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靖 ASAYASU
淺靖 ASAYASU

喜歡讀書、看電影,寫心得。喜歡寫多樣化的文章,志願是當一個快樂的人文作家~:D

【說書物語#1】 誰是中國的大盜?看<<盜賊史觀下的中國>>了解中國

誰是中國的大盜?看<<盜賊史觀下的中國>>了解中國

明石豫 AKASHIYU                                   

我喜歡在假日去逛市立圖書館,有一天,筆者正打算從圖書館回家,要走之前經過陳列歷史書籍的書架,而發現這本書,本來以為這本書只是重複以前歷史課常常講的那些帝王成就霸業的故事,但看到標題寫出盜賊史觀,不禁讓筆者眼睛為之一亮。盜賊?從來沒想過綠林好漢的史觀怎麼看中國,因此就借來讀了。


這本書在日本原版的書名是「中國的大盜賊」,是高島俊男先生所著。他雖然喜好讀三國水滸等中國小說,但是對於中國的文化,批評是見血到位。他直言,其實所謂的中國王朝更替,只不過是一再重演的盜賊成王敗寇的故事。首先,他指出,在《史記》中大家熟知的陳勝起義與鴻門宴(還記得被列選為高中的國文課文),其實故事性強反而是最大的疑點,高島氏懷疑史實是否真的如故事有那麼精彩?還是只是司馬遷認為好聽就記錄下來?


在書中列舉的六個人物,分別是:陳勝、劉邦、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還有毛澤東。其中,筆者認為這本書當中描寫最力的在於明末的流寇李自成。李自成在現今中國的評價,已經不再是一個賊寇,而是一個大英雄。高島氏在導論中花了很長的篇幅描述為何中國容易有盜賊?原因是地理環境,使得可耕的精華地段非常少(據說只有全國百分之十),由於耕地少,自然在人口多的情況下,就容易產生無業的人口,甚至會出現流氓也不意外(比如曾當過泗水亭長的漢高祖就是最明顯的例子)。而治安不好的原因是,即使出現官兵鎮壓,但多半是勉強跟盜匪交手,因為只有一直保持戰爭的關係,才能繼續賺來以剿匪名目的糧餉,如果沒有盜匪,自然就不需要官兵了。也正因此,民間普遍對於官兵看不起,才會出現「好男不當兵」的說法。(書中引述中國紅軍創始者朱德的回憶,說朱德當初要當體育老師、從軍,因而被家人排斥)


在明朝末年,外有外患女真(信奉藏傳佛教,比如滿洲一詞就是文殊菩薩中「文殊」的滿洲話的諧音),加上政府出於財政困難,解散了許多可以收留不良分子的驛站,於是,驛卒與士兵造反,又遇上大飢荒,出現不得不吃磨石的粉,甚至是吃人的饑民。在生存都是攸關性命,橫豎都是死的局面,流寇開始盛行於明朝帝國。不過,與一般既定印象有別的是,其實流寇集團中,大約只有十分之一,才是負責作戰的武裝人員,其他的都是老弱婦孺等,號稱「老營」。因此,流寇的移動行列其實也很長,在當時的紀錄,曾有行軍七晝夜才完全通過一村的紀錄。


不過,對於李自成的認識,史學界其實很缺乏,作者認為原因有三:

1.流寇具有流動性,所以要完全掌握其行蹤很難(比如流傳流寇集團首腦們集會的滎陽大會其實被考證是虛構的)

2.由於李自成集團最後覆滅,因此也沒有留下內部人員的史料

3.李自成已經被神格化,很多應該是別的流寇發生的故事,也被攬來在他身上。

而身為正史的明史關於明末流寇的這段歷史,其實是根據坊間的小說而寫。而與李自成集團故事相關,廣為人知,也在著名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寫的《碧血劍》登場,身為李自成軍師的李岩與情人紅娘子,正史已經考據並無此人,而李岩可能是李自成成名以前的名字諧音。而在中國歷史學界的大左派學者姚雪垠也主張還原李自成的面目,而不是歌頌他,說其他人都是地主階級的反動分子。因為,明末還有很多人奉明朝為正朔,而流寇到後來也因作惡多端與人民為敵,李自成充其量只是建立一個封建政權,不是農民政權。


