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眼所及都是銀灰色的樹木,空蕩蕩的樹枝繁複的交纏遮覆整片天空,這裡是鹿角森林,一切開始與終結的地方。森林中有五位居民,收藏日常生活裡的靈光、書籍與電影中的浮光、教育現場一閃而逝的火光,以及在詩歌中隱晦的殘光。 讓森林更加遼闊: https://liker.land/ri85603/civic
[簡綠]「別人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讓孩子在合理的期待中成長
在寫作教學的現場,我常常會遇到家長拿著孩子的作文跑來問:「老師,我的小孩作文是不是還寫得不夠好?怎麼樣才能更好呢?」或是「他都不會用一些漂亮的語彙,怎麼辦?」「他寫這個東西有意義嗎?為什麼他寫出來的作文都沒有深度呢?」
在第一線面對學生與家長的我,常常會感染到家長的焦慮與孩子的挫折,一方面,我很能理解家長的心情:擔心自己給予孩子的資源不夠,讓孩子錯過了學習的良機。孩子成長得很快,國小的每一年都像是戰場,琳瑯滿目的補習班宣傳海報、其他模範學生的新聞,常常都在為父母塑造一種急迫的教養恐懼──「我的孩子是不是比不上別人?我該怎麼辦?是不是我哪裡還做得不夠好?」另一方面,我也同時看著孩子在與同儕的競爭與攀比中受挫、自責,產生對於特定學科的恐懼,最後轉化為在課堂上的排斥反應……,說真的,不管面對哪一方,我都感受到無比的心疼。
有趣的是,隨著108課綱的修正,越來越多「多元學習」的主張充斥在各大教育平台之中,對於傳統教養方式的批判聲浪也越來越容易讓家長產生自我懷疑:我到底該不該對孩子的基本學科素養有所要求?我要要求孩子背古文、讀古詩詞嗎?還是要把時間拿去上思辨寫作課?要把時間拿去投入AI課程,還是Python或桌遊課?要練習閱讀、還是要拚命寫國字背成語?各種選擇題,真的把家長跟孩子都逼得喘不過氣來,難怪各種教養心靈雞湯隨之崛起,現在的父母不只要把孩子的能力教好,還得要成為「民主、明理」的一方,稍有情緒,都可能會造成小孩的童年創傷,那誰來分擔家長的憂慮呢?
在國小閱讀寫作現場耕耘了幾年後,我發現正是在這種強調「多元」的時期,合理的「界線設定」才是最應該被重視的議題──也就是說,在這種過分強調「天才」的年代,該怎麼讓家長和孩子知道,孩子做到什麼程度是「正常的」,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這代表了我們不需要讓孩子「事事超凡」,至少可以讓他「安穩前行」,保持自己的學習速度跟自信,我認為這是在國小時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以國文寫作課程為例:在國小三、四年級,這時的孩子會使用的國字還沒有這麼多,三四年級的寫作鍛鍊,有很大一部分在於要求孩子將「國字」寫整齊、寫漂亮,並學會更多的字詞。光是這個訓練,就會造成極大的差異,因為許多孩子會因為自己的字寫得不好看,而失去對於寫作的自信心。另外,在這個時期,孩子特別依賴大人給予的教條,你會發現他們開始產生了性別意識,然後會將老師說過的話掛在嘴邊,他們也很在意「公平性」,這是他們建立對自我評價的基準,也因此很容易產生跟兄弟姊妹的爭執。對於這方面的議題,是他們特別能發揮的類型。
另一方面,這時期的孩子也對世界有非常大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往往是一種「實質性」的想像,他們能書寫出有趣的探險故事,並嘗試從故事中整理出他學會的道理。這其實呼應了皮亞傑在認知發展理論上的觀察,的確這個時期的孩子在學習上,更在乎「眼前能看見的具體事物」,對於抽象的價值判斷還難以理解,是品格建立的重要時期。所以在寫作上,這個階段除了要求他們把字寫整齊以外,讓他們「創作故事」,並嘗試從這個過程中,鍛鍊出「敘事」的完整性、「摹寫」豐富度,是最重要的寫作訓練。
在這個時期,我會特別在意孩子文字的使用方式,例如是不是會產生「漏字」的情形(最常發生的就是把「我覺得」寫成了「我覺」),是不是會混淆字詞的使用(「在」跟「再」、「時候」跟「時後」),有些孩子可能會以圖像的方式來記憶國字,所以會把字寫成顛倒的(把「棵」寫成「果木」),在句型結構上,能不能大致掌握動詞、名詞的用法(把「變成...」寫成「變得...」)……,這些寫作時應該累積的語文常識,在三四年級進行調整是最有效的,同時,故事學習比死記硬背更有效,這年紀的孩子對於有趣的故事特別有感受力,因此,與其追求大量背誦成語,不如讓孩子理解成語故事、理解成語組成的邏輯。這時的孩子在語言學習上的吸收力特別強,也十分信任大人所說的話,所以很容易把老師的提點記起來。
