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奥
莫里奥

草长目田伴我老:草长老

苴子译注《诗经》五首

【苴子译注《诗经》五首】


《诗经•小雅•鹿鸣》译注

【题旨】这首诗歌唱宴会时主宾间的融洽关系。

【原文】                【译文】

呦呦鹿鸣,               鹿儿呼伴呦呦鸣,

食野之苹。               在那原野吃草苹。

我有嘉宾,               我这里来了嘉宾,

鼓瑟吹笙。               拨动瑟弦又吹笙。

吹笙鼓簧,               使劲吹笙声震簧,

承筐是将。               捧送币帛用礼筐。

人之好我,               诸位待我真是好,

示我周行。               引我行走正道上。

 

呦呦鹿鸣,               鹿儿呼伴呦呦叫,

食野之蒿。               在那原野吃草蒿。

我有嘉宾,               我这里来了嘉宾,

德音孔昭。               谈吐有理又明了。

视民不恌,               待人稳重不轻佻,

君子是则是效。        君子看见要仿效。

我有旨酒,               我早备够了美酒,

嘉宾式燕以敖。        嘉宾欢宴任逍遥。

 

呦呦鹿鸣,               鹿儿呼伴呦呦鸣,

食野之芩。               在那原野吃草芩。

我有嘉宾,               我这里来了嘉宾,

鼓瑟鼓琴。               拨瑟弦啊又弹琴。

鼓瑟鼓琴,               拨瑟弦啊又弹琴,

和乐且湛。               和谐娱乐到尽兴。

我有旨酒,               我早备够了美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    宴乐永驻嘉宾心。

【注解】呦呦(yōuyōu优优):鹿的鸣叫声;鹿见食而呼同伴。苹:艾草。我:主人。嘉宾:指宴请的客人。承:奉,指双手捧奉礼品。将:送,献。示:告诉,指示。周行(háng杭):大路,大道。蒿:青蒿。德音:符合道理的话。孔:很,甚。昭:明,透彻。视:与“示”同。恌(tiāo挑):同“佻”,轻佻、轻薄。则:法则、规则。效:仿效。旨:甘美。式:语助词。燕:同“宴”,欢宴。敖:同“邀”,游乐、尽兴、舒畅快乐。芩(qín擒):蒿类植物。和乐:和谐欢乐。湛(dān丹):深厚,指“乐之久”,非常快乐。燕:安;“燕乐嘉宾之心”,指“安乐嘉宾的心”。

【析解】这首诗起先被用作君臣聚会时的乐歌,后来在贵族宴会、乡饮酒礼中也被使用。主宾宴会,尤其是在不太熟悉的有上下级关系的主宾间,开始时难免紧张、拘谨,如果演奏恰当的乐曲,就会消除这种不谐,营造一个和乐的宴会氛围,这是很自然的方法了。麋鹿在原野上觅食,遇到好吃的,就呼唤同伴一起享用,呦呦鸣叫,和谐悦耳,所以这首诗开头以鹿鸣起兴,再合适不过。试想正当主宾在宴会上相向无言之时,忽然瑟笙齐奏,歌声唱起,唱的正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主宾同时联想到麋鹿在原野上呼唤同伴一起享用鲜美青草的和谐画面,能不相视一笑,举杯尽欢吗?

诗有三章,每章八句。首章里,奏乐和主人献礼(古代宴会时必有的礼仪环节),之后,主人说了一些客气话,说大家一直对我很好,开导我,劝谏我行大道,以后继续。第二章主要写饮酒,并说大家明道理,善于在民众面前树立好风气,是君子楷模,今天的宴饮大家一定要尽兴。第三章同时写奏乐、饮酒,说大家尽情欢饮后,心灵要安乐,以一种和谐平静的心态继续把各项工作做好,宴会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

