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非
王文非

一个写作者。关注女性权益、审查制度和各类社会议题。Creative writing in fiction track.

13th: 非裔平权路漫漫

注:这是2019年3月的一篇旧文,是我看完纪录片《13th》后对非裔群体境遇的一个概述。因为最近George Floyd事件发生,故想贴在Matters一份。

《13th》影片海报


在中文网络语境里,我常看到对美国“政治正确”的嘲讽,认为部分美国人(一般指白左/黑人/lgbt &女权)对种族问题的一些表现是小题大做、过度敏感,看到过对Black Lives Matter运动的调侃(“黑命贵”),也有朋友和我私下讨论过黑人群体是不是犯罪率更高,他们的贫穷是不是因为他们懒惰、是低劣种族,但是一直没有专门写过文章讲这件事情。

前天我看了一部纪录片《13th》,想借这部影片的线索来对其中提到的事件和概念做一些解释,也补充了一些案例帮助大家理解这段历史。希望说明的是,理解种族问题是理解美国政治的一个要点,但因为篇幅有限,而这个话题又非常庞大复杂,这篇文章依旧是十分片面的。

--

《13th》以美国宪法第十三修正案为线索,探讨了美国政府是如何一步步系统地将非裔群体与犯罪和毒品紧密联系到一起的,以及司法系统的不公正、警察暴力与几届总统的政策如何让非裔群体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脱身的。

先从第十三修正案开始说。美国内战结束后,1865年通过的第十三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声明:“在合众国境内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制劳役都不得存在,但作为对于依法判罪的人的犯罪的惩罚除外。(Neither slavery nor involuntary servitude, expect as a punishment for crime whereof the party shall have been duly convicted, shall exist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or any place subject to their jurisdiction.)”

然而,奴隶制并不能单纯地视作对黑人群体自由与意志的剥夺,而是一个经济制度。南方战前繁荣的种植园经济可以说是在非裔的血泪上筑起的,而即使是提出废奴思想的北方,其纺织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南方密切的棉花交易,也在间接地剥削黑人。奴隶制瓦解后面临的直接问题是:1.战后美国经济如何复苏?2.大批获得自由身的黑人何去何从?

在重建期,南方州依旧对中央政府的法令与重建政策抱有不满,而对黑人根深蒂固的歧视与敌意也依旧存在。获得自由的黑人要生活在一群充满敌意的白人之中,而当时的美国也没准备好接受享有全面公民权的黑人群体。为了抵抗《第十三修正案》和《解放宣言》,战后南方各州很快实行了一系列黑人法令(Black Codes)来维系白人种族的优越地位,比如流浪罪(如果黑人失业,没有固定住所,就要交罚金或劳役抵偿)、限制财产、限制黑人工作的行业、不许黑人持枪、不可跨族结婚,等等。

大部分南方州的黑人虽然名义上自由,但仍处于极度贫困之中。曾经的奴隶生涯让他们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战后只能继续给之前的奴隶主工作。黑人佃农要签署苛刻的合同为白人工作。被剥削过的黑奴们从来没有获得过对其奴役的补偿。

战后,南方邦联军队的老兵成立了三K党,人数不断扩大,发起了对黑人群体和部分共和党人的暴力行为。1866年,Memphis和New Orleans都发生了针对黑人的暴力事件,造成了上百人的伤亡。南方州当时还盛行针对黑人的私刑(lynching)。私刑是司法制度以外的惩罚,一般是公开吊死“嫌疑人”。很多黑人因为微小的事情被除以私刑,还记得第十三条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但“对于依法判罪的人的犯罪的惩罚除外”吗?对于大部分黑人而言,生命没有任何保障,随时可能被暴徒袭击,或者因为莫名其妙的“罪行”被处死。私刑从1890到1920年代一直都很频繁,到20世纪末才渐渐没落(变得更加隐秘)。如今美国各州黑人的人口数量也是从那时起开始定型的,那些黑人数量较多的州并不是因为能那里能提供更好的经济机会,而是因为黑人群体在那里生活更加安全。或者说,他们是去逃命的。

