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福增
邢福增

傳教士的生與死:跑馬地香港墳場中的基督教(一)

1841年香港開埠以來,歐美傳教士先後來到香港,實現其把福音傳到中國的異象。

跑馬地香港墳場(1845年啟用,原名新教墳場,1890年代易名殖民地墳場,1977年再改為香港墳場),是不少早年在港傳教士、傳教士夫人及子女安息之地。

現存記錄,最早離世的,是美國浸信會傳教士粦為仁(William Dean,現時長洲浸信會的「甸威廉樓」,即粦為仁)夫人巴倩荷( Theodosia Dean)。巴是粦為仁的續絃夫人。粦為仁於1834年抵達暹羅,1835年3月,其原配因難產於新加坡離世。1842年,粦夫婦由澳門抵港,與叔未士一家彼此相望。1843年3月29日,粦為仁夫人感染天花離世,年僅24歲。

11A-03–06

這一年離世的,還有倫敦傳道會合信(Benjamin Hobson)兒子,1843年4月15日出生即夭折。合信於1839年來華,1843年自澳門抵港,主理醫療傳道會醫院(位於馬俚信山道 Morrison Hill,即今摩利臣山道)。

11A-03–07

1844年,死亡的消息接踵而至……

1月13日,馬禮遜紀念學校校長鮑留雲牧師(Samuel R. Brown)的兒子離世。男嬰才剛於1843年3月誕生,取名Robert Morrison Brown,相信是為了紀念首位來華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而命名。

11A-05–06

6月6日,美部會傳教士波乃耶(Dyer Ball)夫人Lucy Dyer Ball 離世。波氏1838年抵新加坡,1841年因妻子健康問題遷至澳門。1843年舉家來到香港。在太太離世不久,其次子Mills Bridgeman 也在8月2日死於澳門(1842年4月10日生於澳門)。沒想到,一年後(1845年8月24日),其長子Frederick Joseph 也離世。遺下波乃耶與兩名幼女(Catherine Elizaberth Susan 及Mary Lucy)。1845年,波乃耶帶著兩名幼女,北上廣州。

11A-05–07
11A-0311, 11A03–12

另一位美國浸信會傳教士叔未士(J. Lewis Shuck)夫人何顯理 (Henrietta Hall Shuck),是首位美國來華的女傳教士。1844年11月27日誕下幼兒後即離世。 她在離世前寫給一合朋友的信上說:” Rest, dear hand, thy work is finished.” 11月29日,叔未士寫信給岳父,告之何顯理的死訊,信上說:”Before calling the doctor, she requested me to join her in prayer, and taking her hand in mine, I knelt by her couch, and at every sentence of mu prayer she gave mu hand a most affectionate pressure.” “Her mind was engaged in prayer to the last, and as there was scarcely a pain or a struggle, but purely sinking and prostration she literally fell asleep in Jesus…..”

11A-03–09

1846年9月,另一位傳教士的兒子John Robert Morrison在出生後兩天夭折。傳教士名美魏茶(William C. Milne),是倫敦會第二位來華傳教士米憐( William Milne)之子。美魏茶1839年抵澳門,1844年返國結婚。1846年8月偕同夫人Francis Williamina 抵港。9月22日出生的兒子,沒想到兩天後離世。

09-08–17

1848年1月,美國浸信會傳教士約翰生(John W. Johnson)與夫人Anna Johnson抵港。不過,Anna在6月即病逝。約翰生一直專注潮籍人士福音工作,至1860年北上汕頭。

09–16–12

9月10日,倫敦會傳教士理雅各(Jamee Legge)年僅8個月的女兒Anne Murray離世。在痛失女兒後,理雅各於1852年10月17日再失去妻子Mary Isabella Morison。妻子即葬於女兒的墓旁。

09–17–09

1851年8月9日,自1843年起即任職殖民地Chinese Secretary的傳教士郭實臘(郭士立,Karl F. A. Gützlaff)於香港病逝。在港期間,郭又創立福漢會。郭離世後,中環一條街道即以他命名(郭士笠街、郭士立街,現稱吉士笠街)。

13

受郭實臘感召,1847年3月19日,巴色會的韓山明(Theodor Hamberg)及黎力基(Rudolf Lechler)及巴冕會的柯士德(Heinrich Küster)及葉納清(Ferdinand Gefahr)抵港。1854年3月4日,黎力基期待以久,終於見到其未婚妻Auguste Nordstee來港。兩人於3月17日結婚。但是,黎力基夫人在新婚僅一個多月後,即於4月27日病逝。黎力基在5月3日寫信給差會時說:「像一場風暴,她便從我身邊被取去。不過,主做了這件事,把她賜給我的是祂。當然,為甚麼會發生這件事,是無法解釋的。」「她最後的話是:『我至誠希望,無論生死,我都屬乎主」。儘管如此,她還是請求我們懇求主讓她活著……擊打我的是主,我向祂尋求安慰和醫治。」

黎力基痛失愛妻後十多天,他最密切的同工韓山明,也在5月12日病逝。黎力基說:「認識韓山明已有十年,在這十年中,他既是我的同學,又是我的朋友和同工,我實在難用語言去說明我們之間的情誼和他對我的幫助。我茫然若失!特別是如今承受雙重的損失!」

在韓山明、黎力基夫人的墓旁,就是巴陵會一位女傳教士Julie Poser及那文(Robert Neumann)的孩子之墓。那文於1850年抵港,開辦伯士大嬰堂。1854年,Julie Poser抵港協助工作,未幾即在港病逝。(現在只能找到韓山明的墓,其位置並非原葬地。從1948年的舊相片可見,韓山明的墓碑原是直立,周圍環境也跟現在不同。筆者估計,原墓地可能因70年代末政府興建香港仔隧道而拓闊黃泥涌道,將墳場部分墓碑轉移。遺憾的是,黎力基夫人、Julie Poster及那文的孩子之墓,已找不到)

04–20–04
1948

1854年是充滿悲傷的一年。同樣在這一年離世的,還有聖公會維多利亞教區首任主教施美符(George Smith)之子Andrew B. Smith,於1月4日安息,年僅兩歲六個月。

07–28–06

原屬巴冕會的羅存德( Wilhelm Lobscheid),1853年偕同妻子Alwine Lobscheid於1853年以 Chinese Evangelisation Society傳教士身分抵港。但妻子於1854年8月5日離世。

16C-07/22

就筆者統計,1843至1854年間,合共有8名傳教士夫人及女傳教士離世,8名傳教士子女離世,2名傳教士在香港離世。分別屬於美國浸信會、倫敦傳道會、美部會、馬禮遜紀念學校、福漢會、巴色會、聖公會、巴冕會、巴陵會,儼然是早年基督教在香港傳播史的縮影。昔日傳教士領受召命,同時要面對妻兒及同工的死別。佇立在亡者墓前,想像站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傳教士,流淚與至愛告別。擦掉眼淚,帶著沒有答案的問題,繼續上路。墓碑是生與死的記號,久經歲月風霜洗禮的碑文,卻仍成為基督教在香港初期發展的真實見證。

《希伯來書》十一章4節:「且以其曾死尚言」(馬禮遜譯本)「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在說話。」(合修本)

請支持本人以「墳遊」方式為崇基神學教育基金籌款,贊助款多少無拘。詳情:(https://www.facebook.com/100001421008124/posts/3801769573213705/?d=n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