《鹿鸣》深深影响后世文学和社会生活。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直接引用前四句,表达其求贤若渴的心情。唐宋之时,科考后的宴会,也唱《鹿鸣》,称为“鹿鸣宴”。“鹿鸣”“呦呦”“我有嘉宾”“食野之苹”“鼓瑟吹笙”等词就成了得到人才后和谐相处;或者求贤若渴;或者人才渴望被别人发现等意思的借用语。

【参考】

1.《毛诗序》(毛苌):“《鹿鸣》,宴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送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

2.《诗集传》(朱熹):“然则又为上下通用之乐也。岂本为燕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

3.《诗集传》(朱熹):“此燕飨宾客之诗也。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而言其礼意之厚如此,庶乎人之好我而示我以大道也。《记》曰:‘私惠不归德,君子不自留焉。’盖其所望于群臣嘉宾者,惟在于示我以大道,则必不以私惠为德而自留矣。呜呼,此其所以和乐而不淫也与?”。

4.《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这是贵族宴会宾客的诗。”

5.《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全诗三章,首章言奏乐,二章言饮酒,末章则并奏乐、饮酒而言之。从情绪上说,是一章比一章亲近;从气氛上说,是一章比一章热烈,至末章则达到‘和乐且湛’的高潮,层次十分清晰。王夫之《姜斋诗话》:‘始而欲得其欢,已而称颂之,终乃有所求焉,细人必出于此。《鹿鸣》之一章曰“示我周行”二章曰“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傚”,三章曰“以燕乐嘉宾之心”异于彼矣。此之谓大音希声。希声,不如其始之勤勤也。’他虽然是评论诗的精神境界,但我们亦可从中悟出诗人结构布局的妙处。”


《诗经•小雅•伐木》译注

  【题旨】这首诗讲述一个男子一边伐木一边想象如何招待亲朋。


【原文】             【译文】

伐木丁丁,           伐木响丁丁,

鸟鸣嘤嘤。           鸟鸣和嘤嘤。

出自幽谷,           它出自深谷,

迁于乔木。           迁于乔木停。

嘤其鸣矣,           嘤嘤不止叫,

求其友声。           那是求友声。

相彼鸟矣,           鸟儿尚如此,

犹求友声。           自在觅友情。

矧伊人矣,           何况我人类,

不求友声?           岂无求友声?

神之听之,           神灵若听见,

终和且平。           会赐与和平。

 

伐木许许,           锯木响呼呼,

酾酒有藇。           美酒要滤出。

既有肥羜,           肥羊一下锅,

以速诸父。           就去请诸父。

宁适不来,           即使无暇来,

微我弗顾。           非我不念顾。

於粲洒埽,           屋子洒扫后,

陈馈八簋。           八大盘摆就。

既有肥牡,           既有公羊肉,

以速诸舅。           还要请诸舅。

宁适不来,           即使无暇来,

微我有咎。           非我有过咎。

 

