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的家
香港曾經有幾間以「七份一書店」命名的書店,它是一個書店店長育成計劃,旨在讓一些想開書店的文青,提供一個為期6個月的親身體驗。參加者要自己選書、賣書、辦與書有關的活動等。某天到書店買書時,店員送了一張書籤,畫了書店的內部模樣。畫家畫書架的仔細度,讓我想起日本作家妹尾河童老師。

新聞要保育嗎?
2023年5月3日,無國界記者公佈世界新聞自由指數排名,香港在全球180個國家與地區中,回升到140位,屬於「艱難」(difficult)狀況[註1]。政府回應則是毫無事實根據,「香港的傳媒環境蓬勃依然」[註2]。那究竟那種說法才對,是真的生態變了,還是我們太敏感?

神秘家族
(警告:內文有雷,請自行判斷) 香港有一個神秘的家族,住在大嶼山西部,而他們姓氏是十分陌生的「司武」。他們與其他原居民般,有著丁權。有一天,整個家族,從老到幼,遭到毒殺,只剩下幾個。究竟發生什麼事?這就是譚劍的新作《姓司武的都得死》的故事背景。

書介|櫻井準也《考古學與大眾文化》(三):1980-90年代
接續上一篇,繼續整理這本書裡的提到1980ー90年代間有考古學家登場的影視作品。

大叔的「散步學」
早前與店長短訊,他說剛出席完香港散步學新星的講座(對,就是《香港散步學》、《城市散步學——以香港作為起點》的作者黃宇軒)。我問,那有沒有散步學前輩,他也不清楚。不久,我往書桌一看,見到放了一本買了一段時間的書,突然發現,他就是散步學前輩!他就是李清志老師。

學習懂得示弱
曾經介紹一本,照顧者變成殺人犯的書籍《無人知曉的房間》[註1],講述照顧者面對家人的病,如何感到無助,從而萌生殺死患病家人而得解脫。最近也閱畢一本類似的書籍,情況是兩母女同時患病——母親患上認知障礙症,而女兒則患上癌症。母女二人,如何面對這病症,就是這書的主軸。

如果找不到一本想寫閱讀心得,就創作一本想寫的吧!
8月初介紹一套適合中學生閱讀的小說,文章的最後一段是這樣寫︰如果當年暑假有這套書,我一定會閱畢它們,因為一定有足夠題材寫讀後感。[註1]說實話,當年讀書時,不明白為什麼要寫閱讀報告。那時總在想,閱讀一定要有感想嗎?為什麼一定要有最低字數?如果找不到想寫的怎麼辦?

推理小說:食
第八屆·島田莊司獎在8月初公佈首獎得主,今次得主是來自「香港九龍」的牧羊少年T,作品名稱是《消失的你》[註1]。9月會出版得獎作品。這個以日本推理小說作家命名的獎項,是為了推廣華文地區的推理小說創作[註2]。香港得獎/進決選作者並不少,有陳浩基、文善、黑貓C、柏菲思。

散步有幾好玩
每次去旅行,我比較喜歡用雙腳,不論是用跑,還是步行,來感受一個地方。所以每日步行超過二萬步以上。回到旅館房間,只能乖乖拉筋、按摩及用熱水敷腳。奇怪的是,當身在香港時,往往都想以最快時間,從一點到另一點。以地下鐵為主要交通網絡的香港,根本不會有機會看到風景。

書介|《「考古学エレジー」の唄が聞こえる―発掘にかけた青春哀歌》
透過不同人物的訪談回顧,我們可以看見〈考古輓歌〉中屬於考古學徒們的年少詩篇,乘載了他們對於考古學的憧憬、苦惱、抑鬱、質疑的心情,也可以感受到輓歌的本質,哀悼那個考古學仍充滿浪漫的青春年代。

香港的粗獷建築
第一次得悉「粗獷建築」一詞,應該是從陳傑的《香港知埞》中。文中除介唔粗獷主義的由來,也寫有一群建築師不甘心讓這些平平無奇,不入美感之流的建築物,就這樣沒聲沒息地完成它們的使命,故此在2021年辦了一個展覽,介紹香港的狙獷建築。今年,其中一位建築師,將他們的成果,化成一本書,就是以...

暑期讀物
最近與中學老師傾談,說中學生不愛閱讀。回想我中學時期,好像不是這樣——至少我不是。中學時間閱讀量不少,但大部是翻譯小說,香港文學卻沒接觸(雖則近水樓枱)。為何中學生不愛閱讀?手機這東西當然是其中一個原因,它實在太容易拿走很多時間。另一個是閱讀報告。

電影神話之《梁山伯與祝英台》
某年到香港大學,出席龍應台老師的講座。那年邀請了紀錄片導演楊力州,還有放映他為金馬獎50週年拍攝的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其中有一個片段,播放著《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其中一位主角凌波來台參加第二屆金馬獎。凌波姐姐站著車頂,與道路兩旁的市民打招呼。

與貓有關之一二事
香港一年一度的書展在明天(7月19日)開始。作為嗜書癮君子,總會進場逛及買書。今年已經寫好書單入場買書。當然,我仍會繼續逛我喜愛的獨立書店。很多書籍都會襯著書展出書,然而總有例外,剛讀畢的《貓教授之故事帳——三浦屋的小玉》就在書展前出版,作者是柏菲思。

活出怎樣的人生
已經講了很多次說退休但又復出的動畫大師宮崎駿,終於將有新作——『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Studio Ghibli一反以往作業,上映前沒有任何宣傳、預告片等,只得一張海報。雖說沒宣傳沒「賣廣告」,但這種是另一種宣傳技倆,直接要人去戲院看電影。

百年的孤獨感
5月時給自己的「功課」,是要讀畢《百年孤寂》及《孤獨家族》。前者是號稱「首度正式授權繁體中文版」(往後稱為台版」),後者則是「我又實在喜歡,也實實在在翻譯了出來」(《在我還年輕的時候》(頁22)(往後稱為「港版」)。同一本書閱讀兩個版本並非第一次,然而在這麼短時間內接著閱讀,恐怕這是第一次。

油麻菜籽
近日觀看舞台劇,當中有一幕,大兒子質問母親既然不愛父親,為何還要選擇跟他,母親說:「我冇得揀。」大兒子聽後感錯愕。母親繼續說:「那個時代的女人,冇得揀,係咁就係咁」。也許對於「現代人」/「男性」,要想像「冇得揀」的女性時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有誰共鳴
我很喜愛的作家李琴峰老師終於再有新書出版——《星月夜》(台灣版)。日文版早在2020年出版。這台灣版的翻譯部分仍是由她親自處理。書一出版我就買來閱讀。不過,今次並非介紹《星月夜》,反而想先介紹一本也是在2020年出版的作品,郭強生老師的作品《尋琴者》。

喜劇之王契訶夫
今年(2023年)華文界梁實秋大師獎首獎,頒給香港作家董啟章先生的《狐狸讀書》及《刺蝟讀書》。別誤會我要介紹它們,而是要引用董生對契訶夫的評價。董生在〈契訶夫的槍〉一文中,表示他是契訶夫的崇拜者(《狐狸讀書》頁181)。文中有解釋「契訶夫的槍」(Chekhov's gun)[註1...

書的價值
3月初有機會到今朝風日好這舊書店逛逛。這書店賣的書都是極稀有珍藏舊書,包括初版簽名書,有些更以膠袋包好,以防破損。但書店範圍極有限,包括店長只能容納3人。一進店就先將背包放到地上,深怕一個轉身就將珍貴的書「掃哂落地」。提及二手書,不得不講日本的神保町——世界最大的古書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