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朱宥遐想飛
小狗朱宥遐想飛

你好,我叫Sarah。在這裡我想分享,透過每一次與現象學派表達藝術的接觸,探索生命,創造自己存在的脈絡的故事。 剛剛開始學習「去中心化」這一個名詞 ,驚訝地發現此概念在治療model上的可塑性,希望多多研究! 最愛花道與詩。

我的回收注意力之旅:數碼斷捨離之 -『斷』

藉此做一個記錄,也寫給那些在社交媒體斷捨離上有共同經歷的同路人。

我在三月初時突然很想拆除所有社交媒體,包括停止接收新的資訊這一件事件。 契機是什麼已經不記得了,或許是心愛的貓貓離世,或許是突然湧入太多戰爭的資訊以致身心消耗不了,或許是加入Matters之後發現有更多的可能性而開始了自己的整頓之旅。

一個多月,我成功地戒了Facebook和IG,在期間連Matters也逛少了。 但我生活得很愉快, 很專心地照顧自己的日常生活, 在診所診症時專心地聆聽別人。 我多了時間看書以及觀察自己的需要。 在藝術創作與花道創作時更加能與內心連結。 然後我發現了,當我從與我無關的東西上回收我的專注力回來後, 我的空間多了, 我的能量充足, 就像電腦的Working Memory足夠時運作也十分迅速, 面對內外的處境也能作出最恰當的回應, 知道什麼對自己來說是最重要以及最優先需要處理的。

就在今天我感到是時候可以寫文章分享這一個多月的回收注意力之旅, 腦海中浮現了「斷捨離」這三個字, 我想是很好的比喻, 今天就分享斷捨離的「斷」。

「斷」:斷絕不必要的東西。

自覺是一個不太常逛Facebook和IG的人, 手機上也拆除了這些app好一段日子, 但我發現每當拿起手機無所事事的時候,總會也用Browser到社交媒體刷一下(覺得用Browser上能夠杜絕Apps偷聽我平日的對話這件事)。 當我來到Matters時, 我發現了很多新的資訊,很多新的內容以及寫文章的風格是在Facebook和IG看不到的。 我突然很興奮,喚醒了想寫作的熱誠, 那股熱誠在2019年因反修例運動而滅絕了, 一去就三年。 但當我想重新執筆時,我發現自己的思考力差了,更加無從入手,不知道應該如何寫作, 當然自己從來也不是一個寫作的人。 但我知道如果我想寫得好也必須先要由我看什麼開始去整頓,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我平時究竟在消費/閱讀什麼呢? 又或者我是被消費的那一個人?

在去年九月我的Facebook Account其實被黑客入侵,那是我已經想一鼓作氣地不用社交媒體,但因有某些專頁需要而重新奪回了。但其實我心裏還有陰影,更加是耿耿於懷, 很想對於消費我們的大企業作出一些什麼的反抗。 就在看了「IT狗」之後來到Matters。就像戲中所說,難道我們的私隱以及專注力真的那麼廉價嗎? 難道大家就將這個基本的設定,這個會令我們容易上癮的商業模式,理所當然地接受,輕輕說一句:「不知不覺地分心了~」那麼兒戲的一句就算了嗎?

我們的專注力被偷走並不是偶然的,這是他們特意設計的。當我留意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嘗試不讓自己用電話上任何社交媒體包括用Browser,我在觀察我拿起手機時我會在做什麼,我發現我的大腦會有幾天的時間感到怪怪的好像不知要做什麼好。我發現原來我是對Scrolling的這一個身體動作有反應。

隨後我上網搜尋了一下為什麼這些設計會那麼地容易讓我們上癮,這篇引用Behavioural Psychology的文章有以下簡而精的解釋,我們容易對社交媒體上人的三個基本心理機制:

  1. 他讓我們感覺與朋友連結,利用我們希望與社群連結的天性。
  2. 他用一個非常之容易的動作(Scrolling),就能夠獲得新的資訊,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
  3. 那個萬惡的Like鍵,巧妙地運用了Variable-Ratio reinforcement機制,由於不可以預期你發佈的文章是否每一次都能夠獲得like,你會更加想不斷刷新去看看。(如果每次發文都會有like或每次都不會有like你就不會有這個慾望想去不斷檢查你是否有like,這是Fixed-Ratio reinforcement)

這三樣加起來就會變成令到我們很容易上癮的一件事。其實我們不是對刷Facebook這個動作上癮,只是對Facebook上面能夠讓我們感到被連結、獲得新資訊、以及想知道自己是否被like這一個狀態感到非常之感覺良好,的這個感覺上癮。 因為那個Scrolling動作實在太容易了。

針對以上這三件事情,我作出了以下的調整:

  1. 雖然我已經拆除了電話上面的程式,但我讓自己用電腦可以上,因為這樣你就不會很想用電話上社交媒體,而且我知道我能夠在每晚只上5分鐘看看最好的朋友的近況滿足了「想與人聯繫」那種感覺和天性。 而我也告訴身邊最好的幾位朋友我不再用社交媒體,所以他們有什麼事請直接與我分享,我也會直接回覆他們。 然後我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就變好了,因為我們有更加真誠以及直接的分享以及回應。我有新的想法也會直接告訴那些我想分享的對象獲得回應,我就不用常常去查Facebook看看自己有沒有獲得like或已讀了。
  2. 如果我對Facebook內容沒有興趣,而只是對於刷一下電話這個動作有慣性的話,我應該如何去消除這個慣性? 看到很多作者都有分享《原子習慣》這一本書,有小小的收穫:增加你與那個習慣的摩擦力(Delete App)。又或者,好好地利用你這一個習慣去建構一個更加好的習慣。我想到的是我能夠主動尋找我想要的內容去閱讀。 我發現了因為我很希望獲得新的資訊的好奇心是蠻強的,滿足好奇心又是一個良好的感覺。 所以我留意有什麼我可以閱讀以及吸收。一開始我又去刷Matters ,也註冊了Medium看看那些文章有趣, 但最後發現我對於分散的資訊不是很能夠捕獲。我比較喜歡深入探討特定主題,書本是比較適合我的。所以我開始了研究另一些能夠幫助我主動式閱讀以及吸收的工具:我把我的Kindle從我的抽屜的最深處取回來了。

然後我發現了Notion博大精深,真的是一個強勁的資料整合工具,讓我整個專注力都重新改寫一個新的玩法,將會在下一篇『捨』待續⋯⋯

藉此做一個記錄,也寫給那些在社交媒體斷捨離上有共同經歷的同路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