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走走 seh seh
世界走走 seh seh

世界走走|她的故事與妳同行

067 | 終於要下班的梅克爾:從東德女孩到自由老媽的16年

「就像在一座核能發電廠旁邊工作,一直運轉、一直運轉、一直運轉。」──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軍事幕僚
作者:閻紀宇
(原文發佈於2021年9月23日)
「就像在一座核能發電廠旁邊工作,一直運轉、一直運轉、一直運轉。」
──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軍事幕僚

 一手主導德國「廢核」政策的梅克爾總理,行事風格卻曾被貼身幕僚形容為猶如「核電廠」,相映成趣。德國最後一座核電廠預定2022年停機退役,但梅克爾在今年9月底國會選舉之後就要「裸退」——她一再表明不會再從事任何「政治工作」,儘管沒有多少人相信67歲的她真的從此閒雲野鶴。

「核電廠」之外,梅克爾的稱號與頭銜可多了:「德國第一位女總理」、「德國鐵娘子」、「歐洲最高領導人」、「當代的聖女貞德(Joan of Arc)」、「全世界最有權勢的女性」(《富比世》雜誌14度認證)、「自由世界領導人」(川普亂政時期)……但是30年前她踏入政壇時,一手提拔她的時任總理柯爾(Helmut Kohl)是這樣叫她:「我的女孩」(mein Mädchen)。

16年來,梅克爾帶領德國走過一次次瓶頸與危機。(AP)

「我的女孩」接管一個「保守派大男人政黨」

「我的女孩」聽似親暱,其實稱呼者高高在上,充分反映戰後德國(西德)政壇的父權氛圍。

1991年,柯爾任命「我的女孩」接掌婦女與青年部,1994年要她轉任環境、自然保育與核能安全部部長。1998年,柯爾輸掉國會選舉,「我的女孩」臨危受命,出任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秘書長。1999年,CDU在邦議會選舉中扳回數城,但黨內爆發政治獻金違法醜聞,「我的女孩」投書媒體,砲口不偏不倚正對自己的導師:〈柯爾傷害了黨〉(Kohl hat der Partei Schaden zugefügt),帶領CDU與柯爾割袍斷義,奪取柯爾指定接班人蕭伯(Wolfgang Schäuble)的黨主席大位。直到2017年以87歲高壽病逝,柯爾始終無法原諒這位得意門生,改用另一個字眼稱呼她:「叛徒」。

審時度勢,沉穩但不失凌厲,以女性身分接管一個「保守派大男人政黨」。「我的女孩」其實是個狠角色。

1991年的柯爾與梅克爾。(AP)

梅克爾生於二戰之後的西德大城漢堡(Hamburg),有4分之1的波蘭血統,嬰兒時期舉家遷往東德。儘管父親是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信義會)牧師,但梅克爾曾加入東德共青團(FDJ),能說流利俄語,連在萊比錫(Leipzig)唸的學校都叫「卡爾.馬克思大學」(Karl-Marx-Universität)。不過,來自家庭的基督教價值觀仍然是梅克爾人生與事業的圭臬,每每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2015年歐洲難民/移民潮危機,梅克爾堅持打開國門,告訴國人「我們做得到」(Wir schaffen das),正是這份價值觀的展現。

有趣的是,梅克爾的地緣政治頭號對手、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在前蘇聯時期任職安會(KGB),也曾派駐東德的德勒斯登(Dresden)。

1989年11月,35歲的梅克爾與37歲的普京同在東德見證石破天驚的歷史時刻——柏林圍牆(Berliner Mauer)倒塌,也同時看到了國家與自己的未來。兩人先後晉升為國家領導人,也成為自由主義與威權主義兩大陣營的代表性人物。

自此,梅克爾帶領德國深深紮穩民主與繁榮的根基,挺過極右派民粹勢力反撲。普京則一路走向專制獨裁,全面壓制俄羅斯的反對黨與公民社會。今年9月,俄羅斯與德國分別舉行國會選舉,選後,梅克爾將全面引退,普京則以「萬年總統」、「現代沙皇」之姿繼續威脅國際社會,繼續醞釀俄羅斯下一場革命。

為「技術官僚」樹立難以超越的典範

身為近代歐洲最重要的女性政治人物,梅克爾學的不是政治、法律或經濟學,而是物理學與量子化學,連她的兩任丈夫也分別是物理學家與化學家。

科學訓練對梅克爾的治國理政影響深遠,她從來不是一個魅力型領袖,她重視縝密觀察、細節探究、理性溝通,對於政策專業面的深入掌握,往往會讓幕僚感到壓力沉重,必須隨時跟上進度,這也是「核電廠」比喻的由來。

可以這麼說,梅克爾為「技術官僚」(technocrat)樹立難以超越的典範。

「核電廠」擁有源源不絕的動力,但也容易讓人聯想到危險、意外、事故。不過,梅克爾施政風格另外一個重要特色卻是穩定。有人這麼形容:一旦搭上「梅克爾號列車」,你未必知道列車開往何方,但永遠不必擔心車子會拋錨或出軌。

