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語的語言學和政治學討論
在中國與台灣之间有可能是你死我活的對峙中,台灣社會在費力地打造自己的有异於中國的自我認同和定位,以便讓台灣人和國際社會可以一目了然看到台湾的独立性,独特性,以便謀求自己不被中國吞併。隨著台灣的民主化,對台灣語言的獨特和獨立地位的強調也是這種打造努力的一部分。然而,至少就在Matters上可以看到的有關台語的討論而言,对相關的語言學知識不甚牢靠,導致討論者在不知不覺間給自己挖坑,給辩論對手遞刀。

芥川龍之介、羅素與AI害人的問題
任何人發表文章難免都會有自以為是的風險。控制乃至消除這種風險的最佳途徑無非是主動尋求批評或不得不面對批評。尋求或應對批評也是獲取新知、開拓智力、擴展眼界、打開思路的好途徑。我堅信拙文無論如何使盡渾身解數調遣我畢生得所學,其價值也是有限的,而拙文所引發的討論則價值大得多,而且也有趣得多,好玩得多。以下拙文可算是現身說法。

芥川龍之介的稚嫩 vs 伯特兰·羅素的老辣
芥川龍之介是個少年老成的作家。讀者讀他在20歲出頭時發表的短篇小說《羅生門》、《鼻子》不能不驚嘆他的少年老成。當年他的老成令大文豪夏目漱石對他刮目相看讚美有加。然而,他並不是事事老成,面面老成。他在他本應是熟悉的問題如中國問題上也可以表現得很幼稚。跟英國作家羅素相比,他的幼稚太明显——觀點,知識,寫作態度,論說能力都明显幼稚。

芥川龍之介見辜鴻銘的諸多問題
讀芥川龍之介102年前寫的中國遊記,發現很多有趣的問題。或者說,獲得很多有趣的今昔對比、發現,感悟,涉及文學、人生、政治、文化、教育、寫作、歷史。

文學翻譯與壞翻譯:以村上春樹翻譯為例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類似的規律在翻譯領域也成立——好的翻譯都是相似的,壞的翻譯各有各的壞處。在壞翻譯當中,最流行因而最讓讀者惱火的是譯者不好好翻譯,而是利用譯者和讀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掛羊頭賣狗肉,移花接木以次充好,把文學翻譯變成零敲碎打和雞鳴狗盜的文學創作。

說理·謾罵·語言的藝術
先前發表拙文《討論中文維基百科·富有喜感·指鹿為馬》,看標題顧名思義,是關於網路百科全書中文維基百科的討論以及討論所呈現的戲劇性的。拙文的發表引發了更多的戲劇性,使相關的討論進入了貨真價實的超有趣的藝術境界。

馬雲談人工智能AI 犯傻或裝傻的典範
作為當今世界頭號平台商務巨頭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的言論常常引人注目。大概也確實有很多人真心相信他很多的話包含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智慧。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馬雲作為一個商人或許很精明,但作為一個思想者顯然很粗疏,很幼稚。馬雲長時間從中國大陸消隱之後重新浮現於公眾視野,大談人工智能。從那些被報導出來的話來看,他說的話都是明顯的(即很容易展示和證明的)傻話,至少是裝傻的話,而他先前的確也說過很多傻話。

討論中文維基百科·富有喜感·指鹿為馬
讀先两年半前發表的拙文《半死不活的中文維基百科緣何不如雞肋》,發現文下的往來討論今天讀起來也還是沒有過時,不但富有喜感和戲劇性,也有詳實嚴肅的學術討論。喜感和戲劇性跟學術討論相配,就是標準的寓教於樂、教學相長了。烏拉~

帕斯卡是否有思想漏洞
帕斯卡作為一個作家、思想家之偉大是毫無爭議的。但這樣的一個作家和思想家,其文筆、其思想是否有明顯的漏洞或破綻?這應當是一個好問題。讀者對帕斯卡這種級別的寫手和思想家提出認真的質疑有應當是一件好事。至少在帕斯卡人本看來是好事。他的《思想錄》的寫法就明顯地顯示出他不是要宣教,而是要引人質疑和辯論。

帕斯卡名句:鑑賞與回應
布萊茲·帕斯卡,歐洲文藝復興晚期的思想家、科學家和散文大家,其言辭時常很犀利。他的犀利或許是為了挑戰自己或挑戰讀者。這裡我們不妨應對一次他的挑戰。

櫻花盛開的“花月夜”與漢文調日文
又是櫻花盛開的季節了。找出先前寫的一篇舊文,重讀感覺仍有趣。把舊文中如今讀來顯得笨拙的句子修改一番重新發表。發表前改寫了標題使它更反映文章內容,再添加一個結尾,以及華盛頓櫻花風景視頻。

