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個桃
J個桃

讀書,讓生活更豐富![Reading, Enrich your life] Hi 我是小桃!我在Youtube上創建”J個桃”頻道主要以說書內容為主,想通過我的人生閱讀結合書本知識,讓你在短時間內認識一本書的價值。在我的人生時間軸裡,我喜歡咖啡、閱讀、爬山、單車還有種植,在這裡除了知識分享外,也更多的分享我的故事與生活!

自我學習40//你可別自以為閱人無數導致盲目自信【陌生人效應】

(编辑过)
別老覺得自己閱人無數,自己火眼金睛。最重要的是你保持你的克制和謙虛。

這幾個月以來我參加許多訓練營,加入一個又一個群組,看見來自各地不同人的面貌。之前一直都沒有在用的微信,瞬間使用次數更頻繁了。不過參加這些訓練營以來,除了讓自己學習外,也把這些機會視為鍛鍊自己的機會。

今天學習的這本書《陌生人效應》我覺得十分貼近我近期的狀態。我不是一個高度樂於參加社交活動的人,與其選擇熱鬧我更喜歡選擇獨來獨往,但我也沒有搞孤僻拉。前陣子我認識鯊魚的生活方式時,我覺得自己就像一隻鯊魚一樣。所以才有鯊魚桃桃這個名稱。

一開始這本書的作者提出兩個難題,是我們經常犯錯的錯誤,甚至我都想問作者難道是要告訴我們少跟陌生人接觸嗎?但生活在這世界上不跟人接觸也有點怪怪的,人際關係的開端不都是從陌生人開始當起逐步的建立關係嗎,到底他想要給我們怎麼樣的啟示呢?

圖片來源:攝影師:Alexandr Podvalny,連結:Pexels


當我們遇到陌生人時會有兩個難題就是我們經常犯的錯誤。一是專家漏洞就是當前的陌生人對我們撒謊時為什麼我們看不出來,而我們對陌生人的判斷往往會那麼離譜。第二是洞察偏見,這也稱為「非對稱洞察力錯覺」就是我們會過高的估計對他人的判斷,也就是犯上自以爲閱人無數,然後就很容易奏下定論對他人作出判斷。有時候可能連對方對自己都沒有判斷,但是我們就很喜歡腦補很多想法。

於是看到這前提時,我就突然在想我最近遇到一個人我和他之間存在許多巧合,我經常腦補甚至時常導致我分心,我是不是發生了事需要給自己解盲。

而導致有這樣的誤區是來自人際溝通上的三塊板模:

一、默認真實:我們要學會做聖愚。

我們普通人和科學家最大的差別在,科學家思考問題從懷疑開始,而普通人思考問題從相信開始。如果今天有一個百萬粉絲知名網紅跟你說,這保健食品吃一個月後可以改善身體狀態,但是以你自己所認知的時間可能是至少需要半年,但是因為告訴你這件事的人是一位百萬粉絲的網紅,你就會認為他說的是對,哪怕你有帶有幾分遲疑。所以我們有時候要學會做一位聖虞,敢於去指出這些與事實不符的事情。


二、透明假設:從一個誇張的表情中來去加以評論

透明假設來自以下這些情況,我們都會加以解讀導致我們更不了解陌生人。

情緒標籤:我們很容易因為對方的一個情緒加以解讀,如今天你一位陌生人初次見面,但是你和他分享事情時,他很容易大笑甚至講話很大聲。或是在某些文化表現上一個擠眉弄眼的表情,可能和我們所處的環境有著不同意義,但是我們容易因此給對方標籤。這種若是發生在訊息對話的話,不同地區的人在使用文字表達上也會有著不同的表達差異,可能會因為某一個詞語而給對方貼上標籤。

錯誤匹配:例如在某一場合本該是要高興的,但是這個人卻表示哀傷。或者是說某一個同學在班上一直都是翹課打遊戲,平常作業成績都不好。但是在一次考試中,考上全班第一名。這是你會不會給他加上一個「他應該是考試作弊來的吧」這樣的解讀呢?

短視狀態:在某一個特定時間與特定狀態下,人會表現出與平常不一樣的狀態。例如在初次合作的企劃的時候,因為企劃案對於不同公司的重要意義不同,導致在執行企劃期間,你發現你的主管表現和平常你看到的他不一樣,可能所以細節都非常要求,但是第一次見到他的陌生人可能給他一個解讀是”有潔癖的人“,會導致我們對陌生人的解讀。

壓力反應:這個壓力反應呈上一個短視狀態的舉例中適用,每個人在所面對壓力的情況與狀態表現不同。像我的工作中,時常會接到大型企業的需求但這時候是需要和所在的建築物物業溝通,因為在這時間內我為了向最後結果讓對方滿意,那段期間我的壓力很大但是和我接洽的物業夥伴們認為我是一個十分嚴厲、挑毛病、冷血的人,直到下班後因為在健身房運動再次交流後,她大方的告訴我他對於認識我的印象是這樣,所以他只要能少不過來跟我溝通就不過來。

