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articles220320 words
165 articles220320 words

親情、友情、愛情,與吸引力

夫妻、情侶、朋友、陌生人,這些不同類別的關係模式,其實彼此的分界並沒有那麼明顯,每個人都很有可能在一夕之間轉換關係身份,也很有可能曖昧地在不同關係模式中轉換。

1

掰彎我

我說:夢總會醒的 / 你卻只是燦笑 / 領著我面向曙光──

人生中那些若有所感、卻指認不能的片刻:王冠蓁《幽靈說》畫展觀後感

人們總是偏好將眼光放在那些已確認的事物上:也許是那些美好的擺拍、重要的政治事件、廣被討論的社會議題等等。但有很多時候,一些瑣碎的、幽微的情感,像是浮光掠影般的懸在那裡,我們若有所感,卻又指認不能......

2

製造衝突是收視靈丹還是毒藥?以日劇《第一企鵝》為例

《第一企鵝》講述了很多地方創生會遇到的問題,例如地方與都市價值觀不同的問題、權力與關係的問題等等。這齣戲用了很多戲劇性的手法來誇大地方創生會遭遇的困難,試圖讓觀眾可以更進入情境而不覺的枯燥。但這樣的手法若沒操作好,可能會產生反效果......

在藝術的威權下,繪畫如何說出自己的話?閱讀噴汀曼《繪畫獨立 不是宣言的宣言》

為藝術而藝術的這個「藝術」的概念,其實是這兩三百年才發明的概念,而人類繪畫的行為卻很早就有了。然而隨著當代藝術越來越重視理念、哲思的重要性時,繪畫的技巧、繪畫獨有的感性、語言等等都被這些觀念性的東西給壓抑了。

lifelog | 「我的心要自由的像一個孩子」,回顧2022年的自己

放飛了那個受傷的自己後,就要繼續生活,繼續往人生的下個階段走了

1

非主流戲劇更為有趣的一年:2022年10齣我私心喜愛的日劇

這些年的日劇看下來,發現電視台主流時段推出的戲劇作品有逐漸淪為公式化的傾向,所幸日本自身市場還算大,在較無收視壓力的深夜時段、或是有外資挹注的串流平台,還是不時出現一些題材有趣的作品。

3

情感先行的繪畫,Mònica Subidé畫展觀後感

表現主義、野獸派的畫風在當時常被視為粗魯、不入流,但那時的人們大概沒想過,那種追求內心情緒表現的畫風在百年後已經被普遍接受,見怪不怪了。

如果明天空虛依舊,你是否願意從夢中醒來?David Noro《當夜晚在嘲笑你》觀後感

當生活、事物無可避免的像輪迴一般不斷重現時,我們能做的就是以新的視角、心態去翻轉它。這時我們能看到藝術家的創造力彷如生命力一般,重新挖掘了事物的意義,儘管這些作品並非永恆,終將毀滅。

1

無聲的音樂:日劇《Silent》 EP9觀後感

現在都有串流了,還要CD幹什麼?

我們的心一不注意,獨裁就會回來——讀黃一文《從前從前火車來到小島》

小島上有人覺得那麼小的島不需要這種大建設、大開發,結果這些擁有不同意見的人一個一個都被火車載走了。

謝謝你,前任 —— 日劇《因為我們忘記一切》觀後感

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其實一點都不小。我們的生活,我們生為人的面貌、性格,就是由這些小事累積而成的。

閱讀的簡樸與繁複:我的「書箱積讀」閱讀法

「書箱積讀」有點像是園藝的工作一樣,我們既養育植物,又不讓他亂生。

1

Lifelog / 小小,但努力美好:哞屋 燒肉丼、咖哩店

雖只是一間小小的店,卻被認真對待的氣息保護著,讓我覺得療癒。

2

每個作品,都是生命的積累與選擇——觀賞藤川さき台灣首展《光的積層》

「我想,你的生活可能也有很多積層,就像我在一幅畫誕生前所做的油漆層,或選擇。」——藤川さき

2

假面騎士Black Sun:從全共鬥到承平時代的騎士/歧視精神

我們這一代的人,表面上有更能超越邊界的網路與手機,但大多時候我們寧可沉浸在同溫層、沉溺在影音的聲光娛樂之中。過往年代那種針對不公平的反抗精神,幾乎不可能再現。

當你的善良將自己封閉了起來:《我所預感的悲傷未來》讀後感

因為太過善良,深怕自己會打擾或傷害他人,所以碰到困難一切都自己承擔,不願求助他人。最後,自我就被自己的善良封閉起來了。

藝術不是為了療癒而生,但不直面人心就無法真正的創作:讀《線,畫出的我》小感

我一直覺得,藝術可以比身心靈書籍更觸碰到生命的核心。一個人在投入到創作時,必然會面對到自己的個性、與生命的難題。而唯有自己真正突破這些困境,你的創作才有機會突破。

2

lifelog / 庸人獨飲

在流淚後點的梅酒沙瓦,那個暢快感一直讓我不斷回味。那像是心結終於打開,苦澀所結成的堅硬的殼終於產生裂縫,而甘甜不斷從中流溢而出一般。

和假掰文化人對決吧!《真的不用讀完一本書》教你如何談論書

你是否被人問過:「你讀過某某書嗎?」(這某某書,你可以想像成是吳明益的小說、楊牧的詩集等等)假設你未曾讀過,你會不會覺得丟臉?或者是,你會打腫臉充胖仔,說你略懂略懂?

1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