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糕 GCAKE
雞蛋糕 GCAKE

《喂喂你還好不好》:一個現役憂鬱症患者的日常 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wwhowbuhow/platforms Podcast 創作者、製作人、製作教學 創作日常反思和閒聊在 Liker.social 象特

重男輕女,讓所有男孩女孩都在不平等中受傷

《喂喂你還好不好》Podcast [小鬱好不好] S2EP.37

跟前次的冒牌者症候群一樣
談「重男輕女」或「性別不平等」對我來說也是十分難以啟齒的
這兩個題目都深刻地連結到很多很深的個人生命議題和心理傷痕


「重男輕女」

這四個字你會聯想到什麼詞彙、什麼畫面或者什麼生命經驗呢?
對我來說
這是我的原生家庭跨越三代始終沒有完全掙脫的束縛
在長期一對一諮商、幾次回診跟醫生討論
認識了幾個討論性別議題不同面向的podcaster後聽了他們節目中表達的觀點
我才慢慢開始可以面對跟理解
自己在傳統性別框架底下的慣性壓抑沒有人故意想當壞人
只是好意很多時候在無意間會帶來傷害


自家駕車的駕駛人選小故事

小時候全家出去玩都是爸爸開車
因為他說他技術比較好
在我還很小很小的時候
有一次好像是我媽睽違多年要開車載我出門
我還依稀有印象
出發前我爸沒停過的碎碎唸
和車門關上後我媽的緊張和焦慮,剛出發的幾次緊急剎車
一直到國小中高年級、國中才由家庭主婦的我媽開車接送上下學跟補習

時間來到高三下學期
因為提早申請上大學
我很早就去駕訓班學開車
不確定有沒有違法啦……(已經是往事了,不要追究那麼多咩)
學車的時候還沒滿18歲
一路學到滿18歲之後去考駕照
那個時候的考照制度比較不嚴謹
先考汽車駕照再考機車駕照
可以少考一次筆試、也省一筆錢
原場地考照,上課都在背擋泥板的某個標記對哪支柱子
練到變成機械式動作,場內路考就可以幾乎滿分過關
俗稱的「雞腿換駕照
後來新制上路聽說都要真的到大馬路上道路駕駛
雞腿可能要加倍了(欸

駕訓班練習用車是小型轎車
家裡的車比較大台、比較寬
我爸就用這個理由不讓我開車
當時我覺得很合理
也知道駕訓班環境跟考照狀況跟實際上路完全不一樣
上大學在台南也用不著開車
我就也沒多想

後來弟弟妹妹也都陸續滿18歲、各自考駕照
很偶爾的幾次回老家
我發現弟弟開車去大學上課
我爸說晚上出門開車比較安全

離開大學之後
我做了兩年多四處兼課的工作
要帶的器材很多
移動的範圍很大
尤其梅雨季節騎單程40分鐘以上的機車真的很崩潰
在公車系統還不完善的時候
我提了我需要開車移動
照我爸的說法是「他某天下午回家才發現車子不在,才知道原來我是說真的」

然後開始了無止盡的為了誰該去加油吵架
剛開始兼課,收入差不多就是個打工仔
用車的人不是只有我一個
偏偏我就是那個出門上工常常看到油箱快見底的人
這個狀況下,我就是加個來回後還很夠用的2.300塊
我那時候覺得我負擔我使用的部分
但被指責很自私、很會計較:「你幹嘛不加滿」

我長大了,爸爸年紀大了
視力跟專注力也變差了
我媽開始用這個理由要弟弟假日開車載他們出門
還沒被小鬱亂入以前
我很擅長自嘲「這次換我開啊!」
然後換到「噢~~~這樣我坐後座不敢睡」的回應
讓我的自嘲升級成「不然我開啊,大家精神都會很好」


我的幽默是壓抑的反面

關於我的自嘲,跟心理師討論過很多不同面向
我開始看見,在我的自嘲跟幽默背後
是很多年下來累積、壓抑的很多憤怒跟委屈
一種對於正面回應完全不抱期待的發聲

我看見那個剛剛開始工作、四處流浪卻賺很少的自己
我說不出口的是
每次都要我加滿,賺的錢都變汽油,你也不會補給我
我也不是不會開、不敢開
是還沒自信說我不是馬路三寶啦
至少上路我是很小心的,也都安全抵達目的地

我有很多很多不滿跟憤怒
在我家,開車出門的駕駛基本上都是男人
而且只能是男人
我比弟弟早拿到駕照,一樣都是雞腿制度的駕照
因為我是女生,我連練車的機會都沒有
是要何年何月才能達到所謂的「開車技術好、開車很安全」呢?


