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古典

@teiseki6

John Rutter, Magnificat(尊主頌)

聖誕節到了,要幹嘛?當然是聽聖誕歌啊!今年降臨期開始,帶兩個90後的朋友聽這首作品;玩band的人終究是沒什麼耐心去暸解古典作品,但我自己卻是學習最多的,再一次熟悉這首已經唱過的新時代聖樂作品。Rutter的作品總是那麼安慰人心、彷佛看見了天堂Rutter的作品一直是被我深深喜愛...

Bach: Harpsichord Concerto No.1 in D Minor BWV 1052

其實已經一段時間不聽主流作曲家了,但是如果有中意的詮釋,偶爾還是會被心醉神迷的。Jean Rondeau所詮釋的大鍵琴協奏曲不添加太多的個人色彩,但在視覺的效果上調配的很好,黑白的色系讓聽眾可以專注在演奏者本身,而不會被過多的色彩迷惑。坦白說,在巴赫作品的詮釋,我就是喜歡這一股腦...

Amanda Röntgen-Maier.小提琴協奏曲

死的太早了,可惜的41歲,肺結核。而且,是一位難得被看見的女性作曲家、小提琴家。看起來覺得是一位高大卻優雅如同女皇般的演奏家,真的好美——公主頭真的太美了!女性作曲家一直是在歷史長河裏被隱姓埋名的——當然不是自願的。這是一首單樂章的小提琴協奏曲,長度的概念就跟Vieuxtemps...

Vivaldi.雙中提琴協奏曲

據說第四季,有望可以看到在Matters上架的文章出現點閱數,拜托啊,求你了,Matters,不然真的沒什麼動力寫了。以前在寫《琴房窗話》的時候,雖然是在福音交友網站的社群版,但人家簡陋卻也有點閱數啊!做為一個中提琴的愛好者/演奏者,一直不間斷地關注並發掘中提琴的新奇曲目。

繼續吧。

沒什麼人讀的文章,讓我萌生了想刪掉這個帳號的念頭。去函給Matters的執事人員,他們苦口婆心的希望我保留下這個空間:「看到您發的文章,我們覺得是很棒的寫作」。哦,是嗎?那為什麼沒有人讀呢?資本市場上,供需關係說明了一切;有人買,就表示有人需求;沒有人買,就表示不被需要,沒有價值。

Henri Casadesus:Handel風格的b小調中提琴協奏曲

在中國文學史上,把像Casadesus這種人叫做「托古」,但古人托古是為了宣揚政治理念;Casadesus這麼做可能只是想惡搞或是自娛娛人。他最有名的仿作作品應該是C. P. E. Bach的中提琴協奏曲:幾可亂真的:善感風格雖然在音樂史上,Casadesus不是眾神級那麼有名的...

Mozart:Piano Quartet in E Flat Major, K.493

莫札特的兩首鋼琴四重奏一如太極,先陰後陽,第一號是小調,第二號是大調。第一樂章:朝氣蓬勃地、如同大家奔向春暖花開的朝氣早晨!第二樂章:溫馨地使人感到安心第三樂章:還有什麼比美食當前更令人心動呢?!

W.A. Mozart: Piano Quartet No. 1, KV 478

第一樂章:很久沒聽莫札特了,流暢的典型莫式特質,讓我想到的是稻浪。第二樂章:暴風雨後的新生第三樂章:讓人秒速想起〈洋娃娃之夢〉,洋娃娃洋溢著幸福跳舞的情境。鋼琴四重奏是一個另類的室內樂編制。絃樂器與鋼琴本質上樂律上是有衝突的,鋼琴採用的是平均律,而提琴家族是純律,要如何調和兩種樂...

Bruckner:第八、九號交響曲

嗯,這個階段,好像還無法領會Bruckner。第八號交響曲一如往常地走向了長度的新境界,實在很難想像為什麼要寫這麼長的作品。Bruckner有考慮過聽眾的感受嗎?一般人真的能聽這麼長的東西而維持住良好的注意力嗎?我不太確定,因為我是一個音樂學碩士,應該也算是專業人士了,可是要我聽...