所以說一個人在壓力時會表現不同,在高壓表現下會跟平常表現狀態不同。我們越努力讓陌生人表達自己,他們就會變得越難琢磨。

“我們需要接受一個這樣的事實,即了解陌生人是有限度的。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全部真相,我們必須滿足了解部分真相。謹慎、謙虛的和陌生人交流才是正確的方式。”

三、耦合效應(要符合天時地利人和才會發生)

我們往往不重視陌生人所處的環境,這使得我們對陌生人的理解更加困難。我們需要保持開放,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別老覺得自己閱人無數具有火眼金睛,最重要的是要抱持你的克制和謙虛,然後小心自己一時的衝動,遇到問題不要簡單地歸咎於對方,因為這裡既有的問題也有文化、環境問題,我們要學會考慮耦合效應,慎重的歸咎他人。

因為在上一個學習訓練營中,自己的努力認真表現讓團隊夥伴印象深刻,於是這幾天又有一個機會可以以新身份加入訓練營中,這次是以助教的身份加入,陪伴那些剛加入體驗營的書友,就如同當時第一次參加訓練營的我一樣。在剛開始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我覺得很開心很有挑戰,一來我覺得自己的生活中還能繼續保有和一群人共學的機會,二來這是一個新的身份加入我需要很珍惜。

但是加入第二天之後,我突然發現這一切不知道是現實還是是我需要修煉的地方。雖說是學習,但是卻發現原來帶領班級的班主任,發現學員有異議的時候竟然會在助教群中,分享他和該學員的對話,並且自豪的表示他懟他回去。其實我當下發現這件很不妥,因為我認為作為一個帶領他人學習的人應該更要有包容的心,但他似乎想要在群組中得到其他人的替他抱不平或是聲援他的回應。我當下看到這訊息時,我並沒有回(我並不是想表示自己有多高大上)但是另一位朋友A回了,這位朋友是我在上一期訓練營認識的,他很年經僅24歲,但是他在講書書籍的時候,實在讓我佩服加上他平時學習的書籍,讓我感到很意外因為我甚至回想自己在24歲的時候壓根兒都不會碰這類書籍。在上一個訓練營時,我雖落敗但是他卻也對我表示優秀與讚賞。那時的我相信這肯定是可以一起學習成長的朋友,但在群中他很快的回覆他對於這位班主任關於懟學員這件事。

其實當我看到這件事的時候,回想當時自己身為學員夥伴時,那種被讚賞、被認可的情況,是不是也是在這麼多的掙扎與矛盾中所產生的,瞬間讓我覺得自己在之前拿到的那些獎狀好像都有點虛不是很踏實。

我昨天看到A回覆後,我想了很久認為這事這樣回覆不妥,但希望他可以成為更好的人,於是我主動傳訊息給他,表示我對於他這樣的行為認為不妥,也告訴他近期我在學習論語學到的一章「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我告訴他當一個團隊如果聚在一起大家都有獨立完整的人格,彼此發表意見互相尊重,而且了解彼此的界線在哪,大家一起共事時可以效能最大化。反之,若是一群人在一起互相拉扯、刻意拉幫結派,會導致最後大家放棄自己的原則和立場,這會使得最後效能低下。

於是他在收到我的訊息後對我表示感謝,他也表示自己認真反省後確實不好,非常感謝我願意主動對他說。

但是今天我們需要點評其他夥伴的作業時,有的學員想法比較激昂於是說了些不好聽的話。於是班主任又在群內說了一些想要懟他的話, 而這時有一些夥伴們提出自己的觀點,有些行動力很強表達的方式像寫了一篇文章般。指出對方邏輯不好,好像是為了批評而批評。

同時在看到這件事情時,我也自我反省。我突然發現其實在很多談話的時候,甚至我也曾經犯過這樣的錯誤。正如同上頭作者所說的默認真實、透明假設、耦合效應這些情況,我們往往容易因為自己的身份、經歷、甚至是人脈,從而讓自己產生優越感,對於剛認識的陌生的言語做出一系列解讀,然後總想要不斷將自己所學的加諸在他人身上,顯的自己特別高人一等,然後想辦法贏的這場談話,但是如果最後真的你贏了,對方退出了。那這件事圖的又會是什麼呢?這些狀況我在以前甚至是現在都非常容易發生在我身上,但這段時間裡我從道德經中學習水一樣的德性,學習不要把自己裝得太滿,不然外頭的事物裝不進來;學習論語想要學會謙虛、尊重和包容,雖然這些都是自己給自己鍛鍊的機會,但是卻也沒有做得很好。

但若你們看到在我生活中出現的經驗,在想想這本書傳遞給我們的內容,是不是在你的生活中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你又會怎麼選擇呢?你會不會因為對於陌生人的誤解而導致讓你錯過更多機會呢?這本書絕對不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和陌生人相處,而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太傲慢、別輕易的遽下結論,能用謙虛淡定然後符合常規的方法,符合法律和道德的方法來對待陌生人,不要輕易的做出有罪推定也不要太容易輕信。

這正是我們都要學習與鍛鍊的課程。


📚今天學習:【陌生人效應】

🙎‍♂️️作者:(加)馬爾拉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

⏳《紐約客》著名的撰稿人之一,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暢銷書作家。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