到了五六年級,比較早熟的孩子性格上就會開始有些轉變,他們會更在意同儕的看法,並質疑大人的觀點。這時候,「思辨性」便開始是適合放入寫作課的主題,也開始能夠區分更為細緻的「感受」,在閱讀上,他們也能展現出充分的同理心。我很喜歡跟這時候的孩子探討「反常理」的問題,例如:「少數一定要服從多數嗎?」、「男女之間還有不平等嗎?」、「科技進步必然會帶來好的改變嗎?」
你會發現,這個年紀的孩子往往能提出大人都沒想過的觀點,也很勇於挑戰權威,能展現出自己獨特的性格,他們常常會為了捍衛自己的立場,表現出超常的表達能力。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有技巧的對孩子提出更多的寫作要求,例如在使用形容詞時,能不能不只用「好」和「壞」,而應該要提出「什麼程度的好」或「什麼層面的壞」,並學會更細緻的語詞區分,這時候建立「邏輯推理」的能力也很重要,有些孩子會省略推理的過程,直接作出結論,這也可以在這個時期作出調整。另外,在他們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觀察孩子習慣使用的修辭類型,這也代表了他們慣於思考的方式。
很多作文課會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靈活使用每一種修辭,我認為這對孩子而言其實有點不公平,無論是國中會考或是學測,其實孩子只要能穩定的表現出自己慣用的寫作方法,將自己的觀點好好表達出來,基本上就能獲得不錯的成績。因此,對於「修辭方法」的理解應該是「閱讀能力」上的訓練,而不是「寫作能力」完整度的測定基準。相對的,你會發現有些孩子特別擅長使用「譬喻」,有些孩子有「移覺」的表達能力,有些孩子喜歡使用「排比」,這些都是從他們自己性格和人際交談經驗中,長出「自我」的過程,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應該要鼓勵他將這些能力發揮在正確的地方,並讓他們從寫作中學會鋪陳寫作「結構」,適應並建立對寫作的自信心,才能讓他們進國中之後不再害怕空白的作文紙,而對閱讀、思考、寫作有基本的認知。
總而言之,強調「多元」的發展不代表要放棄對孩子的要求,但作為師長,我認為對孩子的「要求」必須要是有限度的要求,年齡的劃分當然不一定準確,許多自學團、實驗小學、美國學校的孩子,他們在國文寫作與閱讀能力的建立上,的確會展現出不同的寫作情形,但掌握孩子的「學習進程」,並且相信孩子會進步、會成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在國文學習上,很多家長會覺得「為什麼我都投入了這麼多的資源,但小孩表現還是這樣?」這時候,我們或許該做的是停下腳步,來審視一下標準是否合理。
很多孩子初到作文教室時,都會表現出強烈的抗拒,我常常遇到小孩坐在講台下就這樣哭了起來,他們共同的問題都是:當面對一張完全空白的作文紙時,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開始,也不知道大人到底想要他們做些什麼,他們只感受到強烈的壓迫感。這時候,提供明確的要求就是很重要的事情,這要求必須要適合孩子的能力,讓他們能跨出舒適圈,卻又不至於窒礙難行因此退縮,並且,課程中如何提起孩子「表達自己」的興趣也很重要,我總是這樣跟孩子說:「讓你有興趣,是我的責任,但如果你有了想法,請幫我寫下來,這是你的義務,學習是我們要一起完成的事情。」孩子先對老師有了信任感,對課程有了興趣,透過引導,寫下第一句話,第二句話、第三句就自然產生了。其實,學習的過程不能急,先建立「從無到有」的自信,才能踏實的前行。
所以說,如果你的孩子四年級,他還不太會使用一些抽象的詞語表達自己的觀點,那這是屬於正常的範圍,你可以嘗試換個角度去欣賞孩子的文章,確認他「敘事」夠不夠完整,引導他去觀察周遭事物,並嘗試寫下自己感受;如果你的孩子五六年級,但是字還是寫得歪歪斜斜,痛恨寫作跟閱讀,也請你不要擔心,雖然他可能在國文表現上有點落後,但他還有很長的未來,這只是提醒你須要提供更多的陪伴跟觀察,建立他對自己的信心。別再拿「別人的孩子」折磨自己跟小孩,在教養這條路上,孩子、家長的齊心協力,才是讓他們能穩定長大的重要關鍵。
一步一步來,要比孩子更相信他有成長的無限可能,相信我,我在好多孩子身上看到了大幅的轉變,你的孩子比你想像得更加「天才」,只要你願意好好看待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總有一天,他也能發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光芒,而這些轉變,都需要時間。(雪莉老師)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