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李
孙李

野生网络作家。主要写散文随笔和文艺评论,偶尔写小说。

魔鬼大闹莫斯科:读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

在读《大师和玛格丽特》之前,基于我对俄国小说的一贯印象,以及这本书「魔幻现实主义」的名声,我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小说。读完后发现恰好相反,这是一本风趣幽默的小说,内容也相当直白,只是套了一层魔幻的幌子罢了。

要读懂这本书,需要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一些了解。布尔加科夫从1928年开始写这本小说,直到1940年临去世前还在修改。当时在苏联,文艺创作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创作者写错了一句话就可能被判刑。同时政治局势风云变幻,曾经在官方授意下的创作,没准过了几年就成了罪证。想要成为职业作家,就要加入作家协会,写些歌功颂德的宣传文学。协会里的作家几乎等同于公务员,衣食住行都由官方负责。布尔加科夫是位有文学良心的作家,不愿意委曲求全,作品风格又十分先锋,自然不受待见。到了三十年代,他被禁止发表任何作品。他曾因此悲愤交加,将《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手稿塞进了火炉销毁,好在后来在他妻子的鼓励和帮助下重新完成了这部小说,可是无法出版。直到1966年,也就是作者去世二十多年后,经过审查机构大量删改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才得以出版,而完整的版本更要等到1973年才在苏联面世。

用十余年去创作一本无法发表的小说,布尔加科夫的创作动力是什么呢?我想这首先是出于艺术家的本能,即使不能发表,也无法阻挡他手中的笔。另一个原因大概是不平则鸣,他需要用文学创作来宣泄情绪。《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真实与虚构交织,以现实的人物、事件为基础展开了超现实的情节,像是作者布尔加科夫做的一场梦,很适合用弗洛伊德解析梦的那套手法来分析。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满足,书中所有荒谬之处都可以按照这一观点来理解。《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有三条故事线,对应着作者三方面的感受。

首先,他仇恨、鄙视那些对他造成直接伤害的人。他遭受过作家协会的刁难,无数批评家对他攻讦谩骂,他的作品又被禁,所以他要在小说里复仇。《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第一条故事线讲述魔鬼造访莫斯科,要搞一场盛大的魔术表演,魔鬼和他的随从们把作家协会、剧院、政府文艺部门搅得天翻地覆。小说中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僚们,有的掉了脑袋,有的被警察抓走,有的进了精神病院。女主角玛格丽特得到魔鬼赠予的超能力后,把曾经批评过大师的文艺批评家的公寓砸了个稀巴烂,这段就是更明显的报复了。

第二,他热爱、感激自己的妻子。小说中的第二条故事线是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大师」是一位小说家,作品受到攻讦,曾将手稿在火炉中销毁,这个角色无疑是作者本人的化身。玛格丽特是大师的爱人,对大师不离不弃,这个角色自然就是作者妻子的化身。两人相识相爱的过程描写的十分动人,浪漫感伤的风格与其它章节截然不同,带有自传色彩。

第三,对于苏联的统治者,作者表现出复杂暧昧的态度。小说中的第三条故事线讲述罗马总督判处耶稣钉十字架。这个掌握生杀大权的总督象征着官方权威,甚至不妨说相当于斯大林。他明知道耶稣是无罪的,还是给他判刑,事后又一直良心不安。他试图用各种方式减除自己的罪恶感,比如暗杀犹大、帮助马太等等。在小说结尾,总督得到了大师的宽恕。总督伤害耶稣,为什么要大师这样一个作家来宽恕呢?大师是作者的化身,耶稣的无辜形象同样也是作者自况,结尾等同于作者原谅了统治者。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真的对斯大林抱有幻想,还是不得不这么写。要知道,他一直受到政府的关注,连不能发表的手稿都可能会被查收,即便是虚构创作也不能直接攻击斯大林。

此外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小细节,比如作者喜欢细致地描写人物的饮食和住房条件,让魔鬼住进作协主席的豪华公寓大吃大喝。而作者自己正处于饥寒交迫的环境,可以看出他对物质条件的不满。

当然,这始终是一本文学著作,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政治寓言,不能把小说内容与现实严格对应,否则在苏联解体将近三十年后的今天也就没必要读这本书了。《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本优秀的讽刺小说,继承了果戈里的传统。即便跳脱出当时的环境,小说中对官僚、庸俗、拜金的讽刺依然是有力的,而且文字幽默,妙趣横生。作者有着惊人的想象力,从玛格丽特变成女巫、裸体在莫斯科上空飞行,到后来魔鬼举办盛大的宴会,这段情节天马行空,而且有着一气呵成的气势,是想象力的狂欢。书中魔鬼的几个侍从都写的很有意思,尤其是那个直立行走、脾气暴躁的大黑猫,让我联想到莎士比亚戏剧里常出现的弄臣形象。

更有意思的是叙事手法。这部小说有三条故事线,彼此是如何产生联系的呢?前两条线的交织比较简单,魔鬼选中了玛格丽塔作为晚宴的女主人,小说恰好以此分成上下两部,第一部是魔鬼大闹莫斯科,第二部是魔鬼的晚宴。至于第三条故事线,安排的就更有意思了。总督与耶稣的故事最早是魔鬼向两位作协成员讲述的,仿佛是魔鬼在讲述两千年前亲眼目睹的事实。之后讲到大师的小说写的就是总督与耶稣的故事,当情节继续发展时,这一段又成了作中作。最后马太、总督都直接登场了,大师还宽恕了总督。这些叙事上的花样让《大师和玛格丽特》有了元小说的色彩。

另外,书中的场景描写十分视觉化,对话很多而心理描写较少,读起来很像戏剧,可以原封不动地改成剧本。我看了俄国2005年翻拍的电视剧,在完全听不懂任何一句俄语台词的情况下,居然能清楚地弄明白每段场景对应书中哪一页。大概是布尔加科夫多年的戏剧创作影响了他的写作风格吧。

总之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厚厚几百页我只用了三四天就读完了,非常值得一读。

读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