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效率 vs 時間 <人生4千個禮拜>

第98天讀後感, 在工作的時候, 我們總是覺得有效率做完手頭上的工作, 自然就會多點時間休息, 甚至不用加班, 所以會擅長利用自己所擁有的知識, 學習能力盡量把工作有效率地完成, 包括出外上堂學習有關Excel的公式課程, 盡量清空自己電郵的未讀信件, 盡快回覆客人的問題等等, 但當我們的回覆變快, 效率變高,之後卻還是一直加班, 時間依然不夠用, 到底是為什麼? 重點是在於你的心態問題

2022年2月19日
首先, 如同以上小標題所說, 時間為什麼總是不夠用? 我們電腦的發展比十年前或二十年前, 開機速度已經是4-5倍的時間, 而開文件軟件甚至上網的速度,更加之前的十倍以上, 為什麼?
甚至機械的進步, 很多機械能夠代表我們人類工作, 比如說 洗衣機,洗碗機 智能清潔機等等, 但為什麼時間還不夠用?

在<人生4千個禮拜> 一書中, 就試表達這個的關系及現象, 當效率提高=/= 時間會變多好讓你去使用。
在工作上, 當你時間變得充裕之後, 你的經理,老闆就會覺得你很空閒, 自然會塞更多的事情給你去做, 把他們的資源更加提升, 因為在他們心目中, 就給付錢給你在工作時間中幫公司創造價值, 而不是給你發呆。 反而沒有效率的, 而需要加班的同事,會讓老闆感覺這位同事很勤力,很為公司著想而留下好印像, 如果大家做的工作類別不同更加難分辦出到底誰是勤力, 最簡單的就是看加班的時間。

另外, 在你效率上升之後,回覆客人的時間變短, 客人會更加依賴你的服務, 當然這個對於公司是好處, 因為能夠增加客人的忠誠度等等, 但也會令客人事事也依賴你的回覆, 使問題變多, 比如說, 當你解答他的第一條問題, 很多時候也會衍生出第二條問題, 再變為第三條問題, 這自然會使你工作量變多, 因為有效率前是每1小時回覆30個, 現在回覆60個 但數量也變多了接近1倍, 更甚的是會使客人依賴你的回覆, 而不嘗試去網上, 其他地方自行去找答案, 即是就算你的服務變得更快, 也不顯得時間會變多。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我們就算知識變多, 效率變快, 軟件設備變強, 但時間還是不夠用。
作者表示市面上的書籍鼓勵我們做到《極度生產力》,《更聰明、更快、更好》,《一週只需要工作四小時》,等等的把你時間獲得最大的報酬,就連睡覺都能發揮最大的益處。
(正如之前所說的R90睡眠法的書藉。)

如果從你的心態, 或是方法沒有改變, 時間絕對是不會夠使用的, 就算我們人生的壽命, 由中世紀的只有45-50歲, 變為現在80-90歲(人生4千個禮拜) 剛好是80歲壽命, 資訊科技的發達, 我們幾天就能接收古時候的整年的知識累積...但也覺得不夠用。連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一九三〇年的「我們孫輩的經濟可能性」那場演講提出著名的預言:「由於富裕程度增加,科技進步,在一世紀內,再也沒人需要一星期工作十五小時以上。未來的挑戰將是如何充實我們所有新到手的空檔,卻不至於閒到發瘋。」 但現今社會現象完全相反, 這正反映出, 資源及科技發展能夠使我們足夠生活, 但因人性的考量, 凱因斯並沒有計算在內, 這就是人類的追名逐利,欲求只會愈來愈高而影響。

正是如此我們要「接受人生有限」這個概念, 應該更加專注於當下我們的想法, 正如他引用當代哲學家湯瑪斯.內格爾(Thomas Nagel)曾經寫道的說話,「幾乎以任何有意義的時間尺度來看,我們所有人隨時會向生命道別。」

如果能做到, 自然我們會好好感恩每天睡醒的早上, 上天又給我們一天去感受生活, 也會更加珍惜地使用每一天的時間。但有人會說, 那麼也解決不到提升效率卻時間不夠用的問題。
的確如此, 因此我們在做每一事件都必須學懂把不重要的事情斷捨離。列好清單,只能把最重要的事情優先處理。這才是真正認為「這是最後一天」的真正做法。
正如商業上的2/8法則, 相信大家也聽過, 8成的利潤來自2成的客戶, 反之, 來自於8成的客戶只帶來2成的利潤, 所以我們更應該分辦清楚那些客人應該盡快回覆, 而那一些客人應該晚一點回覆再也不為過。

而老闆看不到你的效率, 就試著去轉換工作, 試著換個方式, 就像之前外國的新聞, 有文員利用自己所寫的程式每個月也在上兩份的工作, 收著2份的薪金也沒有人發覺, 或是直接跟老闆說清楚, 多點使用「利他」的策略/心態把效率公開, 說不定能給你一個升職的機會, 因為你能整體把公司效率上升。

而在心態上, 正如一些書籍所說「臣服實驗」, 「僧人心態」等等都認為我們應該隨著生命之流而走, 生命會帶著我們去遇上每一件不同的事情及機遇,我們不用刻意而為。
不必因為錯失而感到恐懼, 反而應該享受錯失的喜悅, 因為每個選擇都必須承擔犧牲,我們應該更相信自己當初的選擇。比如說:「重回18歲」這一套韓劇中,男主角回到18歲的樣子,給他一次機會重新檢視自己人生的過程,最後他也無悔自己曾經選擇過的路。
正如當我們選擇了這位伴侶,就不要幻想如果當初沒跟「她」一起,會跟誰又會如何呢?這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明白失去也是一種幸福,這表示我們堅信著這是最好的選擇。

並配合在<僧人心態>說到,即使很多父母不是每一天都能夠陪著自己的子女長大,可能需要上班,需要工作,甚至把孩子拿去托兒所。
但是作者不會覺得這樣就使自己不夠「愛」自己的母親或感受不到母親的「愛」,因為「愛」是重質,而不是重量的。在每次母親在托兒所接作者的時候, 他總會記得母親笑咪咪地問作者當天過得好不好,而托兒所的記憶則都記不起來。所以有時候可能不是兒子需要你每一天都24小時陪伴著他, 而只是你24小時也想陪伴著他而已。我們應該更有意義地過著每一天。
當然我們要知道每一刻也是我們的唯一, 正如我經常也跟女朋友強調:「今天是很特別的日子,永生只有這一天的2022年2月19日, 我們好好見面吧! 」所以我們更加要珍惜每一刻的存在, 不在只掛著玩手機, 看電影而忽視身邊的另一半, 不是需要你每天也見面,時刻也陪著她, 但最少也必須要把「質」做好是基本的!因為你的人生可能只剩下二千多的禮拜而已。。正是因為人生是有時限的,所以更會珍惜每一天的存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