從政治著眼辨析反諷、諷刺、挖苦的異同
人文學科的許多基本概念常常令人困惑,相關的解說則常常不但不能解除困惑,反倒會增加困惑。究其原因無非是解說不能聯繫實際。在這個世界上,政治屬於最實際的東西,因此,聯繫政治來解說irony反諷、satire諷刺、sarcasm挖苦這些重要的文學概念的異同會一舉澄清問題,掃除困惑。本文源自给一朋友講反諷、諷刺、挖苦的文的回應。

生成式人工智能AI與文學
AI能否寫出一首好詩的問題在可見的將來將繼續懸而未決。這裡的懸而未決又可細分為兩個問題:1. AI能否寫出足夠長也足夠好的詩可以混跡於多數讀者認可的好詩人的作品中? 2. 未來的讀者是否認為應當對AI生成的詩歌文本和人工生成的文本一視同仁?順便說一局,假如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Yes,那麼接下來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以後的文學創作競賽將取決於高技術硬件的競爭,恰如現在的游泳競賽取決於高技術游泳衣。

人工智能ChatGPT的可敬與可笑
能使用自然語言跟活人進行像模像樣的對話的人工智能軟件ChatGPT,其智能(其知識水平、文字組織能力)究竟如何?剛剛進行了一番科學試驗,得出的試驗結果是可敬與可笑兼而有之。我相信這裡所謂的可敬與可笑是眾讀者可以認同的可敬與可笑,並不是我的一家之言或一偏之見。這一試驗是為我正在寫的一篇探討當今人工智能語言/知識處理問題的文章收集的資料一部分。

由唐詩和艾略特詩翻譯談詩歌語言
我認為,讀者讀翻譯來的外國詩歌是希望由此窺見外國詩人有什麼獨特的表達方式,不是要看譯者有什麼巧妙的(其實是自以為是的)文筆花樣;譯者動輒就忍不住要捉刀代筆、越俎代庖,要改進、提升原文是一種要不得的不良作風。

文學寫作試驗進入高風險境界
我與【一百零四 / 特洛伊】以多種方式持續進行的網路互動式文學寫作競賽眼下似乎進入了一個微妙的階段。我們比賽的是看誰人物塑造能力更強,能把對方塑造為一個讀者感到可信的傻叉(即讀者認為是真傻而不是裝傻的傻叉)。竞赛进程已清楚地显示,【一百零四 / 特洛伊】順應我的塑造展示出越來越明顯的傻相,而且也開始展示瘋狂,這種局面讓我感到高興(偷著樂),也感到不安。这场竞赛显然进入了具有高度伦理道德风险的境界。

首届津輕海峽小說國際研討會實錄
不管人們喜不喜歡,津輕海峽小說藝術已經隨著他的小說在馬特市的發表而橫空出世。首届津輕海峽小說國際研討會日前隆重召开。參加研討會的華文小說研究者圍繞津輕海峽小說藝術,以當今世界學術通用語英語進行了話題廣泛的討論。為了普及小說藝術知識,這裡把他們的討論譯成華語,以利讀者諸賢參與后续討論。討論參加者可使用英語或華語。討論正式结集出版時將由會議主辦方將華語譯為英語。

(小說)津輕海峽與特洛伊首次線下會面(4)
假如說三個女人一台戲,那麼本小說已經發表的前三回只能都算三分之二台,因為這一回才是湊足了三個女人,即特洛伊,埃萊娜,埃萊娜姐。埃萊娜就夠神秘的了,但她姐更是神秘。她一出手(一展露其雙手),就把津轻海峡给迷住了。本來他回国竄訪只是想懟特洛伊懟個痛快,卻给这双纖纖玉手勾走了魂。眾人都說達芬奇畫的蒙娜麗莎那雙手是最美的,津輕海峽非說這雙手之美有過之而無不及。竄訪橫生出這么一段枝節來,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教訓一位會編程的傻大姐
這個專業分工细化再细化令人眼花繚亂的時代本應讓人變得謙虛、謙卑,但不幸的是,總是會有傻叉冒出來,自以為自己掌握了絕技,可以壓倒眾人,雄冠全球,鄙夷六合。我的老朋友【一百零四 / 特洛伊】貌似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TA動輒就嘲笑別人不會編寫電腦層序,不會編程語言Python。我在這裡公開教訓TA很可能也是犯傻。但對牛彈琴的苦差總是得有人幹吶。唉。

討論:人工智能(AI)·文學翻譯·文學解讀
先前發表拙文 “人工智能(AI)與人的愚蠢”,C.Planitia在拙文下的回复激發了我的靈感,讓我得以匯總先前的一些片段的想法,用於討論人工智能與文學翻譯和文學解讀這樣的時髦或高雅的問題。討論引發C.Planitia做出進一步的詳細回應,使討論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