中央政府很快通过了第十四、十五条修正案,对公民权作出了宽泛的定义,禁止各州未经正当法律程序而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并赋予所有肤色的人选举权(女性此时依旧没有选举权)。私刑虽然渐渐没落,但民主党白人在南方各州逐渐夺回权利。民主党通过颁布法律抬高投票门槛(人头税、文化考试、档案等),使得大部分黑人和贫穷白人逐渐失去投票权。而失去投票权意味着这部分人的诉求无法伸张,无法在州立法时施加影响。种族隔离制度(Jim Crow laws)开始在南方各州颁布,到1965年才正式废除。

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黑人与白人的长期分隔,使得这种区分成为习俗。黑人可以使用的公共设施、进入的学校有限;黑人学校的经费长期不足,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少、质量差;黑人被排除在很多娱乐场所之外;更不用说黑人面临的警察暴力、歧视。物理上的隔绝也造成了文化上的隔阂。

在轰轰烈烈的平权运动拉开帷幕(1954-1968)之前,还有几件事值得介绍。

1915年,一部轰动美国的电影上映了,The Birth of A Nation。这部电影以内战和重建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两个家庭的关系。电影中出现的黑人形象,无一不是丑陋的(很多由白人演员涂黑脸扮演)、兽性的,其中还包含一幕黑人男性意欲强奸白人女性,白人女性跳崖自尽来保护贞洁的戏。这种对黑人兽性形象的塑造、黑人男性强奸白人女性意向的植入,在后来的新闻、媒体上也不断被强化(至今色情行业里的“跨种族/interracial sex”仍是最流行的类别之一,以后有机会展开讲)。电影还浪漫化了三K党的暴行,展示了他们对犯罪黑人的处刑。在The Birth of A Nation上映后,三K党一度有复兴的趋势。而这个“黑人男性强奸白人女性”的印象,也在其后的年代中不断被加固、重现,影响着司法的公正。

1931年3月,田纳西州火车上,十几个白人青少年与约等数量的黑人青少年发生冲突(Scottsboro Boys case)。白人少年称这是“白人的车厢”并要求黑人下车。黑人青少年们在冲突中保卫了自己,倍感羞辱的白人少年下车后报案,称他们被黑人袭击,并有两名白人女性声称自己被几位黑人青少年强奸。九位黑人青少年被捕,除了13岁的Eugene Williams,剩下八人全部获死刑,即使医生证实两个女性并未被强奸,其中一个女孩改口说黑人青少年从来没碰过他们。后来最高法介入,四位青少年获自由,五名被判长期服刑,服刑最久的一位到1950年才出狱。

1955年,密西西比发生一起轰动全美的Emmett Till案。Till是一位14岁的黑人男孩,在1955年夏天到访密西西比亲戚家时,去食品杂货店时,与21岁的白人女店主Carolyn Bryant说过话。Bryant声称Till对她吹口哨还进行了肢体接触,于是几天后,Bryant的丈夫和表兄从Till的叔祖父家中绑架了这位男孩,并向他头部开了两枪,抛尸河中。两位凶手被判无罪;而在2008年的一次访谈中,Bryant承认,Till摸她腰部和说秽语的那部分证词是假的。Till的母亲在悲痛之中,要求在Till葬礼的过程中打开棺盖,暴露出Till腐烂肿胀的面部,想让世界看清这个黑人男孩遭受了何等的暴力。

Till一案推进了美国平权运动,引起了人们对黑人境遇极大的同情和愤慨。同年12月1日,Rosa Parks拒绝给白人让座被捕,引发联合抵制蒙哥马利公交公司的运动。平权运动很重要的作用是扭转了人们对犯罪的理解,有史以来第一次,“被逮捕”是高尚的。平权运动给黑人群体、女性和少数族裔带来部分平等的同时,也给了政客理由说“平权运动带来了犯罪率的增长”。

1960年代,尼克松在总统选举期间,做了大量的电视广告宣传,声称美国的犯罪率太高,要对犯罪开战,强调“法律与秩序(Law & Order)”,获得了极大的支持;后续的任期中,他又提出了“向毒品开战”。所谓的“犯罪之战”和“毒品之战”其实是一种“狗哨政治”,即在面向大众的一般信息中加入针对特殊人群的隐性信息。之所以称为狗哨,是因为狗哨发出的高音频哨子人耳无法听到,狗却能听到。那么“向罪犯开战”、“向毒品开战”实际指代的是什么呢?

