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jia2048
dajia2048

数据分析师 / 买书如山倒 / 2022旧书消灭计划 newsletter地址 https://dajia.zhubai.love/

#日食002:持续记录、探索

人到最后,只会朝着真、善、美慢慢走回家。

01 📰 《信睿周报》2021年第17期,总第57期

年初订阅了这份杂志,半月刊24版,固定在每个月底会收到两份,。

也是一种喜好的延续,对纸质印刷刊物的独有钟爱。

《信睿周报》2021年第17、18期

特别看了《生活才是音乐的支架——专访田野音乐记录者施坦丁》这一篇,它主要通过提问对谈的形式,呈现了施坦丁一路记录田野音乐的各样感受和认知的转变、重走14年前的路拍摄电影《风往哪吹》背后的状态变化和表达、对传统生活方式、人的内在秩序与音乐记录间的联系的理解。

提到田野音乐,我知之甚少,仅有的两点印象来源于:

① 18年,《自己的房间》这支单曲,采用的是现场录音、而且是田野录音,收录了歌声、乐器声、现场的环境声。田馥甄大致这么说的:“录音室里你可以有无限多次的机会,去把作品修整的很完美,但现场录音时的不完美,也会是另一种更有趣的事情。它提醒了大家,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细碎声音都是一直存在的,希望大家可以珍惜日常每个细节、在当中找到珍惜与有趣的东西”。

②《乘风破浪的姐姐》里,阿朵提到自己在做的田野录音、民族音乐;她淘汰后的某一期,节目组也跟随她的脚步去到了现场,拍下了她工作的一些片段。

相较于上面的印象,读完《生活才是音乐的支架——专访田野音乐记录者施坦丁》后有想要摘录下的部分:

A. 关于记录田野音乐的技术的必要性

“我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应该回新疆去做一些记录。但是因为当时对技术一无所知,再加上后来一直旅行,这件事情就有点被淡忘了。... 去了更多的地方之后,我才觉得这个工作不需要什么技术。机器的使用是非常简单的,最主要的还是个人的价值,以及能否和少数民族有一样的价值观,能否理解他们所处的状态,大家能否彼此依赖、理解、支持。这可能远远超越了技术。”

B. 关于记录音乐的一些心态变化

从记录本身来讲,记录的所有音乐对我来说都很重要。从个人的感受上来说,近几年有一个变化。现在我更感兴趣的是人的内在、人呈现出来的状态,所以西藏成了一个我想持续探索的地方,以后可以花更多时间在那里做大量的记录。这些音乐不只是传统的佛教音乐,它会影响人们的情感和与他人交往的方式。这片土地的文化和信仰,让我觉得有必要走得更深、探究得更深。因为我个人也处在这样一个阶段,希望能够去除不必要的情绪,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走得更深入。

C. 关于“什么是保护?”

经过14年,我重走的那段路的每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带着回忆,带着14年前的印记,第一站到了大凉山的宁蒗。我还记得... 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民间音乐处于正在消失的状态。传统生活都没有了,就没必要去强调怎么保护。我觉得“保护”就是:记录就好,把它作为一个文本保存下来。

对传统音乐所呈现的丰富信息和价值,我有自己的理解。这个理解和当下的一些学院及在做类似记录的厂牌、个人都不太一样,我觉得这种不同很有必要。关于对“保护”这个词的理解,大多数人觉得是说服当地人倡导年轻人传承这些音乐,或者和商业结合、得到一些资金,去传承传统文化。而我觉得,一切传统音乐都来自人们的生活,来自他们的信仰。当信仰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时代的背景也在发生变化的时候,传统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会消退或消失,或者说它需要转换种新的形式。回头看历史也是这样。所以我不认为保护就是要强行让不同的人去传唱过去的东西,而应该是用自然而然的方式,这一点意义也没有。

(写到这里,去找施坦丁公众号“风往哪吹”的链接,发现今天有了一则更新,是告别。或许,就是这么奇妙吧)

风往哪吹:一次告别

02 🎧 《说归说—— 姜乙:《德米安》拒绝被规定的道德,寻找自发的善》➕《晚风说—— 晚风说 E29:Jade & 姜乙》

在小宇宙的首页推荐看到了《说归说》,翻了历史更新看到了关于姜乙的这集,立刻听了。

而《晚风说》关于姜乙的这一期,大约是几个月之前听的。但还是很喜欢,所以决定再听一遍,两集一起搭配食用,可能会有别样的反应。

姜乙是一名译者,译了很多本赫尔曼·黑塞的著作,包括《悉达多》、《德米安》,也还有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等。她的译本,多让网友觉得大受震撼。正是这个原因让Jade联系了她来录播客,同时却也发现网络上找不到任何关于姜乙的社交账号。

对于高中读到《悉达多》的我而言,肯定是现在、以后才更懂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但在那个特定的迷茫时间里,看到书里一个年轻人不断走出家庭、社会的约定俗成、去探索、实现自我、形成独立人格,内心还是有无限的冲击。如今再听书的译者和Jade一起聊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黑塞对自己的影响,心情也还是激动的。

当然,这两期节目,更多并不是聊翻译、聊书,更多的关注点是在姜乙这个人。Jade真的是一个很会提问、和嘉宾聊天的人,让人在听完一集节目会感叹姜乙是个很有魅力的人。

节目简介

03 ✉《和“没有答案”共存|两则新视频|037》

来自新闻实验室、方可成老师的免费通讯newsletter。

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的常态:很多事情的复杂性都超过我们日常的理解范围——不是说以普通人的智力理解不了,只是这中间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查找、辨别、比对、分析信息,而我们显然没有那么多时间。
但我们又有天生的冲动,需要寻求一个确定的答案,最好还是一个简单的解释,最最好,这个解释还能符合我们此前的想法。
所以,有深谙这种规律的营销号很快给出了解读:这背后是一盘大棋,是为了拖垮美国经济。虽然荒诞不经,但这样的内容一定会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
这部分人抓住这种解释,率先满足了自己对确定性的需求。那么,对这种解释嗤之以鼻的人,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困惑呢?
也许,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都要提高自己对不确定性的忍耐能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tolerance of ambiguity”,翻译过来是“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它指的是:在面临不确定的情况时,是否将这种模糊和不确定视为一种威胁,是否急切地需要一种确定的答案。
不同的个体,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是不同的。此前的很多研究,都指出了提高这种容忍度的好处:在个体层面,它可能带来更强的创造力,让人拥有更少的非黑即白式思考和刻板印象,也可以让人在遭受意外的时候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而在社会层面,它可以带来更健康的公共生活。

链接

[1]《专访田野音乐记录者施坦丁:生活才是音乐的支架 #“记录者”专栏12》

[2]《风往哪吹》

[3]《晚风说 E29:Jade & 姜乙》

[4]《和“没有答案”共存|两则新视频|037》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