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

@tinywest

後記﹕文化交流是情感和生活的交流

我認為所謂文化交流,首先是相同世代或不同世代之間的情感交流。文化交流首先不是談生意,而是請客食飯。而從沙磚上、進念與《重﹕重,力/史II》的演出,我們可以總結出三種文化交流中的情感交流模式。

《重﹕重,力/史II》﹕台港兩地早期小劇場的文化交流與衝擊

這是一場藝術的民主化,也是民主的美學化的實驗。而且,跟一般以演出的展演為中心的文化交流不同,《重II》所顯現的即興衝擊與劇場叛變已遠遠超過了藝術創作上的觀摩與交鋒,因為兩個同中有異的文化在偶發的條件下直面碰撞。

回頭重看「皇冠藝術節」與「放風藝術節」

「皇冠藝術節」和「放風藝術節」的藝術交流讓藝術變得更加多元、豐富和有活力。它們不僅讓我們享受到高水準的表演和藝術作品,還讓我們體會到藝術的無限可能性。這樣的藝術節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不同文化和藝術領域的窗戶,讓我們更加瞭解世界,同時也深化了我對藝術的熱愛和尊敬。

文化交流就是交朋友﹕沙磚上與台灣小劇場早期的文化交流史

信哉!大部分的時候,文化交流的起點就是交朋友。當然,文化交流並不止於交朋友,但沒有了真摰的友誼,1990年代台港兩地小劇場的深入交流又從何說起呢!

形式的政治﹕進念‧二十面體與台灣小劇場早期的文化交流史

進念的形式主義文化交流模式,其實一早已蘊含在進念那種結構性很強的劇場美學風格之內。它們都是由一些文化符號出發,建構一個有足夠開放度的框架,讓觀眾可以在內容上自行填補。

文化交流:城市與城市間的一場Holiday Romance

文化交流豐富了城市的多元性和文化面貌,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城市的本質和未來。這是一場充滿挑戰和奇遇的冒險,也是城市和城市之間難以忘懷的假日浪漫。

「港台兩地早期小劇場交流史(1980-90年代)」系列引言

《酷戰紀事III-爛命一條(絶版演出) 》(沙磚上,1997年)本系列的六篇文章源自研究計劃「港台兩地早期小劇場交流史(1980-90年代)」。本計劃自2022年4月開始接受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評寫作計劃」的資助,為期年半,主研究員(小西)與副研究員(陳惠儀)透過文獻搜集與個人訪談...

方凝:「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政治經濟學

香港「中西文化薈萃」的獨特性正正建基在它跟內地其他城市的明顯差異。既要跟大灣區作文化與經濟融合,同時又要保住自身的獨特性,大概是特區政府所不得不面對的頭號挑戰。

江平:集體哀悼的文化

我們除了因為人類所共有的同理心,對生命的脆弱與易逝感到惋惜外,我們也因為生命本身的脆弱不安狀態,感到自己的生命若有所失,並以集體哀悼的儀式,撫平那份若有所失的感覺,重新確認我們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以及命運共同感。

獨立書店文藝復興

會發「開書店夢」的人,總會有一兩個在附近。但開書店能成為風潮,倒是近來的事。

國家的「文化任務」

林鄭月娥在特首即將屆滿前提出成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卻似有重大的「國家任務」

香港需要官方以外的表演場地

我們需要更多像「城市劇場」那樣的非官方劇場

「紅線」下的香港書展「新常態」

去年因為疫情未定而停辦一年的香港書展終於在7月14日開幕,也是「國安法」實施一年後首個書展。雖然香港貿發局副總裁周啟良向傳媒稱,香港書展是自由平台,將不設任何審查,書商仍擁有出版自由,但他同時提醒所有參展商需遵守香港法律。如果接獲有關參展單位的投訴,貿發局將交由報刊辦進場巡視或要...

誰的「宜居城市」?

文﹕小西 從本地文化發展的角度看,今年的「施政報告」有一點頗值得注意﹕自2017年以來被納入《施政報告》的「建設宜居城市」施政範疇,今年終於伸展至港島南區的發展。正如兩年前我曾經在本欄撰文指出(2019年1月16日),林鄭月娥自2017年出任特首以來,便把建立「宜居城市」納入其《施政報告》施政目標之一。

疫情下表演藝術的危機與未來

文﹕小西 最近,前西九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久休復出,先後在中港台不同平台發表了〈瘟疫可以是「危」也可以是「機」 這隻黑天鵝加速「新常態」的降臨〉(《PAR表演藝術雜誌》2020年7月號)、〈讓觀眾飛翔 「雙線劇場」的初步構思〉(《廣東藝術》雜誌2020年第4期)、〈全面記錄時代...

尋找香港的文化身份﹕讀《不離地藝評》

文:小西 本地著名藝評人與策展人何慶基的《不離地藝評﹕何慶基剪報集一九八〇—一九九〇年代》(以下簡稱《不離地藝評》)終於於今年年中出版。雖然《不離地藝評》選輯了何慶基上個世紀八〇、九〇年代的藝評文章,但至今相隔二十年,集中文章現在讀來絕不過時,跟當下仍有不少對話的空間。

在消失之前,以詩銘刻所有

「我們沒有忘記 在那些眼淚之間 我們用紙重新打造 我們的神像 讓廣場的氣味 汗水、血跡、耳語 為我們打開 回家的路 重聚」 ──〈神像〉 「請不要說,愛就是虛無 在我們的身前,在我們的身後 在虛無中說愛從來沒有實現 說我們從來沒有遇見 在日子到來之前 ...

人血饅頭

近年,香港人很喜歡指責別人「吃人血饅頭」,意指有人借別人上位獲利,代價卻由對方一方承受。「人血饅頭」語出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藥》,小說描寫了革命者為革命流血犧牲,他們的鮮血反被無知迷信的人做成人血饅頭去醫治癆病。最後,主角老栓的兒子並沒有因為吃了人血饅頭而把癆病治好,病重身亡。

深不可測的動物

小西 讀畢謝曉陽的新著《馴化與慾望:人和動物關係的暗黑史》,有意猶未盡的感覺。謝曉陽本身是動保運動組織者,《馴化與慾望》一書結合文化史、思想史與運動論述,最終也是為了動保運動服務,本也是無可厚非。《馴化與慾望》一書以「馴化與慾望」為主題,嘗試把人類和動物幾千年關係歸結為慾望伸張...

泛政治化年代的藝發局選舉

小西 新一屆香港藝發局(以下簡稱藝發局)藝術範疇代表藝術範疇代表提名推選,結果近日終於塵埃落定,藝術行政、藝術評論、藝術教育、戲曲、舞蹈、戲劇、電影藝術、文學藝術、音樂與視覺藝術等十個藝術範疇的業內人士透過三年一度的「選舉」,終於選出了各自的業界代表,為藝發局未來的文化政策方向掌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