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Chaos to Cosmos
HJ|Chaos to Cosmos

我們不說再見,我們在路上見|https://liker.land/redisyoyo/civic 多感善愁、哲思玄想與永遠拒絕政治正確的小天地 Chaos意即混亂、混沌,Cosmos代表規律、秩序的宇宙 寫作,對我而言,便是從雜多當中找回理解與共感的可能

Chaos日常隨筆|我在馬特市,成為一個「忘記」的創作者

(编辑过)
我徜徉在馬特市裡,忘記他人的眼光,專心在眼前的文字上面;忘記不被肯定的過去,相信自己的文字仍然是有價值的;忘記時間流動的節奏感,不知不覺花了好幾個小時在這裡閱讀。

我記得發現Matters是在與好友閒聊時,他向我推薦的文字平台,那時我跟他正在討論怎麼樣的文字、風格是社會大眾所喜愛的,還有我問他覺得我的風格適合在哪裡發布。

輕鬆地閒聊這些話題肇始來自於全台灣疫情警戒升為第三級,對於自己的未來收入狀況過度擔憂:憂心煩惱研究所畢業怎麼辦、煩惱如果想要經濟獨立過研究生生活,到底還能夠把什麼才能轉換成為收入?

我思索這些問題時便想起最喜歡做的事情正是閱讀與寫作。

不然我來投稿試試看好了?很多故事都是這樣開始的。

我嘗試向自己信心喊話,看了不少自己想要投稿的論壇,最後選定思想坦克想想論壇兩個平台作為目標。依照投稿通則,三天內編輯如果沒有回應,應該就是沒機會了。

果不其然,我在等待約莫五天後選擇放棄,心想:論壇上不少文章都是作者對時事主觀不過的「心得」,我的文字有想法、有推論,還有回應社會的狀況,不曉得自己的文字為何沒被青睞。

後來這篇投稿的文章小小修改以後,變成了這篇文章,我放在關聯作品,有興趣可以看看。


回憶起自己的文字被「打槍」的經驗,說實話還真不少:以文字告白被打槍、認真撰寫的研究計畫被匿名審查人形容「深具研究潛力」卻沒通過、校內的文學獎投稿第二輪被刷掉、短暫在哲學新媒體實習,結果第一篇報導快被審核通過時在最後一關被認為:

(描述格式問題)再來是比較嚴重的問題,全文讀完之後,不確定跟哲學的關係在哪,感覺都是在介紹文學與心理學的東西。
……這讓本文變成一篇紀錄發言摘要的介紹,無法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若無法補強這部份,以突顯本報導的可看性,我建議本文不要刊出。

一年前血氣方剛的臭小鬼,方才經歷計畫沒通過的挫折,又遭遇人文科系找實習不順遂,還要忙著教會工作、研究所推甄,這也難怪沒辦法寫好文字,使得與編輯討論的過程裡有些火藥味,甚至他最後告訴我:

審查過程不是在挑戰作者,而是希望讓文章更為完善。您沒有必要跟我交待您對於修正建議的想法或進行辯護。
您需要做的是了解審查人為何做出這樣的修正建議、他們看到的問題是什麼,然後想辦法解決、化解、解消審查人指出的問題。
敬請有效率地完成審查程序,而不要將時間浪費在向審查人解釋你的想法。畢竟,當文章刊出去時,作者沒有自我辯護的機會,只能仰賴文章本身來自我辯護。

最後我暫停了實習,原因是太過於忙碌。乳臭未乾的大學生看見自己的文字第一次被「要求」修改,而沒有任何討論空間。

那時我這才驚覺:原來我對自己最喜歡的哲學,放到工作、審核的環境中竟如此不堪一擊,符合審查人的要求和我修改的必然成了最大贏家。

那時候我甚至對寫作、對哲學感到深深的質疑:我認為不需要更改的問題,為此提出理由卻被當成是辯護。

原來單純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寫自己認為還不錯的文章,倒頭來根本沒人在乎,頂多只能放在社交軟體上用「摯友」功能搏得安慰。


我似乎把哲學想得太過萬能了,在編輯與審核的過程中並不需要哲學,只要我單純去完成要求即可;我似乎對自己的文字太有自信到有點自負,經不起任何挑戰與對話。

這是我去年獲得的教訓,學習到就算很多時候自己不怎麼認可,放在工作時還是有獲得別人首肯的必要。在去年哲媒的短暫實習經驗與兩三周前的論壇投稿盡墨後,徹底顯現出重要性所在。

引發我思考的是到底有甚麼東西,在成為「工作」或者「在獲得別人肯定」的前提下我依舊能夠堅持的?真的有人願意閱讀我的文字嗎?

正是在這種胡思亂想的背景下被好友引薦了馬特市,這裡卻確實是寫作人的友善聚集地。我在馬特市慢慢找回對自己文字的信心,學習變得更加謙虛,因看見太多、太多更為精緻的文字。

我徜徉在馬特市裡,忘記他人的眼光,專心在眼前的文字上面;忘記不被肯定的過去,相信自己的文字仍然是有價值的;忘記時間流動的節奏感,不知不覺花了好幾個小時在這裡閱讀。

我在馬特市,成為一個「忘記」的創作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