在閱讀裡看見自己與弟弟們的困境

也許是開始看見自己長年壓抑的憤怒
陸陸續續找了相關議題的書來看
其中比較有共鳴的是《男孩危機》《被隱形的女性》和《我們的孩子在呼救》這三本書

  • 《男孩危機》

討論在女權開始進步後,掉在適應不良的價值觀世代落差中的男性困境

我的成長經驗中,在教育這塊,我爸是幾乎缺席的,連我唸到幾年級都不記得

現在的進步價值
是期待做為「成功的男人」可以回到更為人性化的多元定義
工作上除了金錢跟地位,要重視更多自我價值
不用以壓抑感情甚至犧牲健康為代價
會期待爸爸的親職需要給小孩更多陪伴
這些都是需要大量溝通和學習的

作者以超過10年的研究成果指出:
男孩們很大的困境來自兒子們並沒有一個夠好的男性長輩學習典範

封面圖源:Readmoo電子書試讀頁面
  • 《被隱形的女性》

作者引用大量的文獻資料
呈現了很多生活面向當中佔了世界一半人口的女性是長期被忽略的族群
文字敘述感覺語氣非常強烈、有時候有點指責或權威的感覺
用政治不正確的話來講,就是刻板印象裡面那種「很凶的女權主義者」的文字
我聽siri先生朗讀的時候常常需要暫停休息
因為每一段資訊密集轟炸
都在日常生活很幽微、已經習以為常的細節裡面
但慢慢讀的確是會得到很多啟發跟不同觀點的好書

其中一個我特別有感的觀點是
男女性的生理結構和荷爾蒙本來就不同
很多科學研究為了讓實驗操縱變因更單純
避免討論太複雜的荷爾蒙影響、體型多樣性變化這些變因
會偏好只招募男性受試者

我自己以前做運動科學領域研究
看到很多報告的確很多時候會為了「避免麻煩」、「操作方便」
不自覺地就把把男性受試者的實驗結果做一般性的推論描述
我當菸酒生的時候
已經開始強調招募受試者要儘量男女生人數相同
實驗結果可以分開討論

性別平權概念大概是近20年才有比較大的進展
歐美國家「堅持優良傳統」的紳士淑女 ladies and gentlemen
那條僵化的界線有時候可能還更難鬆動
這些對不同性別的刻板印象、角色框架、社會期待帶來的困境
而且溝通起來特別困難的是
現在的大人們就是這樣長大的呀……

要能夠覺察這樣的思維已經不合時宜
進而扭轉已經內化的自動化思考
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
很多時候是太習慣了、「大家都這樣做啊!」
就沒有再反思,其實很多事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理所當然

封面圖源:Readmoo電子書試讀頁面
  •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

是兒少精神科醫師謝依婷寫她在診間跟教育現場支援看到的個案
在學校團體生活裡面遇到的困境
常常是大人看不見、沒有能力或沒有意願理解的小事
演變成脫序行為或強烈情緒起伏

無法「好好說話」的孩子,常常已經滿「心」傷痕《我們的孩子在呼救》 Live Podcast ft. 謝依婷醫師、丁慧瑋編輯 萬用收聽連結

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被理解」
需要很多很多時間和心力陪伴
我們情感教育嚴重缺乏
大人們光是自己都分身乏術、沒能好好照顧自己疲憊的心理狀態
更不要說看見孩子們的求救訊號了

封面圖源:Readmoo電子書試讀頁面

緩緩鬆動的內在性別框架

除了看書,還聽了很多不同性別觀點的 Podcast
其中好幾組 Podcaster 私下溫暖的交流回應
我才開始看見長年壓抑著的憤怒可能的源頭

也許對我爸來說,他覺得開車技術好,讓全家安全出門、回家,是他身為男人的責任
所以他不願意交出方向盤的掌控權
要交棒,也只有身為男人的弟弟可以接
這是我身為女兒不容挑戰的界線
從小開始很多事情就是分男生女生了
女生就是負責做家事,煮飯、洗碗、掃地、拖地、洗衣服、晾衣服
男生就是工作賺錢、修水電

我一直到很後來才知道
弟弟對於「被指定」當司機這件事
也會有壓力、有被限制自由的感覺
不管他是否樂意,那就是責任

我的原生家庭讓我從很小的時候
就不停地在性別競爭意識裡面掙扎
我一方面很討厭去做那些對我來說很繁瑣的「女生該做的事」
也覺得我永遠做不好
一方面又在課業、比賽、工作場合不停地試圖證明「我才不會輸給男生」

