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模型化思維

第185天讀後感,模型化思維就像我們小時候所背誦的數學公式, 比如畢氏定理, 圓周計算等等, 但為什麼我們需要這個思維, 而這個思維又帶來我們什麼影響, 在<羅輯思維 認知篇>書中也有說明, 現在會解釋一下。

2022年5月18日

模型化最為熟悉的就是用同一套的公式套進不同的事件及道理身上, 比如, 我們都知道每個蘋果都有不同的形狀大小, 但我們會統一叫他為蘋果, 即使有不同的品種很多人也不會介意也稱為蘋果, 這就是模型化, 把事物模型化, 能夠減省我們腦中的容量, 而進一步對於事情及邏輯上的模型化, 就是由小到大我們學習的數學, 1+1 =2 , 可以套用在生活上, 甚至科學上也完全合符。
為什麼我們要減少大腦的容量, 把性狀(性狀可定義成生物體顯現的單一特征,是由基因所構成的,也可稱為可量化的計量。) 從對象身上剝離,抽象成概念。其一就是靠對世界認知的殘化來實現, 這樣的好處,來自於人類本身的大腦並不是用來發現「真理」,而是用來取得生存優勢的, 即大腦不是用來「求真」, 而是用來「求存」, 它不見得正確,但是有效。

正如<<原則>>一書所說, 大部分的事情只是「情景再現」, 妳越升級,就越能有效地認清現實,幫助你達成目標, 而作者Ray Dalio所說的只要我們有一套的原則, 而原則的定義思維 我在此會視作為「模型化思維」。這樣可以給我們知道對象或事情的一個特點, 就可以根據模型推知它的其他特點,這最後就是節省認知資源, 因此我們會常常稱讚聰明人的總是頭腦轉得特別快, 解決問題及危機也十分迅速, 正是他們的經驗豐富他們所具備模型化思維。

所以我們要知道模型化思維是十分重要的思考工具, 雖然它不會把我們帶向什麼真理, 但是它是有助我們了解及把握陌生的事情及世界。

Credit: 羅輯思維 認知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