Bruckner:第七號交響曲

好吧,我承認我聽不了超長的東西;只要夠短,我就能聚焦不迷路。

Bruckner:第六號交響曲

讓我們再回到田園去,遙想充滿著龍與公主的中世紀罷。

布魯克納:第五號交響曲

其實我必須承認,從第一號聽到這裏,我已經有點聽不太懂布魯克納了——對一個任務導向這樣強的我來說,它是一個強制讓我重新思考人生意義的新錨:人生是不斷的衝、衝、往前衝嗎?當然不是。當然,因為一個人不保持在一個奔跑的速度裏的時刻,他會傾向慢下來,那一種常被冠上「惰怠」的名號的狀態。

聖桑.第五號鋼琴協奏曲《埃及》

有人說,聖桑的作品很浮誇。是這樣嗎?可能吧,但是那也要有內容可以浮誇。圖片來源:MUZIK《閲聽古典樂》聖桑是一個非常博學多聞的人,他是名符其實的「文藝復興人」,如同達文西一般的、在許多領域釋放他過多的能量,他自己也說過,作曲,就像蘋果籽長成蘋果樹那般自然。

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浪漫》

一但再回到杏壇,無限上綱的教學壓力便會如洪水般襲來,這可以歸功於我的臉皮薄,受不住備課不足、學生的白眼與講話(心虛);也可歸咎於每所學校不同的風土民情。無論如何,一個學期又行將結束。該是心虛的再把月誌形式拾起了。但布魯克納的《浪漫》卻因其出名過了頭,在如擠乳溝一般的零星時間中讀了一些初級文獻,也始終有下筆的壓力。

Bruckner,Symphony No.3

如果不是對於天主的信賴與單純忠誠,我想不到像布魯克納這樣純樸而心思單純卻又沒自信的人,何以能如小強般遭受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擊,卻依然堅持到第八號交響曲結束。又是一場被樂手嫌棄、被觀眾離席的一首交響曲。當時最後觀眾席只剩下二十五人,其中一人是視布魯克納為師的馬勒。

舒曼.小提琴協奏曲

聽古典音樂已逾二十餘年,我卻是在前些日子才知道舒曼有寫小提琴協奏曲。這件事引起了我的疑竇。舒曼不是非常有名的作曲家嗎?為什麼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的能見度趨近於零?與他的交響曲、鋼琴獨奏曲(不用說那已經熟到爛掉的〈兒時情景〉)、和鋼琴協奏曲相比,小提琴協奏曲幾乎很少被人提起。

Bruckner,Symphony No.2

Bruckner並不是一個對臺灣古典愛好者很被普遍接受的作曲家,曾有一位學生樂團的指揮給出的理由是「有距離感」。但這樣一個學校老師自掏腰包請維也納愛樂演奏他的作品(還被拒絕),獻給李斯特也被拒絕;他真如同聖經上所說的「我什麼時候軟弱,就什麼時候剛強」(哥林多後書12章10節)的弟兄。

Bruckner.第Ø號交響曲

坦白說,我真的聽不懂這個編年體上該是第二號交響曲、卻後來因為維也納愛樂指揮的一個問題而被打入冷宮的作品:主題在哪裏?其實當我看文獻前或後,我都有與Otto Dessoff一樣的感覺。這個提出的問題是沒有惡意的(至少我是這樣),但整個曲子的主題的確不知道是什麼、在哪裏。

Georg Muffat,Armonico tributo, Suite No. 5 - Chaconne in G

音樂是時空膠囊,在每一首音樂中,都珍藏著珍貴的回憶,像人生的里程碑。這首Georg Muffat的夏康舞曲,是當時在中央大學就讀時,從檔案室中找到的。因著學術研究上的需要,我複製了它,珍藏許久,一直到YOUTUBE上能找到它,我才將複製的光碟因住所空間不足而轉送給他人。

BWV1029, 給維奧爾琴與大鍵琴的奏鳴曲

b 這首曲子是在決心考英國皇家檢定時發現的,它是最高級別的第一首曲目:然後我才發覺我竟然錯失了這麼多年這麼樣的作品(也因此發覺英皇的檢定曲目真是一個非主流作曲家的曲目寶藏!) 巴赫為這件古老的樂器寫了三組樂曲。在當時,維奧爾已經慢慢淡出主流市場,可以想見,巴赫一定是喜愛這件樂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