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oScreen
SinoScreen

<Sino-Screen 華語銀幕>是由一群位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的影視行業工作者所經營。這裡我們致力於分享我們在好萊塢工作的所見所聞,以及我們對東亞影視文化圈的各種觀察,與東西影視交流的第一手相關專業消息。

“越是私人的情感,越能引起普世的共鳴”

《母親的衣服》導演Jordan Wong專訪
《母親的衣服》導演Jordan Wong專訪

第一次見到Jordan的時候,他笑著跟我說,在大銀幕上觀看自己的作品是一件極不舒適的事情。我忽然想到,可能這正是一部作品如此珍貴的原因:創作者只有在某部作品或某段特定時間內才有勇氣把自己的心掏給外人看。而等到他抽離出來時,可能就連他自己也無法接受當初那個毫無保留的、赤裸的自己了。

Jordan是那種相處起來很舒服的人。他禮貌、溫柔、健談、思維發散而又邏輯嚴謹。雖然第一眼見他時,你的註意力更多地會集中在他特別的打扮上:亞裔男生的面龐,紮著兩束長長的麻花辮,偶爾擡起的手塗著白色的指甲。他笑起來有點靦腆,卻不失從容,仿佛對即將發生的一切都了然於胸。這兩種特質就像是一種撞色混搭,毫不突兀地融合在一起。

談起他在洛杉磯華語電影節展映的實驗動畫短片《母親的衣服》時,Jordan坦言,做這部片子的初衷,就像是片中的人物獨白在開場所敘述的那樣:來自對情感的困惑。在經歷了一次短暫而失敗的約會後,Jordan將自己細膩的內心感受寫成日記。於是那一段段真摯的情感宣泄與自我剖析,就構成了這部片子畫外音的悲涼“底色”。

然而他創作的時候,腦海裏總是先有畫面。那些在衣櫃裏躺了一輩子的陳年舊衣,成為他情緒生長的完美載體。Jordan說他翻遍了舊貨市場和朋友的衣櫃,才找到他心中最為合適和精確的圖案。“當你有了那麽多紋理的素材之後,就要思考怎麽樣來組織它們。”說這些話的時候,與其說Jordan是一個極具潛力的藝術家,不如說他更像是一個嚴謹的工匠,要細細編織出那件紋理繁復的作品。很多時候,他無法言說自己作為一個藝術家的直覺和巧妙的構思,甚至無法闡述自己想表達出的特定情感,但是可以就具體的創作方法和工藝跟你侃侃而談。

《母親的衣服》幕後制作花絮

從構思到成片,Jordan陸陸續續花了一年的時間才將《母親的衣服》完成。在整個過程中,他基本上都是一個人。“可能這就是做實驗動畫的好處吧,”Jordan笑了笑,“你不需要像拍真人電影那樣尋求多少人的幫助,只要埋頭去做就好了。”其實比起前期的構思,他反而更享受後面一個人呆在屋子裏重復繪制的機械工作。“你知道你在往某個方向前進,但什麽也不用想。我很喜歡那種放空自己的狀態。”孤獨對他來說,似乎已經成為習慣,一種生活的必需品,一份藝術靈感的培養皿。

也許孤獨從他選擇做實驗動畫這條路開始就如影隨形。從本科開始接觸實驗動畫,到後來被美國頂尖藝術院校CalArts(加州藝術學院)錄取,Jordan始終對那些正統的敘述、光鮮的表達缺乏興趣。即使是同為LGBTQ作品,比起圍著兩張漂亮臉蛋轉的電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他更偏愛關註平凡底層的《月光男孩》。Jordan坦言自己其實沒有看過多少影片,也談不上受什麽藝術家的影響。比起很多對大師作品如數家珍的迷影導演,他似乎始終在和主流圈子保持一定的距離。但從另一個方面去看,可能正是由於不多的觀影量,他才得以更投入地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並建立起獨屬於自己的美學表達。

