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開箱文
哲學開箱文

「你一開始做哲學教育,接著研究哲學故事,最後差點成了哲學笑點。」 哲普作家 台大兒哲中心研究員 國體大兼任助理教授 粉專:哲學開箱文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女性會特別注意同性講者?

在高中上哲學課時,我常喜歡放TED演講或書籍簡介的短片。這有兩個明顯好處,一是可以得點空閒,詳細觀察學生反應;二是給學生一些不同刺激,易於延續注意力。

後來我想測試,學生們在看完這些短片後,最容易記得的到底是什麼?所以看完之後,都會讓他們寫:這段影片,讓你印象最深的是?任何東西或細節都可以,不需要是影片本身的內容或主旨。

(有這一想法是因為,以前嘗試先放電影,讓學生有個初步了解,再討論情節當中的哲學議題。結果發現,大部分學生記得的或關心的東西,和我的預期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得再簡介一次議題。可是,既然我都得重新說明,這樣根本就不必先放電影啊...)

這學期在台中女中,發現一個有趣現象。一連三週,我放的影片都是女性主講(Julia Galef談動機性推理、冏星人談全民基本收入,以及新井紀子談東大AI),每週都有幾位學生寫說,她們覺得女性講者「有自信」、「台風穩健」、「想學習那樣」。

重點是,有人特別指出講者是女性。儘管「有自信」、「台風穩健」等描述無關性別,但「女性」一詞卻刻意被書寫出來。

尤其是,我原本採取是開放性提問(「印象最深的是?」),並不帶有明確引導,如果是問:講者給你什麼樣的感受,就會引導人們把注意力放在講者身上。這就代表,學生的回答內容,必然是她們自己主動捕捉、特別關心的,而非問題本身所預設的。

雖然樣本數很有限,但據我猜測,這可能代表:女性學生,會特別注意到講者的性別是女性,也會特別注意同性講者的正面特質,並考慮自己能否做到。而就我個人經驗,男性學生不會特別意識到講者是男性,或說他們已經很習慣是同性站在講臺上。

這只是猜測。如果這一猜測為真,它很可能反映出,在我們的社會裡,知性人格形象往往是被男性所佔據,女性相較之下非常稀少。

一個非常類似的狀況,是特定職業的性別刻板印象,這還衍生出一個著名心理測驗:

有對父子在週末開車出遊,不幸遇上嚴重車禍,父親當場死亡,重傷的兒子立刻被送往醫院急救。醫生前來查看時驚呼:這不是我兒子嗎!

請問:為什麼這位醫生會這麼說?醫生和男孩是什麼關係?

最為簡易直白的解釋是,醫生和男孩是母子關係,也就是他媽媽。但根據調查,許多人不會朝這一方面想,這代表在他們的潛意識當中,覺得醫生不太可能是女性。

我不太肯定,女性同學們是不是潛意識中認為,由女性來主講哲學、社會或科技議題,是很稀奇的事。如果有更多時間,可以做個問卷調查加對照組,就能得出更多結果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