伐木于阪,           伐木陡坡畔,

酾酒有衍。           清酒要滤满。

笾豆有践,           笾豆排列全,

兄弟无远。           朋友不疏远。

民之失德,           有人交情断,

乾餱以愆。           摆干粮致怨。

有酒湑我,           我再滤酒去,

无酒酤我。           酒尽外面沽。

坎坎鼓我,           咚咚我敲鼓,

蹲蹲舞我。           和拍我起舞。

迨我暇矣,           等我一空闲,

饮此湑矣,           备饮滤酒足。

【注解】丁丁(zhēngzhēng争):象声词,砍树的声音。嘤嘤:鸟的鸣叫声。幽谷:深谷;幽,深。迁:升。乔木:高的树木。友生:同类朋友的声音。相:看。矧(shěn 审):况且。伊:这,是。求:寻求。友生:朋友。神之:神灵;“之”为助词。听之:听到这样的话。终……且……:既……又……。许许(hǔ hǔ 虎虎):象声词,锯树的声音。酾(shī师贪):用盛饭的细箕滤酒。有藇(xù序):酒味美。羜(zhǔ煮):羊羔子。速:召,邀请。诸父:指同姓长辈友人。宁:宁可。适:凑巧。微:无,非,不要。弗顾:不顾念。於(wū乌):叹词。粲(càn灿):鲜明清净。埽:同“扫”。陈:陈列。馈(kuì溃):食物。簋(guǐ鬼):圆形盛食器。牡:公羊。诸舅:指异姓长辈友人。咎(jiù旧):过错。阪(bǎn板):同“坂”,山坡。衍(yǎn 眼):溢,多。践:陈列。兄弟:指同辈朋友。无远:不疏远,不见外。民:人。失德:丧失朋友的交情。干糇(hóu猴):干粮;今之饼子之类。愆(qiān迁):过错。湑(xǔ许)我:我用洗米的粗箕滤酒(滤出的酒多)。酤我:我买酒。坎坎:有节奏的鼓声。鼓我:我击鼓。蹲蹲(cúncún存存):舞步和着节奏的样子。舞我:我跳舞。迨(dài代):等待。暇:闲暇。

【析解】诗有三章,每章一十二句。首章以伐木声赋起,以鸟鸣求友比兴起思。鸟儿们在鸣唱,在迁升,他羡慕它们的友情,感慨人生岂能无友,认为只要有了友情,不管是鸟是人,神明都会赐予和平。于是他想,要招待一下朋友了!二章又以伐木声赋起,计划如何接待朋友。他脑子里想:首先要去邀请“诸父”“诸舅”,给他们准备好精美的酒食,要是因年长或有事不能前来,自己也就没有不诚的过失了。三章又以伐木声赋起,而地点换到一个陡坡上,接着计划如何接待朋友。他想:把年龄相仿的朋友都请来,酒要准备多,不够就去外面再买,食品要丰盛,大家在一起聚会,象亲兄弟一样不见外,随着鼓点翩翩跳舞,多么美好啊!等伐木完毕,有了闲暇,就去备办这场酒宴。这首诗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们对友情的重视和向往,是文学史上描写友情的最早作品,影响深远。

【参考】

1.《毛诗序》(毛苌):“《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

2.《诗集传》(朱熹):“此燕朋友故旧之乐歌。”

3.《诗集传》(朱熹):“(首章)兴也。故以伐木之丁丁,兴鸟鸣之嘤嘤,而言鸟之求友。遂以鸟之求友,喻人之不可无友也。人能笃朋友之好,则神之听之,终和且平矣。(二章)兴也。……诸父,朋友之同姓而尊者也。……诸舅,朋友之异姓而尊者也。先诸父而后诸舅者,亲疏之杀也。……言具酒食以乐朋友如此,宁使彼适有故而不来,而无使我恩意之不至也。孔子曰:‘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此可谓先施也。……(三章)兴也。……兄弟,朋友之同侪者。……先诸舅而后兄弟者,尊卑之等也。……言人之所以至于失朋友之义者,非必有大故,或但以干糇之薄不以分人,而至于有愆耳。故我于朋友不计有无,但及闲暇,则饮酒以相乐也。”

4.《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这是一首宴享朋友故旧的诗。……由诗中所用的伐木、鸟鸣的比兴来看,疑此诗含有民歌的成份,而为贵族所修改和采用。”

5.《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诗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等对偶句,结构齐整,句法和谐,虽然处于对偶的初级阶段,但是由此也显得更加朴实自然。李翱答朱载言书说:‘古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词之对与否也’很中肯地说出了诗经对偶句情趣天然、不假雕琢的优点。此外,诗中还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三章‘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两句一排,一共两排,在整齐中又有参差错落之致,将亲朋欢宴的气氛渲染得很热闹。汉代辞赋家贾谊的《鹏鸟赋》、祢衡的《鹦鹉赋》便运用这种手法,不过表现得更加精致了。”


《诗经•小雅•四牡》译注

【题旨】这是一首节日佳令时出差官吏在路途中思家思归的诗。

【原文】                【译文】

四牡騑騑,              四匹公马已奔疲,

周道倭迟。              大路悠远又迂回。

岂不怀归?              难道不想把家归?