盡管從一開始就走上了少數人的道路,他的家人卻一直無條件支持他的選擇。談到家庭,Jordan忍不住露出微笑。他告訴我,雖然《母親的衣服》裏主人公和家人的關系顯得矛盾而憂傷,他跟母親的關系出奇地好。Jordan出生在美國一個香港移民的單親家庭。他對自己母親的評價是傳統而包容。當得知Jordan的同性取向以後,她感到很難過。但並非因為覺得他是一個異類,而是擔心他今後的路會比一般人走得更為艱難。至於遠在香港的父親,對Jordan來說一直是缺位的存在。雖然自從父母離異後,他就再也沒有聯系過他,但並不意味著父親對他來說是無足輕重的。據Jordan透露,在他的下部作品裏,他就會著重討論他長期以來對父親的感受。

圖片來源:《母親的衣服》

若是把時間拉回到幾年前,Jordan會覺得做動畫是一件屬於他個人的事。他的創作不需要要取悅或打動任何人。也許那些私密的囈語、疼痛的呢喃,只是他寄給自己過去時光的禮物。不過,在進入到CalArts學習後,Jordan開始意識到他的藝術世界裏好像不再只有他一個人了。他在那裏遇見的每個人,都具有和他一樣的創作才華與熱情,用思想的碰撞和行動力帶給他無限的動力和啟發。而《母親的衣服》的問世,更是為他獲得了包括紐約LGBT電影節、聖地亞哥地下電影節、安娜堡電影節、歐洲媒體藝術節、黑瑪麗電影節等國際獎項的肯定。面對越來越多的關註,Jordan的態度也漸漸發生了轉變。“我做的東西好像沒有我想象的那麽小眾。我也很感動自己的東西能被人理解和接受。”其實越是私人和內化的情感,往往能引起越普世的共鳴。

現在,Jordan正在準備自己的畢業作品,之後應該會留在某個獨立工作室裏繼續自己的創作。他說他很享受目前的狀態。最初也想過未來進入迪士尼這樣的動畫大廠工作,後來發現自己還是會更適合這種不受束縛的創作生活。他依然會繼續跟從自己的內心,做出自由和真誠的表達。

“我的風格一直是比較實驗性的,但我也不想把自己的作品限定在某一種風格或者主題上面。”對於未來的創作方向,Jordan表示自己還是會繼續表達這類探討自我身份認知的題材,但也會嘗試著從自身的感受出發,擴展到外界。“之前我講的好像都是關於我自己的事,現在我想從自己的世界裏跳出來,去同理別人的情感和故事。”其實在創作《母親的衣服》時,Jordan也采訪了身邊一些酷兒朋友的生活經歷,來強化酷兒身份認同故事裏的普遍性和豐富性。以自己的生活為圓心,Jordan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漸漸向自己的家庭,周邊的朋友,甚至是整個社會輻射。

如果要給新人創作者提建議的話,Jordan認為,跟隨自己在生活中的直覺,是第一位的。這意味著要去感受生活,發現日常能和自己產生共情的點。一向不走尋常路的Jordan總是青睞去講述那些在生活中被普通人忽視的、無用的、廢棄的事物。他享受這樣一種改造的過程:只要換一個角度和敘述方式,就能讓那些看似乏味的事物閃閃發光。

圖片來源:《母親的衣服》

“與其去跟風,講述自己真正相信或對自己重要的事物,才是最最重要的。” Jordan很認真地對我說。不要害怕哪些直覺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怕那些事物毫不起眼、無人問津,只要是發自內心的東西,那就是有價值的。因為創作首先是自我感動,再是打動世界。更關鍵的是,只有追隨自己的直覺,講述出來的東西才是有個人印記和作者屬性的。那樣的作品就仿佛是從你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其中的紋理和血液都是鮮活的,且不可復制。就像Jordan和他的作品一樣,帶著一絲勇往直前的生猛,夾雜著一點哀而不傷的脆弱,令人過目難忘。


—End—


作者 / 一然

編輯 / 皮皮

關於作者:
美國洛約拉瑪麗蒙特大學影視制作研究生在讀。熱愛電影學和電影史。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