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43 are following
85 articles

科胡特提出的两种主要自恋结构

Rafael Cao

欢迎对号入座

自觉喜欢束缚自己活得紧绷绷的人,应该看看电影《酒精计划》

Emma0425

最近真的很穷看的文艺作品,无一不是探讨人性的,包括酒精计划。我想该片的目的并不是鼓励人们去喝酒,我写这篇短屏的目的也不是鼓励大家有喝酒,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影片触动我的是,四个人,四个男人之间的友谊,以及那位对自己不自信的心理学学生所阐述的影片想要讨论的主题:人要接受自己是一...

《一人之下》与《罗小黑》谁是国漫之光

Emma0425

其实这个问题是用来吸睛的

从力比多回到力比多:克莱恩理论在1923-1945年的变迁

Rafael Cao

如果你相信克莱恩的理论,那么你也应该相信,人的成长就是从仇恨,恐惧到热爱,宽恕。

让我们一起噩梦一场

Rafael Cao

我不可能独自犯错,但我总是独自被谴责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理论概论3(终章):对安全的需要如何剥夺了我们对满足的需要

Rafael Cao

沙利文用心理学语言讲出了一个非常朴素的真理:令我们不快乐的却令我们“安全”。因此我觉得这个系列也可以到此为止了。

奥格登谈三种心位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Rafael Cao

时间伴随悲伤而来

奥格登谈主-客体,时间与梦境(人如何学会思考自身?)

Rafael Cao

分析师和被分析者两个主体不能真地互相摧毁,否则就变成自闭或者神经症了。分析师和被分析者之间的关系就像作者和读者,移情与反移情,它们互相反映,但不构成彼此的镜像,作者+读者=第三个主体(分析性的第三者)。诉说我们的不光是历史学意义上的”他者“,更有无意识层面的和主体间意义上的”他者“。

荣格后期理论笔记1: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体

Rafael Cao

摘自《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要说服先回避

Rafael Cao

“不要判断他人,那样你也将不受他人判断”——《玛窦福音》第七章

巧克力与金箔纸的精神分析

关令尹

市面上制售的固体巧克力不论档次高低,大多都包以闪闪发光的金箔纸。乍一看,此种做法似乎不足为奇,无非是迎合了消费者的拜金心理和虚荣心。然而,倘若联系巧克力的馈赠功能,再以精神分析的眼光观之,这层薄如蝉翼的金纸就显得不那么简单了。稍加思忖,我们便会发现一个很直观的事实:巧克力的外形其实不甚“文雅”。

讳死的现代人

关令尹

在我们这个时代,“死亡”居然变成了一种忌讳,这委实令人匪夷所思。但怪异之事确确实实是发生了。在过去一百多年间,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人类生活水平日日高升,文教事业空前普及。在这前所未有的大繁荣中,人们避讳死亡的程度也悄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

你为什么不想死

关令尹

“你为什么不想死?” 乍一看,这貌似是个既无礼又无理的操蛋问题。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值一答,与之相反的设想才需要理由——我为什么想死?我不想死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但凡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会有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若无这种本能,人类又是如何进化到今天的?

实践心理学还是有点用的

Rafael Cao

对于人性,我们既要避免肤浅的乐观主义,也要避免同样肤浅的悲观主义,人性既不合理也不荒唐,它就这样存在着。

閱讀筆記《圖解女性心理學:女人不說、男人不懂的事, 心理學家教你從行為、習慣與性格讀懂女性的真實想法!》

偶希都理

★女人心海底針?女人真有第六感?男性怎麼都看不懂的事,女性卻能一眼看穿?讓心理學家助你了解身邊的女性在想什麼吧!

《羞辱創傷》—臻的閱讀筆記

Janeyu

周慕姿心理師的療癒系列又添一員,總是能緊抓痛點卻溫柔撫慰的好書,如果讀過《過度努力》或許也能在這裡看見某部分受傷的自己

第一显学、社交时尚——“自我心理学\心理咨询”是如何对主体起效的?

island

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让你成为一个连犯病都不配的软弱主体,这套假说替你开脱责任的同时等于宣判你不配自己犯病,更承担不了这个病的责任。它在自己的逻辑框架下对人的心灵进行审判,让人陷入对自我的迷恋状态来维持自我的同一性和稳定性。

《臻的心靈聊聊空間》心的自由#1——Be kind to yourself

Janeyu

「心若是牢籠,處處為牢籠,自由不在外面,而在於內心。」—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刺激1995》

閱讀筆記《鬼滅之刃心理學:打造強韌內在的38個法則》

偶希都理

★你不必像炭治郎一樣,過著每天與鬼搏鬥的日子;但可向他們汲取知識與勇氣,靠自己的雙手突破僵局、面對障礙,朝夢想踏出新的一步。

Ep.8 被討厭的勇氣

Vivian

這本書一點也不雞湯,卻是目前讓我反覆看最多遍的一本,在我以為「阿不就是那樣」的時候總會出現「並不是喔」的聲音來刺激我的邏輯思考,謝謝作者古賀史健將岸見一郎老師與阿德勒的論點以哲學家和年輕人的對話方式寫成此書,讓我對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產生了興趣。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