同時也讓我忽略了弟弟也背著被迫跟我比較的陰影
一樣也失去很多選擇的自由

現在的我也許因為小鬱濾鏡的關係
學生時代大多數的記憶只剩下灰色的、被排擠的畫面了
只是我不懂那些不友善的語言
也不知道怎麼處理這些奇怪的感受

當時的老師們也沒有能夠適時適當地處理
讓我在班級的處境更加艱難
有時候會想,這樣的我一直撐到30幾歲才壞掉
我還可以表達自己、法律上也可以完全自主決定我的治療和生活方式
如果在學校裡面壞掉
我是不是就已經被自然淘汰、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了?

我很快樂。 Credit: 編輯小姐 Yuli<lt-mirror contenteditable="false" style="display: none;"><lt-highlighter contenteditable="false" style="display: none;"><lt-div spellcheck="false" class="lt-highlighter__wrapper" style="width: 608.4px !important; height: 29px !important; transform: none !important; transform-origin: 304.2px 14.5px !important; zoom: 1 !important;"><lt-div class="lt-highlighter__scrollElement" style="top: 0px !important; left: 0px !important; width: 608.4px !important; height: 29px !important;"><canvas class="lt-highlighter__canvas" width="22" height="17" style="display: none; top: 0px !important; left: 376px !important;"></canvas></lt-div></lt-div></lt-highlighter><lt-div spellcheck="false" class="lt-mirror__wrapper notranslate" data-lt-scroll-top="0" data-lt-scroll-left="0" data-lt-scroll-top-scaled="0" data-lt-scroll-left-scaled="0" data-lt-scroll-top-scaled-and-zoomed="0" data-lt-scroll-left-scaled-and-zoomed="0" style="border: 0px none rgb(184, 178, 169) !important; border-radius: 0px !important; direction: ltr !important; font: 400 13px / 1.15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Segoe UI", roboto, arial, "PingFang TC", "Microsoft YaHei", "Source Han Sans TC", "Noto Sans CJK TC", "WenQuanYi Micro Hei", sans-serif !important; font-feature-settings: normal !important; font-kerning: auto !important; hyphens: manual !important; letter-spacing: normal !important; margin: 0px !important; padding: 0px !important; text-align: center !important; text-decoration: none solid rgb(184, 178, 169) !important; text-indent: 0px !important; text-rendering: auto !important; text-transform: none !important; transform: none !important; transform-origin: 304.2px 14.5px !important; unicode-bidi: normal !important; white-space: pre-wrap !important; word-spacing: 0p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writing-mode: horizontal-tb !important; zoom: 1 !important; -webkit-locale: "zh-Hant" !important; -webkit-rtl-ordering: logical !important; width: 608.4px !important; height: 29px !important; --darkreader-inline-border-top:#464c4f; --darkreader-inline-border-right:#464c4f; --darkreader-inline-border-bottom:#464c4f; --darkreader-inline-border-left:#464c4f;" data-darkreader-inline-border-top="" data-darkreader-inline-border-right="" data-darkreader-inline-border-bottom="" data-darkreader-inline-border-left=""><lt-div class="lt-mirror__canvas" style="margin-top: 0px !important; margin-left: 0px !important; width: 609px !important; height: 29px !important;">我很快樂。 Credit: 編輯小姐 Yuli</lt-div></lt-div></lt-mirror>



本集 Podcast 單集收聽萬用連結

// 本篇原節錄發表於 Podcast 單集敘述欄和 Medium,以錄音逐字稿重新改寫 //

《男孩危機》

[博客來] https://pse.is/3ak5z9
[讀冊TAAZE] https://pse.is/38mnwq
[Readmoo讀墨電子書] http://moo.im/a/2mCFOX

《被隱形的女性》

[博客來] https://pse.is/38uqn2
[讀冊TAAZE] https://pse.is/39m75g
[Readmoo讀墨電子書] http://moo.im/a/9zFMUZ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
[博客來] https://pse.is/397c2g
[讀冊TAAZE] https://pse.is/39pu9w
[Readmoo讀墨電子書] http://moo.im/a/fgiuzJ

透過連結購買結帳對你沒有損失
只要你透過我提供的連結結帳
不一定是買我推薦的書
依照你當次結帳的金額我就會得到通路的一點點分潤
這會幫助我做出更好的podcast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