尼克松政府一名顾问John Ehrlichman承认所谓毒品之战是把黑人送进监狱:“1968年尼克松选举之间和其后的尼克松政府有两大敌人:反战左派和黑人。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我们既不能合法地反对反战者也不能反黑人,只能通过让大众把嬉皮和大麻联系在一起,把黑人和监狱联系在一起,然后把二者浓墨重彩地犯罪化,我们才能瓦解这两个群体。我们可以拘捕他们的领袖,破坏他们的会面,在夜间新闻持久地中伤他们。我们知道我们在毒品问题上撒谎吗?我们当然知道。”

1980年代,里根上台。他的竞选顾问Lee Atwater此前给他解释什么是竞选的“南方策略”,说道:“1954年,你会说‘黑鬼,黑鬼,黑鬼(nigger)’;1968年你不能说‘黑鬼’,因为那会伤害到你,会适得其反。所以你说种族融合(forced bussing:强制把黑人学生分配到此前种族隔离的学校,认为可以促进种族融合),本州利益之类的东西。现在就可以更抽象了。你可以说减税,说一堆纯经济上的事情,而这些的副产品就是黑人比白人受损更多。”

里根政府进一步深化了尼克松政府提出的毒品战争。尽管当时的民调显示,大部分人并不认为毒品是很严重的问题,但里根依旧把这件事提上日程,称毒品是个大问题。实际上,毒品确实对各个族群的伤害都很大,也是一个与贫困相关联的重要议题。但美国政府对待持有毒品的定刑存在不公平。当时流行的毒品分两种类型:crack和powdered cocaine。Crack是岩石状的可卡因,powered cocaine是粉状可卡因。Crack更加便宜,因此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中更加流行(有机会再写写关于吸毒人群的介绍)。当时国会制定的法律对持有crack的刑罚严厉程度远远超过持有powdered cocaine,持有1盎司crack坐牢的时间相当于持有100盎司powdered cocaine。里根政府所做的,实质上是把美国城市里高度差异化的经济不平等和药物滥用问题,以毒品战争的噱头进行了犯罪化处理。

1989年4月,美国又出了一起比较轰动的案件,中央公园强奸案(Central Park jogger case)。一位28岁白人女性在中央公园慢跑时遭受袭击和强奸,五名青少年(四名黑人一名西裔)被认为和一系列袭击和这起强奸案相关。尽管当时FBI的调查显示五名青少年的DNA和强奸犯无关,他们在强迫下依旧认罪,上诉也依旧被判有罪。五位青少年中,四位都低于18岁,均被按照成人标准判处了6-13年监禁(当时川普还发了一版文章呼吁应该恢复死刑,严惩这些少年)。2002年,一个犯谋杀罪和一系列强奸案的犯人Matias Reyes承认他强奸了那位女士,DNA匹配当时的物证。然而因为他认罪的时间已经过了强奸案的追诉期,他并没额外获判。五名青少年对纽约市发起诉讼。

1988年,乔治·布什与迈克·杜卡契斯竞选时,杜卡契斯原本小幅领先。布什团队抨击杜卡契斯在治理犯罪(注意,有一次强调犯罪)上软弱,指杜卡契斯在掌管马萨诸塞州时,给一部分犯人提供休假的政策。布什团队推出一则广告,采用了Willie Horton(一位犯下杀人罪和强奸罪的黑人罪犯)的头像,强调他“绑架一对情侣,用刀刺男方,反复强奸他的女友”,示意杜卡契斯给这样的罪犯人性化待遇,最后说“你认为谁在面对犯罪问题上更强悍。乔治·布什。”最早登出Willie Horton犯罪事实的媒体并没有说他的肤色,而布什团队想让人们知道他是黑人。这则广告利用了种族刻板印象,挑起人们对“黑人男性强奸白人女性”的恐惧。在这条广告播出后,布什得票率超过杜卡契斯,成为总统。而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白人男性对黑人女性强奸的案例远远超过黑人男性强奸白人女性。