2005年,梅克爾第一次宣誓成為德國總理。(AP)

梅克爾兩段婚姻並無一兒半女,但卻有「老媽」(Mutti)的外號,彷彿德國人都是她羽翼下庇護的子民。對於這個百年多年來曾歷經(發動)一場又一場戰爭與人道浩劫的國家,梅克爾的「穩定」與「保護」成了極為珍貴的特質,維持經濟動能、凝聚社會共識、必要時進行妥協,都是人們需要她的原因。

經濟一直是梅克爾的強項與亮點,16年執政完全確立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地位。但她對於「德國模式」的堅持在歐債危機期間飽受批評,讓希臘等歐元區「邊緣國家」死去活來。此外,「經濟掛帥」往往也讓梅克爾在外交政策上做出有違立國原則的退讓妥協,對中國、俄羅斯與東歐威權傾向國家(例如匈牙利)都是如此。

戰後德國最重要的邦交國是美國、蘇聯/俄羅斯、法國,如今再加上中國。對於核心的「德美關係」,梅克爾可說是左右逢源、游刃有餘。她曾與4位美國總統共事,上台前就與德國民意以及時任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唱反調,力挺小布希(George W. Bush)發動伊拉克戰爭,讓後者銘感在心。她與歐巴馬(Barack Obama)「情同姊弟」,兩人都是略帶學究氣的「政策控」(policy wonk),也試圖兼顧外交政策的實務面與價值面,因此格外契合。川普(Donald Trump)的霸凌、反智、單邊主義作風與她格格不入,但也促使她與其他歐洲領導人更認真思考如何強化歐洲的自主性。她與拜登(Joe Biden)相交多年,總理生涯告別之旅第一站也是華府,雖然兩人共事時間不會太長,但她還是展現高明外交手腕,促成拜登放行爭議性的「北溪2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線計畫,幫下一任德國總理與政府解決一大難題。

從後方領導:審時度勢、順水推舟、後發制人

從內政到外交,對於妥協與共識的強調,讓梅克爾打造出特有的「從後方領導」(lead from behind)風格,著重於審時度勢、順水推舟、後發制人。一旦水勢、風向改變,梅克爾也往往能夠與時俱進、順風轉舵,她的賦稅政策、核能政策、難民政策、中國政策都做過髮夾彎,而且臉不紅、氣不喘。她的名言之一:「政治就是有可能之事。」

不過這也是問題所在,梅克爾執政末期,越來越多德國人追問國家的定位與方向:除了富裕與安定,21世紀的德國要發展成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德國(與法國)要把歐盟(歐洲整合進程)帶往什麼方向?德國在自由民主世界的定位是什麼?一旦美國再度走上孤立主義之路,德國(與歐洲)該如何自處?面對俄羅斯的野心與中國的崛起,德國如何在3C——競爭(competition)、合作(cooperation)與對抗(confrontation)——之間抉擇?

過去,無論這世界如何風狂雨驟,「梅克爾號列車」總是安穩行駛,化解一場接一場迎面而來的危機。

如今,列車到站,掌握方向盤16年的「司機」要下車了,8300萬「乘客」想必是五味雜陳,一方面不免眷戀年深月久的安全感,一方面也知道世代交替的時刻已然到來。德國的自我認同、自我期許、外在環境都與16年前大不相同,也需要不一樣的領導人,梅克爾在CDU的接班人拉謝特(Armin Laschet)甚至已無望。9月26日大選之後出線的新總理,既必須是一等一的技術官僚,也必須揭示能夠讓國人心嚮往之願景。

當年梅克爾發難扳倒恩師柯爾時寫道:「CDU必須學會自己走路,就算沒有老戰馬——柯爾——的領導,也必須以自信迎戰未來的對手。」經過梅克爾16年的領導與護持,德國已經做好「自己走路」的準備,德國新一代的領導人呢?

梅克爾告別政壇,德國準備好了嗎?(AP)

世界走走原創文章/報導目錄(生成中)

