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
Vinchent

Blog : vinchent.xyz 有拍不回,自娱自乐。

《史记·殷本纪》读后(1)

<太史公书序> 商最初被封给了契,直到成汤。到了太甲那一代在伊尹的盛德感召下开始发奋,到了武丁一代受傅说的辅佐,被称作高宗。最后到了帝辛(纣王)的时候他沉湎酒色,诸侯就都不待见他了。

《史记》里除了《五帝本纪》基本是司马迁本人都认定的神话或传说之外,以一个朝代做一篇本纪的有《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到了秦的时候已经分成了两篇,一篇是《秦本纪》,讲的是秦始皇之前的事,一篇是《秦始皇本纪》,讲的是之后的事。再后来,则除了项羽之外,基本上一个朝代一篇本纪了。

从夏殷周三篇本纪的<书序>来看,明显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都是从一个很高的起点,经历一段比较平顺的时期,然后中落,中兴,再落,再兴,再一落如底,然后被推翻。这是否反映了一个基本的历史规律呢?

不过光有这么大尺度的规律是没用的,还是要深入到其中去看一看。


商的兴起

省略从契到成汤的代际交替,汤作为商的一个重要领袖,曾说过一句话:“我曾经说:人照照水就知道自己的样子,看看人民的生活就知道国家治理的好不好。”很朴实的道理,但是从这看出来司马迁口中的成汤也在帮助构筑一个民本的观念基础,而不是一种封建秩序里只需要等级和等级之间建立关系,而不需要越级负责的观念结构。

伊尹听到了这句话,内心觉得了不起,汤能听得进去劝谏,所以大道可以施行,于是下定决心要去帝王身边做官。

关于伊尹如何来到成汤的身边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他费尽心思自己挤进去的,一说是成汤使人三顾茅庐才愿意出山辅佐成汤。司马迁把两种说法都列出来,供观者自行判别了。

接下来记载了有关汤的一个小故事,来和夏桀做对比。汤到野外,看到有人四面设网捕猎,希望天下四方的禽兽都能入他的网。汤说:这样就把天下四方都补尽了,不好,想要去左边的就去左边吧,想要去右边的就去右边吧,只有不听命令的才如我的网中。于是撤掉了三个网。

这当然是一个寓言性质的故事,说明了商汤的宽容和德行。

而正在那时,夏桀“为虐政淫荒”,商汤发兵带领诸侯去讨伐夏桀,发表了战斗檄文《汤誓》,这篇演讲稿是司马迁从《尚书》之中抄过来的。

从中能看到两个重点:

首先,夏有罪,是要惩罚它。而商汤“畏上帝,不敢不征”。这是从天命来给自己找合法性来源。根据杨照老师所说,“天命观”是周朝的产物,而商的文明更注重鬼神。那么解释这里成汤借助天命就有两种可能:要不然这一篇《汤誓》可能并不完全是成汤的演讲稿,而是后人增补改写的,融入和后世的价值观(顾颉刚的“曾累说”),要不然杨照老师说的就有问题(也有可能是我误读了杨照老师)

其次,成汤也并不只是感召,而是赏罚分明,近乎威胁——如果你们跟我上,那我就大赏你们,我从不食言,如果你们不跟我上,我就杀你们全家……

于是汤打败并流放了桀,成为了新的天子。在这里记载了一个细节:

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

为什么想要迁夏的社神?又为什么没有成功呢?这一块的知识还有欠缺,留一个问题在这里待日后回答。

登基之后,商汤发表了登基演说《汤诰》,其对话的对象是诸侯,意在说明你们要好好治理自己的领地,要有功于民,否则别怪我不客气。

最后说一点伊尹。汤死了之后,接下来几任继承人都没做多久就死了,直到太甲,太甲应该是成汤的嫡长孙。值得注意的是,史记记载是伊尹立的太甲。后面太甲表现不好,为人残暴,伊尹还把他流放了,并在这三年里代行天子职权处理国政,接受朝见。最终太甲改邪归正,伊尹于是还政于他成为了一代明君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很多想要独揽大权为非作歹的人常常拿拿伊尹做例子。确实伊尹开了一个不好的头,给了他们先例,而他们只是拿伊尹做一个说法,其实并没有伊尹那样的能力和胸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