王事靡盬,              朝廷差事没个完,

我心伤悲。              我的心里好伤悲。

 

四牡騑騑,              四匹公马已奔疲,

啴啴骆马。              白马黑鬃气嘘嘘。

岂不怀归?              难道不想把家归?

王事靡盬,              朝廷差事没个完,

不遑启处。              哪有闲暇在家居。

 

翩翩者鵻,              斑鸠鸟,翩翩舞,

载飞载下,              高高飞去又低回,

集于苞栩。              群鸟落停歇栎树。

王事靡盬,              朝廷差事没个完,

不遑将父。              哪有闲暇奉老父。

 

翩翩者鵻,              斑鸠鸟,翩翩起,

载飞载止,              一时飞呀一时栖,

集于苞杞。              群鸟落停歇枸杞。

王事靡盬,              朝廷差事没个完,

不遑将母。              哪有闲暇侍娘息。

 

驾彼四骆,              扬鞭紧赶四骆奔,

载骤骎骎。              马蹄得得急骎骎。

岂不怀归?              难道不想把家归?

是以作歌,              只能作首歌儿唱,

将母来谂。              遥把归心寄娘亲。

【注解】牡(mǔ亩):这里指公马。“牡”指雄性的鸟或兽,与“牝(pìn聘)”相对。騑騑(fēifēi非非):马行不停而显疲劳的样子。周道:周,大、遍;大路,大道。倭迟(wēiyí 威移):即“逶迤”,指道路迂回遥远。王事:朝廷差事。靡(m ǐ 米):无、没有。盬(gǔ 古):止息、结束。啴啴(tāntān贪贪):喘气、喘息。骆(luò落)马:长着黑鬃的白马。不遑(huáng皇):没有闲暇;遑,闲暇。启处:是指在家安居休息;启,指跪着,又叫坐(古人家居,席地而跪,臀部贴于足跟)。翩翩:飞翔的样子。鵻(zhuī 追):鹁鸪;斑鸠。载:语助词。集:群鸟栖止树上。苞:茂盛、丛生。栩:柞树、栎树。将:奉养。杞(q ǐ 起):枸杞树。骤(zhòu宙):马奔跑的样子。骎骎(qīnqīn侵侵):马奔跑的样子。谂(shěn审):想念、思念。

【析解】

有些事总是古今一理的,譬如,每当节日佳令时,总有一些公务人员仍坚守岗位或还奔忙在漫漫公务旅途中,此时,当君王与群臣欢宴,就不能把他们给忘了。于是,基于“王道”的考虑,就会把反映这些小吏工作状况的诗,以乐歌的形式在宴会上演唱。此诗的作者就是一个小吏,诗本身叙述其在征途中的所见所思所为,而诗的演唱则是在君臣宴会时进行的,仔细揣摩到这一点,题意自会明白。

诗有五章,每章五句。一、二、五章用赋法;三、四章用兴法(有人认为也是赋法)。一、二章用赋法描述征途驱马奔走的景象与心理,或许这时的家乡,正当佳令节日,岂不思乡思家?三、四章用兴法写途中见到斑鸠群集于树,鸟儿能聚,惟征人独行,情何以堪!五章用赋法把想象的思绪拉回到现实,继续驾马前行,惟有将那缕缕思念,化作一首歌儿,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

【参考】

1.《毛诗序》(毛苌):“《四牡》,劳使臣之来也。有功而见知,则说(悦)矣。”

2.《诗集传》(朱熹):“疑亦本为劳使臣而作,其后乃移以它用耳。”

