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lDemon
EvilDemon

哲学系出身的文化研究学者 晚期资本主义的边缘人 生活在后现代景观社会的bohemian 审美理性主义者 Anti-totalitarianism

逐渐消失的路边摊

今年回国几个月的时间其实也倒是经历了挺多的事情,毕竟走了不少地方,走走看看也多少会有些感想和反思,不了就是一直没什么机会能写一写,因此最近只要有时间都会纷纷把这些想法来补齐。很多视角我基本上会从现代化这个方向进行切入,毕竟一方面我所看到的是物质层面的拔地而起,另一方面则是精神层面的停滞不前。老一代人与新一代人的隔阂逐渐加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不断闪现。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我们都在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也变成了我当下关注的一个焦点。

 

路边摊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形式其实在国外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现代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为何路边摊的必然会面临消失的境地。路边摊这种形式我想估计是市场经济之后出生的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而生于60,70年代的人似乎在很久以后才开始真正的体验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形态特征。而自从中国市场化之后,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其中的艰辛也是可想而知。

 

食品安全的角度我基本不太愿意提及,毕竟从这个角度走必然会触及伦理问题,较难回答,因此我还是喜欢从我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考察一下路边摊的消失反映了一个中国现代化进程当中的那些部分。

 

记得小学时候,小朋友放学以后都喜欢在这种路边摊买东西吃,什么鸡柳呀,串串之类的。家里人总会给我灌输这种东西不卫生,不干净等言论,企图对我进行洗脑。当然,这种洗脑是十分成功的,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就不吃这些玩意,包括辣条之类的。但是,随着上学时间越来越早,晚上回家越来越晚,学校食堂吃的越来越腻,自然而然的就会在放学路上来买上一写零食来进行果脯。尤其是我们小学门口的鱼丸,是大家最爱的首选。

 

而这种食物的供应者大多都是流动的个体单位,或者独立的小卖部。倘若能够把路边摊的外延继续扩大一点,其实我更加愿意加入很多个体经营的小吃店。在我小的时候,路边到处可以见到各种卖早点的小摊贩,夜晚回家时候的饥肠辘辘也可以被那种带有包子蒸笼的车车所填饱。大多数人在购买这些食物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过是否卫生,是否有经营执照,等问题。而基本上是基于一种熟悉的感受。这样的感受是什么呢?其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当中家庭伦理的延伸。

 

这种关系形态的维持基本上在我上初中以后发生了破裂,即2008年,这一年国内发生了挺多事情,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以及最重要的4万亿。由于我个人是完全基于我的亲身经验,并且我所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内陆城市,发展速度必然比沿海地区落后很多,所以我的推测并不完全正确,但至少是一种趋势性的变革。我认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一定程度上是随着08年这次4万亿的出现,以及全民炒股,房地产的兴起等一些列以资本为中心的变动所引起的。因为这很符合西方现代化过程当中资产阶级的崛起的步伐。

 

最近由于《锵锵三人行》的停播,我看了不少过去的录影还有很多从05年到14年期间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我都认为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发现,比如我们认为的邻里关系的陌生化,私人关系的冷漠化,社会关系的金钱化等等一系列的改变,都不得不放在这个现代性的主题之下进行探讨。当然,我们这次主要还是要谈路边摊。

 

王小波曾经专门注意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成为我们城市当中路边摊的拥有者,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城镇化过程当中,外出打工的人,大多生活在城中村当中,由于并没有太高的知识水平和独特的手艺,那么做饭也就首当其冲的成为了这类人的首选。如果放到全球化视野下进行考察,这种规律同样符合最初移民的海外华人,开餐厅则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从这一点我也就会想起之前对于海外中餐的批判可以回头放过来考察国内的路边摊。但是,我并不是很像批判路边摊,更多的是同情吧。因为我真的不不知道他们在这种现代化的浪潮过后能否顺利的生存下来。

 

路边摊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交代清楚了,而且在这段历史事件当中并没有大量的资本进入餐饮业,来连锁化,品牌化很多各地的美食,小吃。最有名的莫过于沙县小吃和兰州拉面了。14年之后国内类似于黄焖鸡米饭这类的品牌也遍地开花。对于路边摊最大的威胁其实就是资本化,集团化的饮食行业的兴起,打碎了众多个体户的民间自组织形式。而这种餐饮企业则依托各地的购物商城的建立而发展各自的店铺,这也就是导致了我们年轻一地国人出国之后对于国外中餐的一种不屑。首先是东西并不好吃,其次是装修与卫生很差,让人难以下咽。

 

这里就牵扯到了一个现代性当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使徒可以把这些路边摊称作小资产阶级,而那些大型资本所支撑的品牌叫做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通过从手工业者或者是农业工作者转型而来,实现了个人的财产自由,虽然依然十分艰辛,并且生活在低位不高的社会阶级当中,他们可以说是现代化的第一波受害者或者是受益者。毕竟他们不得不选择来到城市当中,然而城市里却没有他们的落脚之处,流动的餐桌成为了他们自我生存的唯一支柱,但是却犹豫文化水平不高,在社会当中有没有什么尊严,生存的十分痛苦。户籍制度把他们的下一代拒之门外,而更多的孩子也成为了留守儿童。这些问题其实我们在过去经常会听到,但却不知道究竟该怎么看待。

 

有不少的家庭就是靠着这路边的一间小吃店所维持着,当然里面也不乏有不少受益的家庭。这次回去在家中附近的一家面馆吃饭,则看到了这家店老板的小女儿放假来帮忙,其实这小女孩长得不错,估计跟我差不多大,应该在读大学,方言说不利索,也没有长时间在陕西这边生活。而大女儿则一直在这里帮忙。

 

这样的小吃店,其实可以算是一种固定形式的路边摊,但是成本和维护则不是一般路边摊运营者可以进行承担的。当然,这样的小店每天也是门庭若市,毕竟周围的很多建筑工人都会来这里吃饭。我更加欣赏的是这种从路边摊到独立小店的演变,而这样的小店在曾经也是非常多的。然而,这次回国我发现,倒闭的门面是络绎不绝。资本进入餐饮之后的另一种走向就是出现了很多连锁店,品牌化的小吃店,尽管我们作为食客来说可能会更加放心这样的食物,但是对我而言缺乏特色的门面与食物让我无法在饮食当中获得太多的乐趣。现代性一方面剥夺了很多小资产阶级们奋斗的道路,同时也使更多的消费者同质化。我在此地吃的肉夹馍跟在彼地竟然是一样的,我们再也不会为去寻找城内最好吃的肉夹馍而变的兴奋,因为能吃到的无非都是那么几家。

 

饮食的环境虽然比过去好了许多,店内的装修也让我们感觉舒适,但是身处于这样拥挤的商场之中,身体与空间的感受则没有曾经的潇洒自如。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爱去撸串而少去吃西餐的原因。过度的现代化给人的感受只有理性的计算,每种食物不过都是快餐式的加工,拥挤的人溜让你无法仔细品味美食的味蕾,而眼花缭乱的商场则不断消费着你的审美水平,信任的消失由契约所取而代之,金钱成了我们现代人唯一可以依靠的堡垒。

 

想一想,其实我还是挺喜欢放学回家买包鸡柳吃的感觉,然而这样的鸡柳已经踪迹难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