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伶
山伶

愛山愛水,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其實, 世間萬事萬物, 到頭來, 都只是一湖煙雨吧 ?!

你問我答76

你問我答76.柏拉圖的政治學說有何特色?

你認為蘇格拉底及柏拉圖反對民主,主張哲君政治是因為當時雅典的外交與政治形勢及其老師蘇格拉底的遭遇有關。 

---「古希臘雅典哲人蘇格拉底生在雅典與斯巴達爭霸之年代,親身經歷民主雅典由培里克里斯主政之全盛時代,目睹高呼民主的短淺政客們在自私與嫉恨下,鼓動民意鬥爭政敵。終至墮入敗戰受制於斯巴達軍事威權,變成雅典傀儡政權」

---「他的學生柏拉圖受到這種刺激下,深惡痛絕雅典的市場起鬨式民主(事實上,柏拉圖前輩反對的是雅典當時民智未成熟而實行的直接民主制,而不是現今西方預設了民智成熟而推行的代議民主制) 」


我同意蘇格拉底及柏拉圖反民主而主張哲君政治是受到當時的政局及此政局的效果所影響。但那我相信那只是二氏政治主張的表面依據,此依據其實建基在其哲學的基本理論中。換句話說,當時政局的現實恰恰印證了其哲學理論所引伸出來的政治學說的確當。 

柏拉圖的政治學是建基在其哲學的基本理論之上。柏氏的哲學的核心理論是觀念論、理型論。他認為現實的世界只是殊相(Particular),而殊相不是真實客觀的,也不能獨存,並不是知識的對象,故不能產生知識。比方現實的蘋果,只是某一個時空的存在物,此存在物並無永恆性,其形狀性質也無客觀必然性,就拿它的圓狀來說吧,我們在不同的角度就可以看見其圓狀的微少變化,並無一絕對的形態。其形狀性質既無客觀必然性,我們如何藉此建立知識呢?因為知識必須預設一客觀絕對的標準,否則知識的對象便不可被了解。那麼知識的對象是甚麼呢?他認為是「觀念」(idea or form )是「共相」(universal) 就上述蘋果的例子,現實的蘋果是殊相,但我們在現實蘋果之外尚有一對蘋果的觀念或理型,這是我們認識一切蘋果的依據。沒有此一依據我們就不可能認識任何的蘋果。柏氏認為「觀念」不只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形而上的實在存有,它比現實的蘋果更真實,更客觀,它是獨存在於理型的世界中,藉著它們我們才可建立知識,這個世界才可被了解。 

因此,智慧就是對理型世界的了解,對理型愈了解則其德性(virtue)就愈高。 

至此柏氏的政治學說就呼之欲出了。政治是要為人民謀幸福,要為人民謀幸福就要對幸福(理型觀念)有清晰的了解,而哲學家是對理型最了解的人,由他們去管理政治的事,便最容令人民獲得取大的幸福。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 republic)中他把人民分為三類。一是人民,由欲望代表,二是士兵,以勇氣為代表,三是統治者,以理智為其德性。統治者要以其理性洞悉政治理念,公平地施行政制,士兵要用勇氣去保衛國家。而人民是依據其欲望生活的,他要遵守國的法律。抑制其欲念。 

由此可見柏氏反對民主不只是因為當時的政局,而是基於他對人內在的了解,他既認為人民是充滿欲望的,那怎可以把治國的重任交給人民呢? 

所以柏氏反對民主並不是「民主制度成熟不成熟的問題」,如果柏氏生於今日的西方世界,如果他仍堅持他的哲學思想,他仍是會反對民主的。 

這種思想與儒家重賢的思想是相似的。只是柏拉圖重理性,而中國的先哲則重德性。 

至於現今的世界為何會走上一條民主政制的路途呢?下次再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