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芸安
蕭芸安

台灣音樂創作人、聲音藝術家、旅行者、心理學實踐者。 芸安對亞洲傳統文化及東方哲學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計畫性地旅行亞洲多地,將聲音採集作為文化觀察的媒介,並結合音樂,創作出不同形式的展演作品。 2020年起,開始深化自身表演方法論,開展《循聲旅者》系列展演及工作坊活動。

聲音詩:記憶,雨城港都

2016年的夏天,我回到我的家鄉搜集聲音。

在台北出生,五歲之後在基隆長大,一直到高中畢業,才舉家遷徙回台北,正式成為所謂的「台北人」。

如今,居住在台北的時間,從去年算起,也早已經超過在基隆成長的歲月。
但我始終將基隆這座城市視為我的家鄉,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當別人問起「你是哪裡人?」,
我也總是會回答,「基隆」,而今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已經不便再這麼答。

2012年我開始自己一個人旅行,起初多是中國大陸沿海的城市,後來因為對華人文化的好奇,
便沿著下南洋的路線,走訪其他東南亞城市,那些地方大多是港口城市。

我發覺在水邊,我總是能感到平靜,站在港口邊看著船隻進進出出,那樣的畫面也總是能讓我安心。直到某一年的某一趟旅程,我才突然意會到,家鄉的印記原來一直深植在我的內心深處,我總是在潛意識裡追尋著碼頭的記憶。

基隆不是一座大城市,小小的基隆市區,便是港邊,無論是出城還是進城,基隆人第一眼望見的往往就是港口的景象:巨型船艦入港、停靠在碼頭旁的漁船或觀光遊艇、港邊的貨櫃裝卸過程...等,以及伴隨著那些畫面,鹹鹹濕濕臭臭的海港氣味,偶爾,還能聽見幾聲輪船的汽笛聲。

基隆也常被稱為雨港,因為她總是陰雨霏霏的天氣,記得以前小時候,媽媽常帶我和妹妹到台北,乘坐客運,過了隧道,在晴朗的台北市區看見帶著大傘的人,似乎就是基隆人的無誤標記。

直到現在,我似乎還能想起那股濕黏悶熱的氣息,那是在夏季的基隆,和著雨聲一起的身體感受。

這首「記憶,雨城港都」,便是我對家鄉基隆的回憶。

記憶,雨城港都-蕭芸安

(建議使用耳機聆聽)

記憶,雨城港都 The Memories about Home – Keelung

聲景採集與設計 / 聲音詩 蕭芸安 Yun An Hsiao


記憶,我的雨城港都,

總是濕黏悶熱的氣息,

在雨後,千禧曼波橋的回聲蕩漾,

消逝的光景,珍藏的回憶。


撐起大傘,尋覓廟口滋味,

頭家娘的問候和成衣店的歌聲,

默娘默默在廟埕應允,

返鄉旅人的安靜。


高中女生的閑聊八卦,

在循環車陣中不斷循環,

撿客小黃車始終勤奮鳴響。


年少輕狂的飆仔呼嘯而過,

海上潮流隨風飄浮而起。


孤獨的汽笛在港邊悠悠唱著,

高雅自負的公主盛世出航,

那首屬於雨城港都的音調韻律。


記憶,我的雨城港都,

總是濕黏悶熱的氣息,

在雨後,消逝的光景,珍藏的回憶。



*聲景素材:

大雨 / 中山陸橋 / 基隆廟口 / 循環公車總站 / 基隆港 / 盛世公主號啟航汽笛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