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李
孙李

野生网络作家。主要写散文随笔和文艺评论,偶尔写小说。

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读莫泊桑的《一生》

贵族制度天生就压迫农民,封建社会天生就压迫女性,指望有良心的「好地主」「好丈夫」们去拯救苍生是天真幼稚的想法。

人终有一死,在命运面前每个人都是渺小的。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可我们并不会将其时时挂在心上。这种选择性遗忘是健康的生活态度;如果总惦记着生老病死,人活着得多累啊。可是有一类艺术作品,在一本小说、一部电影这样短短的篇幅里描写漫长的一生,把人生的苦难加速、放大给你看,把你从遗忘中唤醒。莫泊桑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我用一个下午读完了这本书,在几个小时里经历了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

《一生》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主人公约娜出身于富裕的贵族家庭,是位善良纯洁、充满活力的少女。她的父亲希望她能保持天真无邪,于是她在十二岁时就被送进了修道院,直到十七岁才回家。修道院死板的生活并没有压抑住约娜的天性,反而使她对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回家后很快她就爱上了门当户对、英俊潇洒的贵族青年于连,两人相识没多久就结婚了。婚后约娜才发现与于连性格不合,于连对金钱斤斤计较、残忍地对待下人。后来约娜发现于连与家里的使女罗莎莉通奸,于连不但毫不知耻,而且冷酷无情地坚持赶走使女和私生子。约娜本想离婚,但是被神父和父母劝阻。这之后约娜对婚姻丧失了希望,转而全身心去关爱儿子保尔。于连勾搭上了一位伯爵夫人,伯爵得知真相后愤怒地将这对情人杀死。又过了许多年,保尔长大了,被宠坏了的他成了典型的纨绔子弟,赌博嫖娼无恶不做。保尔欠下一屁股债,跟妓女私奔了。约娜一次次为儿子还债,耗尽了财产,所幸被罗莎莉收留。最后保尔的妻子死了,两人的女儿送给约娜抚养。结尾最后一句话:「人这一生,既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坏。」

莫泊桑描写能力高超,无论景色还是人物,都能用寥寥数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小说开场时约娜冒着大雨赶回家、约娜和于连在科西嘉度蜜月,这些场景都极其生动。约娜肥胖的母亲、慈祥的父亲、被无视的丽松姨妈、精通世故的胖神父、压迫人性的瘦神父……所有这些配角都栩栩如生。莫泊桑擅长抓住一个微小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比如丽松姨妈,听到于连关心约娜的脚冷不冷,突然痛哭流涕。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在丽松姨妈的一生中,从没有人对她说过这样的话。人心都是肉长的,这样一个毫不起眼、胆小怯懦、总是被人嘲笑的老处女,内心何尝又没有柔嫩的一面呢?就是这样一个细节,让一个小配角一下子立体起来了。

书中的人物设置构成对比,很巧妙可又有点刻意,比如态度、身材完全相反的两位神父。每当有人物发出一种观点,就会有对立的人物发出相反的观点,作者大概是籍此来保持中立。身为福楼拜的门徒,莫泊桑崇尚客观写实,把作者自己隐藏起来。但只要是个人创作,就不可能完全客观。哪怕是写历史书,作者对材料的选择也体现出主观性。那么,在作者眼里,约娜的悲剧是如何造成的呢?

我读了托尔斯泰为《莫泊桑文集》作的序,提到《一生》是描写美丽女性被男子的粗鄙情欲所戕害。《一生》的确是以情欲为主题的,情欲是书中所有恶的来源。约娜的丈夫于连是沉溺于情欲的畜生,不放过身边任何女人;约娜的儿子跟妓女私奔,从此彻底堕落。作者一方面认为情欲是丑恶的,另一方面却又指出情欲是人类的天性。约娜的父母是书中唯一一对幸福的夫妇,而这两个人年轻时双双出轨。约娜的母亲更是把当年情人的情书珍藏起来,时时回味,直到去世后这些书信才被女儿约娜发现,令约娜大为震惊。书中明确反对情欲的神父违背人情,残酷地践踏产仔的母狗,明显是作为反面人物来塑造的。

既然情欲是丑恶的,又是人类的天性,那么作者就无可避免地陷入于矛盾中了。莫泊桑本人也确实是矛盾的:他对美丽女性抱有同情,同时他又是放荡不羁的风月老手,因为混乱的性生活感染梅毒,最终病逝于精神病院。所以不管怎样假装中立,《一生》弥漫着无法遮掩的悲观主义,仿佛在控诉人生就是荒唐的。

在《一生》出版将近一个半世纪后,我不敢自诩对人生的看法更高明,作为后来人,至少可以算得上旁观者清吧?在我看来,约娜的悲剧有两个根源:

一是贵族阶级的腐朽空虚。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高人一等,享受荣华富贵,不承担任何责任,不为社会做任何贡献,又怎么能不荒淫堕落呢?从《红楼梦》里的宁荣二府到今天的官二代、富二代,纨绔子弟的荒唐事我们难道还见的少吗?

二是两性地位的不平等。尽管约娜是贵族,拥有比丈夫更多的财产,可她的身份始终限制于「妻子」和「母亲」。她的一切幸福取决于丈夫和儿子,遇到丈夫不忠、儿子不孝,她也就只好自艾自怜,感叹世间不公了。约娜从头到尾都没有觉醒自我意识,只是懵懂地喜爱自然,完全没有思考过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生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人天生就是不幸的。

在莫泊桑和托尔斯泰的时代,他们不明白个人悲剧来源于社会矛盾,不知道改造社会才能解救个人,只用狭隘的个人视角观察人生;结果要么像莫泊桑一样成了悲观主义者,要么像托尔斯泰一样成了道学先生,以为所有人都提高道德修养,社会就有救了。贵族制度天生就压迫农民,封建社会天生就压迫女性,指望有良心的「好地主」「好丈夫」们去拯救苍生是天真幼稚的想法。

不过,艺术家不是政治家,没必要为社会问题提供答案。即使不赞同莫泊桑十九世纪式的悲观主义,《一生》依然是值得欣赏的文学杰作,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提醒我们不要让悲剧重演。

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读莫泊桑的《一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