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擁抱不確定性, 愛上信息不對稱 及 理解有限的理性 l 升維

第309天讀後感,今天想分享以下三個我們都希望不會遇上的「好事情」, 但這些真的是會帶來給我們好的事情。

2022年9月28日
今天想分享以下三個我們都希望不會遇上的「好事情」。
第一, 「不確定性」, 我們人就需要安全感, 當事情愈是能夠可控, 能夠可計算機率的時候, 就會感到安心。
比如: 從生活上, 女生都想追求一些工作比較穩定, 老實的男生, 就算他們比較悶一些, 甚至外表比較差一點, 也會有安全感, 確定性所影響著她們的選擇。因為追求確定性是我們人的本能需求, 由心理學的風險厭惡的偏差就能顯示出相關理據。

第二, 「信息不對稱」, 當我們不知道整件事的全貌, 可能會令我們帶來不安, 也會認為這會影響我們決策及處事的品質, 例如: 當我們不理解及熟悉某股票的內部及外部因素, 就會認為決策買入會有風險等等。

第三, 「經常從不客觀甚至感性角度看事情, 甚至認為自己能理性客觀」, 我們很常會受到情感, 氣氛,環境等去影響我們所做的決策, 這樣就會令決策變得不長遠又窄狹, 因此我們很常用辨證法幫助自己去看事情的客觀性, 令我們能夠看到正反兩面。這就能夠避開受情感影響的問題。

以上三項可能讀者都覺得十分正確, 甚至就是自己的寫照, 因為這都是人的基因所致, 而第三項只可能是受到不同的書藉等而影響我們去改變, 但今天我跟讀者們說, 這些都是「好事情」, 而且當我們能夠擁抱它, 愛上它及理解有限的理性, 就能夠活得更出色, 判斷力也更好, 希望今天能夠給自己及大家一些想法。

這是由<升維>一書作者所講及的內容:
第一點, 「擁抱不確定性」。在<反脆弱>一書中教育我們, 當我們愈追求安全, 追求平穩, 帶來的反彈, 危機就可能愈深, 就像在2008年的美國次按金融危機一樣, 之前美國不同的組織,都把安全, 法規制度都愈來愈清楚, 甚至把不同的機構, 債券等都列為不同的風險評級, 最後連AA以上級別的公司雷曼也一夜倒下, 原因在於風險都會藏在底下, 如果我們能夠看到, 能夠計算得到, 有機率可視的, 就並不是「不確定性」, 相反如果我們可以擁抱不確定性的時候, 就能夠成長, 比如: 每次疫苗打不死你的, 都會變得更強; 每一次極限, 每一次挑戰, 都是會令自己變得愈來愈強大。

作者更用算命作例子, 為什麼算命那麼多人喜歡, 原因就是算命就是販賣「確定性」, 就像一個神話的故事, 有一個皇帝被預言家的說:「他的兒子會奪他的王位,並殺死國王。」
最後國王決定把這個兒子殺掉, 但因種種原因, 如:刑手不捨得下手等他自己餓死, 好心人又帶走他等等因素, 最終那兒子長大後, 回來國王面前殺掉他, 到底是受到算命所說的, 還是只是這個皇帝自己自找的結果呢? 類似這些的故事在不同劇本都存在, 而當中必然會有一個女巫/算命師去指示出一個確定性的解答。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當我們相信確定性, 接受確定性的時候, 就會失去更多的控制權, 也會變得無利可圖, 原因在於每個人都會喜歡走一條「必勝,穩定」的道路上, 比如: 個個人都去考公務員, 每個人都去當護士, 因為覺得高薪糧準, 但從經濟學來說, 最終必然會達到供求失衡。

在投資上也是同樣, 當我們覺得自己能夠計算到機率, 有確定性, 就會更易被複製, 被使用, 這個策略的優勢自然就變得愈來愈無效, 所以我們要在市場尋找的是更多的不確定性, 甚至100次才能成功幾次的策略, 只要足夠一次回本100次的, 就能夠做, 這絕對比50%, 70%, 甚至90%勝率的策略更安全。

在職場上都是, 當我們經常性地使用KPI指標去量化員工的效益, 效率, 就會讓員工之間的創造力變得愈低, 因為他們有每天, 每月, 每季的數字需要達標並局限自己的框架及想法, 甚至像美國奇異公司,之前的CEO訂下的文化, 要拿下市場某的第一, 第二, 否則產品就會下架, 因此令到很多造假的情況出現, 比如: 銷售第一 (但成本利潤極低)等等。

而第二點就是, 愛上「信息不對稱」。原因在於信息不對稱代表著分工十分明確, 比如: 在豐田汽車公司中, 並不用每個岡位上的員工都完全懂得整個汽車製造的每個過程, 每個零件, 仔細無遺地懂得或理解。
相反, 他們只要在某一專業領域會就可以, 例如: 輪胎, 引導, 自動駕駛系統, 零件等等, 當擁有信息不對稱, 可能就能夠更專注及更有效地令我們創造力上升, 因為少反而更多, 在創作力上同樣也是這個道理。
而且在投資上, 當信息都對稱後, 在股票或投資上, 很可能機會都會被搶購一空了, 因此在信息不對稱, 我們只要拿取一個平衡,就能夠更有效地使用分工讓結果變得更好。

最後一點就是, 「理解有限的理性」。我們總會以為自己面對事情能夠理性地處理, 但其實人腦是很難去跳脫當前的情境去思考, 特別是我們已經擁有一定的立場及知識, 就算我們能夠用辨證法, 正反立論, 都會有不全面的答案, 畢竟一個人的知識有局限, 所以我們要理解就算我們自以為很理性的時候, 也要質疑一下自己。在決策前, 最好先聽反對的意見才下決定, 就算最終決定是一樣, 最起碼會比自己所想出, 辨證出的反對一方更有用, 之前在<逆思維>一書都有提及過, 當我們能夠重新思考, 多問別人意見, 保持謙虛的心態, 就能理解自己是有限的理性, 更有助我們選出更好的答案。

Credit: <升維>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