媒体的力量,图像的力量是强大的。夜间新闻里不断出现的黑人和少数族裔戴着手铐被送进囚车的样子,没有真实地反应实际犯罪人口的种族分布。黑人的形象不断被野兽化、犯罪化,让人们觉得他们是如此地残暴野蛮,遭受一切理所当然。报道里也曾有描述“(他们如同)野兽是强大的”。伴随这种刻板印象的,是警察暴力。

2017年,国家冤案平反记录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黑人更容易比白人被错误地定罪。在谋杀罪上,黑人被误判的几率是7倍于白人;性侵案上,3.5倍;毒品犯罪,12倍。

列举几个有名的案例。

2010年,16岁的Kalief Browder被警察以偷窃罪拘捕,有人报案称Browder偷了一个背包,里面有价值不菲的一系列物品。在等待审判时,Browder被关在监狱里三年,而其中有两年他都被关在没有窗户的单人间里。审判以无关键物证、证人离开美国结束,Browder被判无罪。然而三年的监狱生活,狱友的殴打和单独关禁闭给Browder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创伤。他在狱中自杀未遂,出狱后已经重新在社区大学读书,成绩优秀,但仍然在出狱两年后在母亲家中上吊自杀。他曾提议应取消21岁以下罪犯关紧密的处理,认为单独禁闭给人的心理伤害过于巨大。

2012年,George Zimmerman枪杀了17岁的Trayvon Martin(Martin当时去探亲)。Zimmerman当时担任他所在社区的守望相助队员。一个晚上,他正在帮人送物品时,看到了Martin在建筑后面而非步行道上,怀疑他要犯罪,于是用手机报警并开车跟踪Martin。警察告诉Zimmerman无需追踪,但Z强调“我觉得他可疑。他是黑人男性。他们总是溜走”。Zimmerman追上Martin后两人发生扭打,Zimmerman以正当防卫为由用手枪打死Martin。2013年,法院以陪审团决议宣判Zimmerman无罪。

2014年7月,Eric Garner被纽约市警察以涉嫌售卖无税票包装单支香烟为由接触。Garner称自己厌倦了这种骚扰,他也不卖香烟,被警察逮捕。在逮捕过程中,一名警察Daniel Pantaleo用15-19秒的锁喉使Garner窒息。纽约市警察局禁止使用锁喉手段,而Pantaleo否认自己采用锁喉手。共有四名警察随后控制住被按到地面的Garner。Garner说了11次“我喘不过气”。他失去直觉后,警方等待救护车过来的7分钟中,未给Garner任何施救。Garner在到达医院一小时后宣布到院前死亡。法医解剖结果显示Garner的死因是“脖子和胸部和俯卧位由警察施加的身体限制”。2014年12月3日,陪审团裁定不起诉Pantaleo。

2017年,西雅图一位黑人女性Charleena Lyles向警方致电,说她遭遇了盗窃。Lyles是三个孩子的母亲(1岁,4岁,11岁),并怀有身孕。两名警员表明Lyles拿着刀冲向他们,并对他们的指令没有反应,于是他们开枪射杀了Lyles。Lyles被杀时,她的孩子也都在家中。两位警员中有一位比较熟悉Lyles家的情况,知道她有三个孩子和精神问题。Lyles的亲属认为她的精神疾病使她无法回应警员的指示。两名警员被判玩忽职守。西雅图警局曾被司法部调查署发现其警员涉及过度使用警力,尤其实在对待有精神疾病和药物滥用的人群上。联邦调查员也发现了歧视性执法的证据。

从以上的历史事件、案例和研究中,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到,时至今日,黑人群体虽然获得了更多的平等,但他们面临的是系统性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贫困、污名化和代际传递的创伤,而这些问题并不能靠简单的“个人努力”来解决,也不能单纯用“劣等种族”来进行解释。

--

13th影片的后半部,还讲到了比尔·克林顿的三振出局法/惯犯法是如何大大地提升了美国的服刑人数(研究表明当时美国已经出现犯罪率下降现象,不采用惯犯法的州甚至犯罪率下降更快),让很多黑人家庭失去家中的男性成员;讲到了全美议会交流理事会(ALEC)如何与财团合力操纵政策制定;以及美国的监狱人数已经超过其承担能力,而私人监狱、服刑人员提供的免费劳力和新型的监控设备如何让政客转向减少监狱人数。这里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Netflix上看到这部影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