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喝麥香紅
我想喝麥香紅

可憐的高三學測戰士,有在YouTube, Twitch活動 https://joy.link/iwdbt

學習歷程對高中生真的好嗎?從仍在學的高中生眼裡看到的108課綱

在分數下來前其實大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志願,而這就導致了備審其實變得很雞肋,畢竟大家都可以臨時去參加一個組織舉辦的學習活動然後再讓舉辦方發個獎狀來當作證明,使得單看備審並不能真的證明學生的志向跟興趣,而現在終於有人來大刀闊斧的要處理這個亂象,按理應該是件好事?

大家好,我是一名仍在就學的高中生,讀的是排名不錯的高中,成績在校內是中等程度,而作為新課綱的「小白勞贖」,我今天小跟各位分享從我角度看到的事情。

首先,我想感謝點進來的各位,很慶幸,儘管已經過了兩三年,仍有人在對這個「新」制度感興趣,無論你支持與否。

對於以下所有的事情,都是本人的真實案例,若有什麼我沒看到的或遺漏的,歡迎幫忙補充,有什麼想法或意見也可在下方留言。


還記得是在國二還是國三時,當時108課綱一經推出,相關的話題便充斥在學校或是補習班老師們的口中,向我們提起這件事時,總感覺老師們正對我們投以憐憫的眼光,像是在看著一隻隻小白老鼠。

一開始我們都覺得沒什麼,想說反正考完了會考以後,就會有美好的高中生活在等著我們,然而等到我真正考完會考上了高中後,才發現這是個令人錯愕「驚喜」。

撇開因為課綱而刪改的教學內容讓我們在學習上明顯的斷層感不說,最讓我頭痛的其實是「學習歷程」。

「學習歷程」老師們都說其實就是新版的「備審」,雖然備審的制度仍然存在,但現今大多數學校都鼓勵學生採用學習歷程,它包括很多東西,像是「課堂學習成果」、「自主學習成果」、「多元學習表現」...等等的,基於這東西已經推出兩三年了,我就不多介紹了,直接進主題—新的「學習歷程」真的好嗎?

我忘記是哪位老師說的,說學習歷程會限制歷程必須該學年度完成,逾期後就不能認證,是為了確保學生在考大學時,是真的對這個科系有興趣,不是剛好分數到了所以才來準備等等的。

老實說我竟然覺得這個理由似乎挺合理的,因為真的太多人的備審其實都是在分數下來後要面試大學才準備的,畢竟除了那些分數頂尖的學生,在分數下來前其實大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志願,而這就導致了備審其實變得很雞肋,畢竟大家都可以臨時去參加一個組織舉辦的學習活動然後再讓舉辦方發個獎狀來當作證明,(沒錯我說的就是花錢做備審),使得單看備審不能證明學生的志向跟興趣,而現在終於有人來大刀闊斧的要處理這個亂象,按理應該是件好事?

說到這邊,或許有人能猜的出來接下來會是些什麼,的確是一個高中生在抱怨,但我並不是無理取鬧的抱怨,我的本意只是希望能從我的角度去提出我所發現的缺點,也希望有天能有人去修補。

老實說吧!我覺得學習歷程讓學生的學習負擔更沉重了。

簡單來說,現在的高中生們除了上學、補習以外,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做一堆的課堂報告跟參加各式活動,而且還必須一直做紀錄,然後能的話參加些比賽來為自己的經歷鍍金,只求這份歷程能讓教授(聽說其實是助教)多留意幾眼,並努力趕在學習結束前做成像是報告一樣的東西,裡面要有學習內容、過程、發想、省思等等的,只為了用一堆文字跟圖片來證明自己學了什麼,如果你認為這不用多少時間就能完成,那我可不敢苟同,說真的,這一系列過程花的時間可不少,做出一份完整且有價值的學習歷程從頭到尾所花的時間可能夠做一兩篇國高中小論文,(當然你也可以只拍一張比賽完後手比著V的照片然後加個一百字心得,但下場不用多說吧?),而且這些時間還是在上學與補習以外的時間擠出來的(台灣的補習風氣如此盛行,就不用拿那幾隻天賦異稟的案例來說「台灣學生才不用補習」這種鬼話了),老實說,聽著挺充實的,但當你仔細把所有事情排出來會發現,這是提前讓學生體驗爆肝的職場生涯了?

就希望學生多元學習的理念來說,我覺得現今的制度好像...還真的有用?可學生失去的時間以及額外花費的金錢以後,總感覺...就是哪裡怪怪的?特別是在學生要死要活做出了一些「曠世鉅作」後,結果本末倒置沒把學測考好(畢竟依然是看成績來獲取面試資格),結果只能去學識販賣店,安內干五卡好?

而且我隱約有種感覺,這制度無形中在幫助階級僵化,助長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畢竟並非所有的人都夠有錢有閒去參加一堆活動,他們除了顧學業還要打工,有的可能還要照顧家人,而如果缺乏了有用的歷程,他們在面試階段就顯得不利,那麼這是否是一種變相的對於弱勢家庭的不公平?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