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高
小米高

歲月不留痕,人生是否只是一幕幕無聊的鬧劇呢? 日復日的生活,是否真的是生活呢? 每天戴著面具的日子,累透了。 真想放棄一切,過一些漂泊的生活,就好像 Windflower 一樣...... 但是,無根的感覺,我又是否能承受呢?

關於「和平」的反思

今年在內地、香港以至世界各地,都舉辦了多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與及台灣光復70周年的大型展覽和紀念活動,我有幸參與其中,與有榮焉。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5月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中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牢記歷史,是為了開創未來;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和平,本來就是世界各國人民的主流願望,然而世界各地卻不時出現戰禍,老百姓特別是老弱婦孺最受傷害,究竟為甚麼會這樣? 

年少時偶爾會聽到長輩憶述「打日本仔」時的苦況,卑躬屈膝,顛沛流離。看見電視螢幕,不時有各地戰火新聞報道,看到受傷逃難無助的人民與一片頹垣敗瓦,內心感到很悲痛,人類為何要互相殘殺?隨後多年,如遇生日,願望必是「世界和平」,因此亦討厭戰爭,經典名著《三國演義》、一般男孩子愛看的動畫「超時空要塞」等一切與戰爭有關的物事也一概抗拒。當年內心曾天真地想,如果大家一起放棄所有武器,就不再有人因戰爭而受害了。到了今天,我對戰爭與和平又有另一番體會。 

我們熟悉的表現友誼方式,西方的有握手,中國有拱手作揖,多年前聽前輩說過原因竟是如此:西人一般有佩劍,握手即代表放棄能隨時拔劍攻擊對方的手,而中國人擅長擒拿功夫,作揖時把雙手收起,即是放棄攻擊,因此兩者都成為不同文化體系中向對方示好的姿勢。另外,喝酒時互相碰杯,起源原來是為了防止對方在自己的酒下毒,因為在碰杯時可把自己的酒濺到對方的杯中,如此「建立了互信基礎」,大家就能開懷暢飲(不知何時開始,國內流行碰杯時要一高一低分尊卑,這就扭曲了碰杯原意,因為在低處的酒是不會濺到高處的)。這些看似趣聞逸事,但想深一層,原來友誼、和平的表面下,背後都暗藏著不少角力和制衡。 

對於論述與和平有關的文獻,數年前看過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此書曾在學術界掀起熱烈討論,它對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世界局勢作出分析,指出戰爭、衝突都是源於不同地域中「文化」的衝突,而未來世界再不是西方獨大,是由西方(基督教)、東方(儒家)、伊斯蘭三大文明的衝突交鋒。過去國家積弱,我們都對西方文明有不少理解,以吸收對方長處;到今天中國繁榮富強,是時候讓西方好好學習我們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事實上,不少外國人都正學習普通話,有些比我說得更標準,而世界各地亦正不斷設立孔子學院。如此良性的文化交流,對促進彼此了解、進而尋求世界和平,絕對有正面影響。 

18世紀末哲學家康德的論著《永久和平論》,當中對於建立世界聯邦的理論與願景,似乎在二戰後成立的聯合國中得到試驗與實踐。然而,某些國家雖身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卻往往不遵守會議決定。正如習近平主席在9月底在紐約出席聯合國維持和平領導人高峰會時指出:「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應該得到完整執行,任何國家不能越權行事,維和行動要根據當地形勢和人民意願,及時制訂並落實撤除戰略。」一語中的。而日本自2004年起,與其他國家聯盟力爭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今年10月第11度成為非常任理事國的日本,是當選次數最多的國家,然而就日本近期的表現,包括藉詞反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出席中國9月的大閱兵,又以威脅凍結對聯合國的經費支援的手段,反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另外又在聯合國裁軍討論會上被中國揭發囤積大量核武原料,實在談不上有任何出任「安全理事會」的「安全」感,更遑論其「入常」夢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是十年多前我到瑞士日內瓦參觀紅十字會博物館時,看到代表中國人道立場的名言,另外尚有其他語言文字,出自不同國家名人,都是帶出類似訊息,這可算是人際間和平的核心理念。而自我的內心和平(Inner Peace)看來也應是多元的,要靠各人自身修為和不同歷練。至於國際間要維持和平,我不再天真地認為大家同時銷毀武器及裁軍就可成功。俗語有云:「要有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因此中國一方面堅持和平發展,另一方面卻舉行大閱兵,中日兩國既友好、又存在暗湧,這些看來自相矛盾的舉措和表現,再聯想起握手、碰杯的起源,今日的我對此再也不感到奇怪了。

(原載於《海峽情》第十期(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專輯),2015年12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