不過,姚氏的歷史小說<<李自成>>,卻不是這麼描述李自成的。這部有「第一部長篇中國歷史小說」之稱的小說,其中描述崇禎政權、李自成,與滿洲女真人,其實分別影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日戰爭中的國共日三方。雖然高島氏也評論這部小說考證到位,而且有古風的雅韻。但最大的缺點就是將李自成當成毛澤東在撰寫。由此而生的史觀,自然把李自成身邊的人物都描述成英雄豪傑,而不是歷史中的草莽綠林,而將投降的人物都描述成潛入革命隊伍的壞分子。但正也因此,姚氏才能獲得毛澤東力保,苟全性命於文革。高島氏因此評論,這就是共黨統治下不得不逢迎的顯例。


 

在即將完結的書末,高島氏提及,現今的共黨中國為開倒車的帝國。首先,人民生活在沒有自由的社會,但是中國的民族性是一盤散沙,喜好我行我素,獨來獨往,只要給予空間投其所好,發揮潛力驚人。他用一個精妙的比喻說明:「十個中國人集合起來,吵不贏十個日本人,但是如果是一對一,中國人還是贏。」另外,馬克思主義被賦予國學的地位,其實馬克思主義不適合中國的這個說法的聲音一直存在,但高島氏認為那倒是不見得。因為,中國的社會已經習慣於需要一本經典。所謂的經典,是超越時空,適用於萬物現象,能給予方針指示,散播真理的萬能寶典。

即使儒學在二十世紀的新文化運動逐漸退出舞台,但是將經典當作依據的習性依舊存在。在舊社會中,古代的經典,比如解釋<<春秋>>的三傳,還能允許依據所謂聖人本意進行解釋,擁有某種程度的自由,但是,革命的經典絕不允許,只有黨有解釋權,這就是規則!當中國人的行動和思想都被束縛,唯一的例外就是皇帝,這就是帝國。


現在的中國,自從習近平上台以後,已經起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不但將已經施行將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逐步廢除,廢除鄧小平精心設計的十年任期與集體領導制,不再韜光養晦,處處與民主社會對立,以戰狼之姿威嚇台灣在內的民主政體,透過打著減輕負擔,禁止補習,卻灌輸了習思想,而最近更加劇國進民退的腳步,開始對財力萬貫的財團下手,號稱全體富裕,想粗暴的達到全面財產重分配的目標。另外,也針對藝人的政治立場開始挑剔,使得演藝界風聲鶴唳。種種文革化的政策,都給予讓人覺得中國無論如何都要爭霸的野心。然而,筆者認為,中國雖然口口聲聲說要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的霸主,但事實上已經逐步地出局,原因無他,因為中國正逐步走向封閉的鎖國道路,雖然短時間的極權做法,確實可以集中資源爭霸,然而不再開放市場,就無法引進世界的財源,就像清朝與日本的德川幕府,雖然在歷史上也是響叮噹的政權,但最後不得不開放,而走向滅亡一途。現今的社會,已經是全球化的時代,如果要取得像美國般的超強地位,與各國打交道而不孤立,才是最根本的王道,這也是拜登上台以來,不再選擇川普的孤立政策,反而積極與歐盟各國重修舊好,而取得歐洲信任一樣。


中國會向何處去?筆者也無法給個答案,唯一的裁判只有歷史。雖然中國似乎與我們無關,在近年來的歷史課程大綱,也開始刪減大篇幅的中國史(必須強調的是,筆者不反對這樣的做法,因為畢竟身為台灣人,多了解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的歷史是正確的)。然而要了解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多看、多想對方的歷史背景。這也是旁有中國強鄰,不得不有的認識!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