3.《诗集传》(朱熹):“此劳使臣之诗也。夫君之使臣,臣之事君,礼也。故为臣者奔走于王事,特以尽其职分之所当为而已,何敢自以为劳哉?然君之心,则不敢以是而自安也。故燕飨之际,叙其情以闵其劳。言驾此四牡而出使于外,其道路之回远如此,当是时,岂不思归乎?特以王事不可以不坚固,不敢徇私以废公,是以内顾而伤悲也。臣劳于事而不自言,君探其情而代之言,上下之间,可谓尽其道矣。《传》曰:‘思归者,私恩也,靡盬者,公义也,伤悲者,情思也。’郑笺:‘无私恩,非孝子也,无公义,非忠臣也。君子不以私害公,不以家事辞王事。’范氏曰:‘臣之事上也,必先公而后私。君之劳臣也,必先恩而后义。’”

4.《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这是出使官吏思归的诗。”

5.《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而后世‘忠孝不能两全’之意,或以此诗为滥觞。”


《诗经•小雅•皇皇者华》译注

【题旨】这是一首反映使臣出差进行调研的诗作,其本人自信满满。

【原文】               【译文】

皇皇者华,              花儿们,多美丽,

于彼原隰。              开遍原野高到低。

駪駪征夫,              率领属下赶路急,

每怀靡及。              常思使命哪不及。

 

我马维驹,              我的马儿壮驹骝,

六辔如濡。              六根缰绳光又柔。

载驰载驱,              马在奔,车前趋,

周爰咨诹。              遍地访问察事由。

 

我马维骐,              我的马儿青骏骐,

六辔如丝。              六根缰绳软如丝。

载驰载驱,              马在奔,车前趋,

周爰咨谋。              遍地访问多谋议。

 

我马维骆,              我的马儿白美骆,

六辔沃若。              六根缰绳称手握。

载驰载驱,              马在奔,车前趋,

周爰咨度。              遍地访问再斟酌。

 

我马维骃,              我的马儿灰良骃,

六辔既均。              六根缰绳很匀称。

载驰载驱,              马在奔,车前趋,

周爰咨询。              遍地访问多咨询。

【注解】皇皇:同“煌煌”,光彩闪耀。华:草木之花。于彼:在那。原:原野上的高平之处。隰(xí 习):原野上的低湿之处。駪駪(shēnshēn 身身):众多急行的样子。征夫:使者及其众多的随从。每:经常、每次。怀:思,担心。靡及:不及,无及。驹:少壮的马。六辔(pèi佩):古代一车四马,中间两匹驾辕的叫服马,两边的叫骖马;马各二辔,其中骖马的内辔系在轼前不用,故称六辔。如:而。濡(rú如):润泽光亮。载:语助词。周:遍,广泛。爰:于。咨:访问。诹(zōu 邹):了解情况,查明因由。骐:青色的马。如丝:如丝般柔软有光彩。谋:谋划。骆:黑鬃白马。沃若:柔润的样子,指马缰绳捉拿使用很顺手;若,同“然”。度:斟酌,指某事如何做才合适。骃(yīn 因):杂色的马。均:均匀,调匀。询:究问,有征求意见的意思。

【析解】诗有五章,每章四句。首章用兴法;二、三、四、五章用赋法。首章以灿烂的花儿开遍原野起兴,写了领受使命后的兴奋、自信与责任心。二至五章每章只换三四个字,反复吟咏,歌唱马儿的骏美,赞美缰绳的好用,对自己出访民间完成任务充满自信,同时描述了自己出色的工作过程,充分表达了完成使命的责任感。主人公给人留下了聪明能干的印象,好比称手的马缰绳一样。

在这首诗里,一定要分辨清楚几个近义词词义的微小差异:二章中的“咨诹”,是访问过程中了解情况和调查因由的阶段;三章中的“咨谋”,是对解决问题而进行谋划的阶段;四章中的“咨度”,是对解决问题的方案反复论证的阶段;五章中的“咨询”,是对解决问题的方案征求群众意见的阶段。从对整个工作过程的详细描写可以看出,古代人民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科学方法。