  1. 長榮海運29年前另一樁海上意外
  2. 有刺客!一位幾乎改寫人類歷史的「愛爾蘭瘋女人」
  3. 為何歐洲男性政治人物打疫苗要拍半裸照?
  4. 南海不是中國的!從國境之南的曾母暗沙談起...「曾母」究竟是誰的媽媽?
  5. 血汗海灣:石油富國的「現代奴隸」
  6. 「壯陽神鳥」如何成為「外交工具」?
  7. 破碎的夢土:歐洲國家利用高科技工具監控難民
  8. 華府最有權勢的「Joe」除了Joe Biden,還有這位Joe Manchin
  9. 台灣新朋友索馬利蘭成中東富國戰略布局關鍵角色
  10. 你不知道的體育史》誰背叛了這群「國家之光」?
  11. 創設少子化大臣18年,大和民族卻越生越少!談談日本少子化政策失敗的幾個原因
  12. 美國中餐館用的「雜碎字體」有種族歧視?
  13. 正視台灣「總體歧視」的殘忍(上):當她們的子宮被放大檢視
  14. 正視台灣「總體歧視」的殘忍(下):在這座島成長的新二代、舊八代
  15. 是誰住在露營車裡:以車為家的「游牧人生」在台灣可行嗎?
  16. 藝術不再「打高空」:一座讓種植園勞工掙脫貧窮宿命的美術館
  17. 戰雲密布的海峽、危機四伏的運河,從兩段歷史看台灣的命運
  18. 摩登家庭:誰說婚姻一定要有「愛」?她們選擇和好友結婚去
  19. 推動雙語教育的台灣來看看瑞士的英語煩惱
  20. 半封城生活:防疫下的家庭關係挑戰,你準備好了嗎?
  21. 全國三級疫情警戒:恢復往常還有多久?模範國家給你開卷答案
  22. 居家防疫是種「特權」:那些無法WFH、被迫WAH、沒有家的人們
  23. 當無國界的病毒遇上有國界的疫苗──「疫苗民族主義」禍延台灣
  24. 我與新冠病毒共處一年半的經驗談:旅日台灣人的緊急事態日常
  25. 防疫生活「心」指南:新冠時代如何照顧精神健康?
  26. 台灣成中國「疫苗外交」戰場
  27. 台灣人的疫情時差報告:這一次,世界示範給我們看
  28. 疫情時差報告.紐約篇:封城之下,被圍困的關係與慾望
  29. 世紀爭論的由來:鳳梨可以放在披薩上嗎?
  30. 緬北血翡翠:漫長軍事獨裁下,底層人民只有這個卑微願望
  31. 你我打疫苗對抗傳染病,要感謝300年前一位拿兒女做試驗的勇敢女性
  32. 疫情職涯考驗:30歲,他在越南替台商跑業務,她在美國當飛行教練
  33. 拍A片伸張女權?瑞典導演艾莉卡・拉斯特的「女性主義A片」之路
  34. 又綠又台:德國下一位總理還是「她」?
  35. 萬物皆可「訂」:疫情拉抬的訂閱經濟來襲,你也剁手手了嗎?
  36. 毒品使用者可以「正常生活」?美國這位大學教授要你相信
  37. 80年前歷史慘劇讓立陶宛更捍衛自由
  38. 矽谷之祖,亦是矽谷之恥!諾貝爾天才的「失敗」人生啟示錄
  39. 疫情結束後,「辦公室生活」是上班族唯一選擇嗎?
  40. 能拯救世界的超級食物?全世界都在瘋海帶
  41. 中共建黨百年:出生註定階級命運,「社會主義」真相是不平等
  42. 疫情時差報告:走過沒有疫苗時的巴黎,與超佛系防疫的瑞典
  43. 疫情時差報告:他見證5%人口感染仍樂觀的阿曼,她從杜拜「逃亡」到放下恐慌
  44. 東京奧運為什麼不取消?其實決定權不在日本手上
  45. 東京的第三場奧運夢
  46. 跑道之上,誰是合乎標準的女人?
  47. 林月雲,第一位挑戰奧運的台灣女性跑者
  48. 呂頻:吳亦凡被刑事拘留,女權主義者應該慶祝嗎?
  49. 東京奧運閉幕,回顧7位女子選手的傳奇時刻
  50. 韓志瑛:我為什麼在南韓發起 #女性短髮運動
  51. 想像一個沒有金牌的全紅嬋
  52. 聖文森駐台大使柏安卓:我的結婚誓詞沒有「服從丈夫」這句話
  53. 從BBC紀錄片,看帝國夾縫中的阿富汗兩百年
  54. 塔利班再臨:女性重返黑暗年代
  55. 48年人生、42年戰爭:阿富汗女孩的悲傷綠眼睛
  56. 江懷哲:在《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裡,有台灣與日本的距離
  57. 被塔利班懸賞的阿富汗獨立女子樂團:「身體不是用來藏的」
  58. 新冠肺炎教我的民主第一課:疫苗公共化
  59.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一)
  60.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二)
  61. 舉報墮胎有錢拿、Uber司機也受罰?德州墮胎法案上路一週記
  62. 閻紀宇:天荒地變二十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
  63.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三)
  64. 內褲裡的革命:月事史
  65. 大屠殺後27年,這個長在傷口上的新國家,接納了阿富汗的女孩
  66. 俗女養成,三十而已:假如陳嘉玲遇到王漫妮
  67. 終於要下班的梅克爾:從東德女孩到自由老媽的16年

本文原刊於《世界走走》。《世界走走》是一家新起步的、希望做成具有性別意識的國際新聞電子報,冀以跳脫二元的嶄新視角,詮釋各地的迷人故事🌎

路遙遠,我們一起走👣

訂閱世界走走電子報

世界走走 Facebook

世界走走 Instagra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