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sule
Capsule

一個故事不僅要有「寫故事的人」、「說故事的人」, 更需要一個「聽故事的人」。

《影評視角》我與電影的二三事 (三)

透過電影的「三元素」與兩個「額外條件」的輔助,讓我在觀影的同時,能夠更清楚的知道那邊是主體論述,那邊是非戰之罪,甚至也能更客觀的沉浸在電影所構造的世界當中。就算是因為追星而觀影,也不會失去觀影的初衷,為捧自己喜好的演員而對影片一昧好評。所以我在寫影評的時候,會特別注意這部電影是否有值得在意或令人感動的部分,也會說明是否有什麼硬傷或是不合邏輯的盲點存在,不會長篇大論去闡述每個優缺點...

透過電影的「三元素」與兩個「額外條件」的輔助,讓我在觀影的同時,能夠更清楚的知道那邊是主體論述,那邊是非戰之罪,甚至也能更客觀的沉浸在電影所構造的世界當中。就算是因為追星而觀影,也不會失去觀影的初衷,為捧自己喜好的演員而對影片一昧好評。所以我在寫影評的時候,會特別注意這部電影是否有值得在意或令人感動的部分,也會說明是否有什麼硬傷或是不合邏輯的盲點存在,不會長篇大論去闡述每個優缺點,畢竟一百個人心中就有一百個哈姆太郎(其實是哈姆雷特XD)。我想闡述的就是一些簡單的細節,介於個人感想加上推理過後的論點支持所呈現出的文章。

那麼接下來我將會透過幾部電影分析,來支持我前兩篇所提出的論點是否適用(這幾篇寫到的電影都可以生出好幾篇影評了)。

背景的畫與身前注視的畫都有內涵

在《007:空降危機》中,導演山姆·曼德斯 (Sam Mendes)就演示了非常傑出的說故事手法,如果各位路客對這部片還有印象的話,龐德第一次與Q相見的場景是在國家畫廊中的長椅上,背景有兩幅畫(也頗有深意),而正對他們所注視的那幅畫: 《The Fighting Temeraire Tugged to Her Last Berth to be Broken Up 》 ,這是畫家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的作品,主要是描述退役的老戰艦即將拖去船塢 進行拆除報廢,這裡Q還對龐德說:「我總覺得有些感傷,戰艦老了被拖去拆解,時間的宿命啊,你不覺得嗎?你看到了什麼?」 

透過對白與畫的暗示讓劇情安排更有深度

而在龐德第一次與新任M報告的時候,背景辦公室也有一幅戰艦畫像: 《H.M.S. “Victory” heavily engaged at the battle of Trafalgar》 ,這是畫家托馬斯·巴特沃思 (Thomas Buttersworth)的作品,是在描述特拉法加海戰中出奇制勝的納爾遜將軍旗艦勝利號(其實劇情安排在上海的刺殺行動中,還有一幅畫,不過那就留給各位路客去找答案了)。這裡提出這兩幅畫剛好形成強烈的前後對比,前者象徵龐德似乎如同老邁的戰艦,已不復當年勇;後者卻告訴你龐德還是那個龐德,他回來了。

音樂、燈光與對白,龐德的自信再度湧現

我們沒有辦法肆意的轉動鏡頭,只有被動的接受那麼說故事的人想要給我們的訊息,電影本身就是一個商業行為,被放上正片的影像基本上就是千錘百鍊的結果,每一幕每一景都有它的深意。既然今天導演會在這些畫上花這麼多鏡頭,也設計嘲諷或迎合的對白,那麼它在這裡就是有意義的,因為不存在任何一個多餘的鏡頭,只是它所代表的意義是否能被觀影的人所知曉。

可惜這部影像的導演是個會說故事的人,但再怎麼會說故事,也抵不過劇本的硬傷。我完全無法理解終局之戰會在一個破舊、廢棄的只有龐德知道的安全屋中進行,就算有間諜,就算怕埋伏,我相信一定有更好的選擇,尤其在007與M在進行《小鬼當家》的布置時,我一度懷疑我看得是不是007,那些高科技武器陷阱呢?現在流行復古了是嗎?為了要讓M死,為了要告別過去揮別傳統,你就一定要安排這麼傳統的橋段嗎?那似乎是為了完成某人心中所要呈現的場景而加上去的(就想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些夢想畫面,長大有能力完成的時候就會盡力重現,即使過時也沒有關係,因為是自己爽的XD)。

影片中的彩蛋可以跟觀眾有更多的互動

一個好的說故事的人可以將故事說的有深度,但卻雅俗共賞,我們不懂畫沒有關係,但不可否認懂畫的人會在其中得到不少樂趣,就像是近年漫威的電影都喜歡埋彩蛋一樣,這樣的敘事手法的確會提升影片的質感(也可與觀影的人互動,找到樂趣),故事本身或許沒有這麼講究,但導演可以讓它變得很講究,同樣一道菜,大廚與平凡人炒出來就是不一樣,好吃但更有韻味(Skyfall超好聽,當年手機鈴聲也是這首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