【参考】

1.《毛诗序》(毛苌):“《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也。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也。”

2.《诗集传》(朱熹):“疑亦本为遣使臣而作,其后乃移以它用也。”

3.《诗集传》(朱熹):“此遣使臣之诗也。君之使臣,固欲其宣上德而达下情,而臣之受命,亦唯恐其无以副君之意也。故先王之遣使臣也,美其行道之勤,而述其心之所怀曰:‘彼煌煌之华,则于彼原隰矣。此駪駪然之征夫,则其所怀思常若有所不及矣。’盖亦因以为戒,然其词之婉而不迫如此。《诗》之忠厚,亦可见矣。”

4.《诗经注析》(程俊英):“这是一位使者外出调查情况、采访意见的诗。”

5.《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诗是使者所作,诗中之‘我’是作者的自称。……陈廷杰说:‘此为使臣之词,博咨民隐,欲以达下情。’他分析此诗的主题,大致不错。”

6.《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这首诗同《召南·小星》一样,都是使臣在外出途中所作,但两者反映的情绪不同,前者充满信心,后者怨嗟不已。而前者这种自信是通过重章叠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二至五章每章只换三四个字,反复吟咏,歌唱马儿的高骏,歌唱缰绳的称手,对自己出访民间的任务,充满了自信和责任感。叠章在《诗经》中屡见不鲜,而以一唱三叹式的低调居多。惟此诗用词明丽,格调高朗,回还反复的叠唱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意气风发的出使图卷。”

《诗经•小雅•常棣》译注

【题旨】这是古代兄弟宴会时歌唱手足亲情的诗。“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是一篇主旨。

【原文】            【译文】

常棣之华,           常棣枝头花朵新,

鄂不韡韡。           光鲜萼跗相连生。

凡今之人,           且看如今人间世,

莫如兄弟。           有谁能比兄弟亲。

 

死丧之威,           死丧之事怕也来,

兄弟孔怀。           惟有兄弟最关怀。

原隰裒矣,           原野土丘一抔抔,

兄弟求矣。           惟有兄弟搜骨骸。

 

脊令在原,           水鸟鹡鸰落荒原,

兄弟急难。           惟有兄弟急救难。

每有良朋,           虽然有那好朋友,

况也永叹。           徒增同情哀声叹。

 

兄弟阋于墙,       兄弟在家闹纷争,

外御其务。           外侮来时一起迎。

每有良朋,           虽然有那好朋友,

烝也无戎。           长久帮你不可能。

 

丧乱既平,           死丧祸乱已然平,

既安且宁。           日常生活安亦宁。

虽有兄弟,           此时虽有亲兄弟,

不如友生。           反觉不如朋友亲。

 

傧尔笾豆,           笾豆器皿摆上来,

饮酒之饫。           家宴酒食得备足。

兄弟既具,           兄弟一起常团聚,

和乐且孺。           和和乐乐隔阂无。

 

妻子好合,           妻子谐合好知音,

如鼓瑟琴。           就象协奏瑟与琴。

兄弟既翕,           兄弟情深又融洽,

和乐且湛。           和和乐乐到永恒。

 

宜尔室家,           和美便是欢乐屋,

乐尔妻帑。           妻儿相聚全家福。

是究是图,           多思量啊多考虑,

亶其然乎!           道理确是这般乎!

