在車長駕駛位置旁邊。突然間,我聽到女兒後面的女士對女兒大聲說:「喂!你踩到我腳幾次呀!」,女兒沒有反應也不覺得怎樣,女士越來越憤怒,於是我與女兒交換位置站著,也對女士說:「對唔住呀!小朋友唔知道踩到你!你」,女士說:「小朋友大晒呀!踩人唔駛道歉呀!」,我即時回應:「唔好意思,佢係自閉症小朋友,唔係好識回應!」,女士說:「自閉症就唔駛教呀!有冇搞錯呀你!」。當時我的渴望得到憐憫及同情的內心已經受傷了,我突然間回神,理解到這位女士當時可能因為太憤怒所以才這樣,於是我即時對女兒說:「你踩到姨姨腳要講對唔住呀!」,女兒沒有反應只是站著,就是這樣我沒有再與那位女士辯解什麼,只是感到莫名的覺醒及傷感!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委屈感」,覺得我不是沒有教導,我已經盡力,只是女兒就是沒法做到或意識到,我又可以怎樣呢?這種「委屈感」一直影響我很多年,也導致了幾年後與女兒首次單獨留家相處十天後的情緒崩潰。現在我明白當時的「委屈感」是來提醒我要靜下來好好的「接納、欣賞、愛自己」。

慢慢跨越「委屈感」的同時,我開始變得對一些能夠「接納女兒獨特行為」的人,感到「特別感恩」,大到感覺他們是我們的拯救者,我會感動到流淚。後來,我也慢慢發現我在不自覺在不同情況下持續扮演了「受害人角色」,渴望得到「無條件的愛」。慢慢因為自我覺察多了,雖然當時大部份是事後才能發現自己的自動回應方式,但也幫助我開始在回應前多留意自己內在的情緒及想法,逐漸放下「受害人」這角色,覺知到我與女兒的獨特優點及沒能增減的價值感是無價及珍貴的,才能慢慢不再因為想要得到別人的肯定而行事,而變成我們只需要好好的活出自己就是幸福,就已經足夠!

多年來最記得的「鼓勵說話」是女兒六歲時在兒童智力評估中心進行第二次評估時的表現與第一次時的強大對比。第一次由精神科醫生進行,要求女兒在限時內跟從指令完成多項任務,當時中段時女兒開始情緒失控,估計因為沒有表情的醫生或不能預知要做多久指令而導致的。慶幸當時那位精神科醫生感覺女兒的表現與情緒有密切關係,建議為女兒安排多做一次評估。第二次時當天我才知道這次是由臨床心理學家進行的,她先與我單獨面談了解女兒個性丶平日狀態及上次評估時的過程,然後她與我商討希望嘗試邀請女兒單獨做評估。這位心理學家最終以溫柔丶堅定丶給予空間的態度下,令一向依賴我/害怕單獨與別人共處的女兒接受邀請,而且還一起玩了個多小時,女兒不捨得離開,最後心理學家需要走出來帶我與丈夫一起到房中見女兒。最深刻的是這位心理學家非常親切丶信任及欣賞我丶鼓勵我繼續進行與女兒的相處方式丶更溫柔體貼地提示我:

「要相信自己是最了解女兒的人,知道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憑直覺去判斷做什麼是最合適的。不要太介懷別人的目光及言行,因為路過的人對你與女兒的認識不多,你只要照顧好自己及女兒的狀況已經足夠。在女兒產生焦慮與不安時,多對女兒說「沒關係,沒問題」,與女兒一起並肩而行,慢慢就會找到最適合女兒成長的方式!」

自此之後,我一直記住她的說話,在生活中實踐,對別人的目光及反應不產生怨恨,理解女兒的一舉一動背後的需要及動機,諒解大眾對女兒言行表現而產生的不安與不理解。今時今日,我已經做到了心理學家所說的話⋯⋯我與女兒都能心滿意足地活出自己了!感謝沿途所遇到的每一位,帶給我們啟發及反思,成為今天的我們💕


#我們無需成為社會及别人眼中的標準

#我們只需要好好的活出自己令自己幸福滿足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