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高
小米高

歲月不留痕,人生是否只是一幕幕無聊的鬧劇呢? 日復日的生活,是否真的是生活呢? 每天戴著面具的日子,累透了。 真想放棄一切,過一些漂泊的生活,就好像 Windflower 一樣...... 但是,無根的感覺,我又是否能承受呢?

街頭小吃:台灣VS香港

「民以食為天」,街頭小吃是筆者的鍾愛,因為它是最接近普羅大眾的飲食文化,可以體現地方風味,筆者亦喜歡在街上「掃街」(橫掃小吃攤檔)那種無拘無束的感覺,比起在侷促的高級餐廳進食的感覺更悠然自得。著名影星周潤發也是街頭小吃的支持者,他每到不同地方拍戲時,都會抽空嚐嚐當地的街頭小吃。 

由於台灣地理接近福建,台灣街頭小吃主要源自閩南風味,它們在台灣眾多著名夜市中香氣四溢。以前曾看過一齣由吳忠憲主持的電視節目「食字路口」,在與一眾嘉賓玩遊戲的同時又可介紹台灣小吃,筆者往往邊看邊不自覺地垂涎三尺。香港的街頭小食則從四方八面外來引入,百花齊放。以往香港有許多流動熟食小販,但自從政府收緊衛生條例後,只能在一些小食舖位中找到,或在街上一些非法流動小販中仍可偶爾吃到。 

以下筆者將分享部分兩地小食,並嘗試進行一些比較,希望讀者能對這些街頭小吃有初步了解。 

香港街頭小吃(攝影:奕安)
台灣街頭小吃(攝影:Old Rabbit)

蚵仔煎VS煎蠔餅

在台灣每個夜市內,總會見到蚵仔煎的蹤影。這種著名的食物,單是煮食的過程在夜市中也是一項矚目表演,店員以類似鐵板燒的形式,在一個大平底鑊中,把蠔仔與雞蛋、粉漿等混合,幾塊同時一起煎熟,再澆上特製醬汁,一種類似茄汁混合甜酸醬的醬料,灑上葱花就可食用,整個烹煮過程動作明快,乾淨利落,配合著香氣,禁不住要立即掏出腰包付錢來一客。 

比較雷同的是被台灣朋友稱為「港式蚵仔煎」的煎蠔餅源自潮州,這道菜在潮州打冷舖或在油麻地廟街夜市都很常見。現時「煎」蠔餅其實已演變為「半煎半炸」,由於粉漿配方不同,煎蠔餅比蚵仔煎更脆口,而雞蛋的比例則相對較少。上菜後,點上豆瓣醬或魚露,便成為上佳的佐酒菜餚。 

蚵仔煎(攝影:yfwang)
煎蠔餅(攝影:李小球)

碗棵、魚焿VS碗仔翅、生菜魚肉

第一次吃碗棵是一位台灣朋友帶筆者去吃,筆者一邊學著這兩個字的閩南語發音,一邊細細品嘗。材料很豐富,有豬肉、冬菇、蝦米等,加點醬油,糕狀感覺稠濃香滑,滋味可口。而在同一食肆也兼售魚焿,以虱目魚或旗魚加上蘿蔔絲等配料,配上香茜薑絲,口感清新。 

碗仔翅則是香港著名的小食,通常舖位會同時兼賣生菜魚肉。比較之下,筆者覺得香港的碗仔翅、生菜魚肉就比較稀些。碗仔翅相傳源自於酒樓的殘羹剩菜,現在主要是雞肉絲、粉絲、冬菇絲、木耳絲、蛋絲等,加上麻油及紅醋,很多減肥中的女士就這樣當正餐吃了。筆者則比較喜歡簡單的生菜魚肉,以碎鯪魚肉條加上生菜絲,清湯加少許胡椒粉,配搭出奇地好。 

魚焿(攝影:我是魚夫)
碗棵(攝影:小凡)
碗仔翅(攝影:Karl Tsoi)
生菜魚肉(攝影:Liu Wing Shan)

臭豆腐VS臭豆腐

臭豆腐可說是中國人獨有的小吃,在大陸、香港、台灣等各地都有,香港和台灣都是炸的,然而食法卻有些分別。 

香港的臭豆腐會切成正方塊,一件件放進大滾油鑊中炸,這時傳出來的「臭」味,隔幾條街都可嗅到,愛好臭豆腐的人就會按圖索驥,沿著這陣臭味尋找來源。炸好的臭豆腐外脆內軟,食時會放入一小紙袋中,插入竹籤,食客自行配以大量豆瓣醬或甜醬,邊走邊吃,滋味可口。 

台灣的臭豆腐切得比較細塊或薄身,都會把臭豆腐炸到酥脆,上碟時會在上面或旁邊放些甜酸泡菜和醬汁,這樣吃法比較沒那麼上火。筆者初次到台灣夜市點了臭豆腐時,上菜時還以為弄錯了。比較以下,個人感覺認為台灣的臭豆腐比香港的較臭。 

香港臭豆腐(攝影:拾捌砵)
台灣臭豆腐(攝影:王介安)

 現打果汁VS涼茶

在台灣逛夜市吃了這麼多不同的煎炸燒烤東西,可能會感到上火,自然想喝些清熱飲料。台灣夜市流行現打果汁,果汁店在攤位內堆滿了紅紅綠綠不同的生果,吸引食客的注意。果汁可以自調口味,加蜂蜜、牛奶、乳酸等。筆者印象最深的、覺得最好味的,就是白肉苦瓜汁加蜂蜜,口味配搭剛好。白肉苦瓜在香港也很少見得到,因此每逢到台灣的夜市逛,筆者都會喝一杯。 

香港也有鮮榨果汁,但普及程度不及台灣。香港人感到熱氣時,就通常會喝一杯涼茶。涼茶配方源自廣州,包括五花茶、廿四味、火麻仁、銀菊露等,雖然外表都是黑壓壓的,但各種口味都有它的藥用價值,以前香港貧苦大眾無錢看醫生時,都是喝涼茶自療的,當中以廿四味為最苦,但清熱力度也是最好的。近來一些涼茶企業更把涼茶以樽裝在超級市場出售,反應甚佳。筆者就覺得具滑大腸功效的火麻仁香香的,十分美味,但要小心別喝太多,因據醫書上說大量飲用會中毒的。 

現打果汁(攝影:Armadillo Maniac)
涼茶(攝影:WikiCantona[維基百科] )

 後記

除小吃外,香港和台灣的飲食文化都有很多差異。筆者曾在香港招待台灣朋友,他就對茶餐廳餐牌上密密麻麻的菜色感到十分詫異,奇怪怎能煮到這麼多種類的菜色。筆者則對台灣的食物十分欣賞,小吃的材料大都比較豐富,就是從簡單的便當開始,圓圓的珍珠米,精緻的區間盛著多種不同配菜,一些更奉送健康乳酸食品,這都使筆者感到十分貼心,相比起香港的飯盒,大部分都只是一盒白飯上加一塊肉,之上再澆一些芡汁,充饑有餘營養欠奉,這明顯就比下去了。 

照片來源自互聯網,特此鳴謝: 

(原載於《海峽情》第三期,2012年3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