【注解】常棣(dì蒂):即棠棣,郁李;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好比兄弟。鄂不(fū夫):萼跗,即花萼和萼足,萼足就是花托。韡韡(wěiwěi伟伟):是“炜”的假借字,鲜明的样子。威:同“畏”,恐怕、怕。孔:很,最。怀:思念,关怀。原隰(xí 习):注见《皇皇者华》。裒(póu 抔):聚集的坟堆一抔抔。求:寻觅、搜求。脊令(tāntān贪贪):鹡鸰。水鸟,今在荒原,失其常处,比兄弟有急对外。况:增加。永:长。阋(xì戏):争吵。于墙:在墙内。外:对外。御:抵抗。务:“侮”的假借字。烝:,久,长久,终久。戎:帮助。死丧:死丧祸乱之事。友生:友人;生,语助词。傧(bìn鬓):陈列。尔:你。笾豆(biāndòu边豆):盛果品肉食酒醪的器皿。饫(yù裕):满足。一说私宴或家宴。具:俱,聚齐。和乐:欢乐。孺(rú如):相亲。好(hào号)合:和妻子相亲相爱相配合。翕(xī吸):合,聚合,和睦,融洽。湛(dān丹):深厚,指“乐之久”,非常快乐。宜:和顺,安,协调妥贴。室家:家庭。乐:喜欢,快乐。帑(nú奴):同“孥”,儿女。是:语助词。究:深思。图:考虑。亶(dǎn胆):确实。其:代词,指“宜室家,乐妻帑”。然:如此。

【析解】诗有八章,每章四句。作者首先对在危难关头惟兄弟可亲可信赖的情感高调歌唱;接着用抑笔对和平时期兄弟好似不如朋友的现实发出感叹;作为束笔,最后对祥和欢乐的家庭生活进行了理性的推崇和期望。首章以常棣之花喻兄弟,写兄弟之谊过于他人。二、三、四章写在死丧、急难和御侮的时刻里,只有兄弟才能给予最大的帮助,说明兄弟之情最为深挚,非朋友可比。五章对在舒适安宁的日子里兄弟好似不如朋友的现象发出感叹。六章写兄弟齐集宴饮,情意欢洽。七章用夫妻的相亲来衬出兄弟的友爱和乐。八章说明使全家人安乐,是理所当然的。

诗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一主题。描写手足之情,真挚感人;歌唱恒久主题,深邃之至;笔意曲折迂回,音调抑扬顿挫。作为《诗经》中的名篇,《常棣》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常棣之华”“脊令”“萼跗”“莫如兄弟”“兄弟翕于墙,外御其务”“和乐且湛”已作为具有原型意义的意象、母题和典故,深深影响着后世文学。

【参考】

1.《毛诗序》(毛苌):“《常棣》,宴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

2.《诗集传》(朱熹):“此诗首章略言至亲莫如兄弟之意。次章乃以意外不测之事言之,以明兄弟之情其切如此。三章但言急难,则浅于死丧矣。至于四章,则又以其情义之甚薄,而犹有所不能已者言之。其《序》若曰不待死丧,然后相收,但有急难,便当相助。言又不幸而至于或有小忿,犹必共御外侮。其所以言之者,虽若益轻以约,而所以著夫兄弟之义者,益深且切矣。至于五章,遂言安宁之后,乃谓兄弟不如友生,则是至亲反为路人,而人道或几乎息矣。故下两章乃复极言兄弟之恩,异形同气,死生苦乐无适而不相须之意。卒章又申告之,使反复穷极而验其信然,可谓委曲渐次,说尽人情矣。读者宜深味之。”

3.《诗集传》(朱熹):“此燕兄弟之乐歌。”

4.《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这是宴会兄弟的诗。”

5.《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此诗歌唱兄弟间的感情,首章以常棣之华起兴,形象鲜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二句,直接点明主题。二、三、四章说明在危难关头惟兄弟最可信赖,以强烈的对比给人深刻的印象。第五章忽然反跌一层,感叹和平时期兄弟反不如朋友。末三章笔调又重新扬起,大写兄弟和睦的快乐。全诗笔意抑扬曲折,前五章繁弦促节,多慷慨激昂之音;后三章轻拢慢撚,有洋洋盈耳之趣。在风格上也是变化多姿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