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微
知微

想要成为一个靠谱的年轻人

人大法硕复试:举报者没有错,泄题者也不失败

规则面前没有「想当然」

最近有一则新闻令许多人倍感痛心。

2021年人大法硕拟录取名单中的 22 名考生复试被记零分,原因是他们在考试尚未结束之时将题目分享给了考研群里的其他学生。经群内一位考生截图举报后,涉事学生遭受违纪处理。这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迈入人大校门又被踢了出来,可以说教训相当惨痛了。 

网上有不少朋友将矛头指向举报者,理由是他们认为这位同学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让自己顺利「上岸」),而并非出于一腔正义。 

然而,无论举报者的真实意图里「正义」与「谋私」的成分究竟各占几何,在这件事情中,举报行为的确是符合规范的,旁人无从指摘。同样地,泄题者哪怕主观上再好心,有碍考试公平的行为就是违反了规则,故只能认栽。(《中国人民大学 2021 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考场规则》中明确规定:「考生在复试期间不得录屏录像,考后不得向他人透漏招生考试内容,不得将试卷、答卷和考试内容以任何方式(微信等)转发亲属或他人。」所有考生都要阅读并签字。)

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声音是:「举报没有错,但如果他/她只是为了利用规则谋私利,便是没有道德感的人。这样的人以后走向法律岗位会很可怕。」 

这类观点认为,举报者的行为是对的,但人品需要被质疑。那么试问,如果这位举报者一辈子做的都是这种「没有错」但「人品需要被质疑」的事情,质疑的意义何在?如果大家担心此人会在今后的人生中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以权谋私,那就等他/她真的这样做了再去指责,否则就是空口无凭的猜测,同样没有意义。

诚然,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努力付之东流的痛苦,尤其亲身经历过考研的学生更能与之共情。但规则就是规则。不能因为同情被记零分的考生而把愤怒发泄在举报者身上。 

而对于违反考试纪律的泄题者来说,这次经历其实并不代表失败。

有些道理是通过书本获得的,还有些道理是通过实践得来的。而另外一些更难吸收的道理,是需要通过惨痛的代价学会的。

考研毕竟只能解决短暂性的问题,养成更加理性成熟的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才是解决本质性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轻视规则的意识和习惯始终不改、如果对法律惩戒缺乏必要的敬畏之心,那么即使这些同学顺利被人大录取,今后可能还会犯类似的错误。同类错误犯在前面,总比犯在后面强。毕竟年轻的资本就是用来犯错的。

能力和性格共同影响一个人的未来。而现在,这些人大复试被记过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那么接下来要做到事情,就是让自己变成更加理性成熟的人。他们的人生并不失败。但前提是,「要从挫折中得到成长并重新站起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