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
楓橋

思索、思考再思辯。

一個無聊的年輕人對於「做自己」的思索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首先,我對「做自己」的結論很簡單,就以下兩句話:

做自己「等於」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要什麼,「不等於」依照自己的喜惡做事。

而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要什麼「等於」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講起來有點饒口,我的思考過程主要如下,

先來舉個例子:

我想要成為健康的人,所以我開始做健康的事,開始吃的健康,最後變成自然而然的習慣。也就是「做到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以上這段是一個痛苦的改變過程,可能還會被眾人笑,但因為你清楚自己要什麼所以可以堅持,也可以不管別人的評論。

這是一段完整的做自己的過程。

但是...

通常大眾認為的「做自己」,只有「不在意別人評論」的那一部分。

也就是通常看到的只是「這個人都不在乎別人看法的表面」,而沒看到這個人「不在乎」背後的原因,導致誤以為「做自己」就是堅定的依照自己的喜惡做事,也因此常常讓人覺得反骨叛逆。

而其實這些真正「做自己」人,他們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遵循的行為準則是自己的目標,反而不是依照自己的「喜惡」。

因此,這些「做自己」的人是願意去嘗試自己「討厭」的東西。而那些拿「做自己」當擋箭牌,不願意面對現實的人,就...嗯...很廢。


最後,為什麼跟隨喜惡不是真正的做自己呢?

因為喜惡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簡直廢話,哈哈哈。)

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同儕或社會風氣的對一個人的影響極大,但是,「就算」我們都沒受到這些東西的影響,自己的喜惡也會受到「不可控制」的生理因素影響,就像是自己小時候有很多挑食的東西,長大卻漸漸可以接受了。

而想「做自己」的人,所希望的無非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若行為跟隨無法控制的喜惡,我認為就不算是「做自己」了!

不知道大家的想法是如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