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基
遊走基

一個關心媒體的人的自留地.

上海墜樓女性與“互聯網”

就在前幾日,一名上海女性墜樓身亡。原因在於上海封控下的環境性質變化,日常生活軌道被打破,她不能像往常一樣每週給父親送去飯菜,因而不得不私底下求助於騎手,該騎手出於一己好心,衝破上海封控的重重阻礙,為女性父親送去充滿關懷的飯菜。不料事件因此在互聯網上發酵,最終奪去女性的生命。

這本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常不過的一件小事。然而事情發展至此,源頭無疑是因封控,以及該名女子出於分享的心情散播在互聯網上的文字。我讀到整個事情的經過感覺非常震驚,怎麼都想不到會是這樣一種走向。話說到這裡,我也覺得無法就這件事情再打下鍵盤上再多一個品評的文字。只是感慨,這名女性“心目中的互聯網”、“她所使用的互聯網”——根本不是為了這種事情而存在。同時,她也深刻地遭遇了觀念的破碎,好比遇到生命中的一場滑鐵盧,最終捨棄了自己的生命。

我不想說這是一場單純的“網暴”事件。正如開頭已經提及,這是出於上海封控管理下,產生的環境變化,從而導致的悲劇。而這一場關於環境的變化,放大了如今潛藏在中國社會中的問題。國民的憤怒與鬱結無處發洩只是其一,還有各種各樣紛雜的社會對國民產生的心理健康上的影響,悉數體現出來。向網暴的人追責自然是他們必須為自己言行付出的代價,但這也不單單是他們的問題,如果上升到社會、國家層面,國家應當為這樣的悲劇買單。正是這個國家,孕育了這批網民,而這批網民,奪走了無辜的性命。我試圖想象,這名女性平日裡是一個怎樣的人?她會如此善心,掛念家中的老父親,並且熱情地在互聯網上散播好人事蹟,也就是樂於分享正能量故事。這說明她平日裡一直生活在一個充滿善意的環境裡,才能培養出這樣的心靈。她心目中的互聯網,應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分享生活的碎片、傳達自身心情的頻道。她指尖下的互聯網,僅僅是這樣的存在而已。

事實卻與之相悖。她遇到了與她所預期不同的一批人,這批人因為這件生活分享與她連結上線,對她進行言語攻擊?不是;道德抨擊?不是;是人身攻擊。對於比這名女性看到更多關於“中國”互聯網真相的人來說,或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大抵會有更高的處理能力,或至少心理上有個準備,也就能夠試圖調節。沒有人知道這名女性在遭遇這件事情的過程中究竟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我想除了壓力以外,應該也有信念的崩塌。我也不知道那些網民、事件的參與者究竟對女性說了什麼樣的話,我想應該是觸及到了她生存的底線,才會導致她做出這樣(至少是需要勇氣)的行為。所謂生存的底線,網民應該是抨擊了她的人品、行為、生活方式、思考模式等等,從方方面面捕捉到蛛絲馬跡去打擊她。這儼然已經超越了就事論事的境地,是毫無疑問的“人身攻擊”。在一個人迄今為止構築起來的生存信念一夜之間悉數崩塌的情景下,想到一死了之又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之前讀過一本心理學家研究東德人民心理狀態的書籍。中文已經絕版,叫做《情感堵塞》。草草看下來,作為一本筆記,內文的確是比較廣泛、充滿描述性的文字,但通過該名心理學家的洞見,對他所想表達的意思已然可見一斑。這名心理學家結合東德的社會情況與東德家庭的真實生活情景,深刻剖析了國家統治對國民心理健康所能產生的影響。如今的中國避免不了類似的問題,或已然產生,或在孕育、孵化的過程當中,中國國民心中的怪獸已經成形了。這樣的統治、這樣的國家、這樣的社會究竟還要逼死多少人?究竟還會害死多少人?互聯網只是一國之文化樣態的真實反映,包括《娛樂至死》作者在內的無數學者已經明言過這個事實,“媒介承載的是文化”;既然媒介承載的是文化,那我們批判媒介的時候自然繞不過對於時下文化的批判。文化是人、文化是人心、人心是社會、文化就是社會,我們如果想要營造一個更好的互聯網文化、環境、生態,就必須回歸到最最本源的國家、社會、整體文化上面去看。然而後兩者又逃不開國家對其的無形大手施加的塑形。在這個問題上,國家必須作為。如若國家不作為,單靠商業或個人或小團體的努力,是很難達到根本上的改變的。

為那一名失去生命的女性致以真切的哀悼。

May rest in peace.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