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
35 are following
33 articles
ShirinSara黃鈺晴

「在場手記」祖先之河

本文是《夜班老師》一文的寫作手記。

zhoyoyo

「數字居民」在愛沙尼亞:通往新身份之路|「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

沒有居留權的數字居民,除了美好的願景,究竟有什麼實際的用途?

ShirinSara黃鈺晴

夜班老師:在現代中國的社會夾縫中做巫師「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

本文為「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資助作品。講述近年中國西南邊境幾個壯族民間巫師的故事。

urhan

牧區獸醫的一個春和秋——治療定牧的畜群和流動的疾病

本文是在场·非虚构写作奖学金,第二季得奖作品。

譚威

#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兒挖金,不穩定,在非洲喪命」:中非跨國掘金者暗流(一)

「在場」由 Matters Lab 與文藝復興基金會發起,為獨立寫作者提供獎金與編輯支持,可關注官網 frontlinefellowship.io 與 Facebook 獲得徵文、講座與其他活動的最新資訊。

grace.matters

未入選的「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 新一代台灣移民和第二代亞裔美籍人的對話

知道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時,離截止日期只有一個禮拜,對於大部分都只在換日線發表海外生活經驗的我,把自己很想寫的一個題目寫了下來,最終評審覺得題目太大,試寫稿雜亂,對於沒有寫過深度報導的我,其實不太知道要怎麼改進,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和寫作前輩、編輯,繼續磨練寫作能力。

Matty

「在場」獎學金第二季評選結果報告|深入不同民族的腹地,望向廣闊的世界田野

獲選名單:作者黃鈺晴|中越邊境的魓末和他們的追隨者;譚威 | 黃金海岸:中非跨國掘金者的暗流;烏日漢 |「治療動物就是在治療人」:狹縫中的牧區獸醫實踐;周悠遊 | 去愛沙尼亞尋找來自中國的電子公民

Matty

非虛構寫作背後的生態條件 | 李雪莉&莊瑞琳&甯卉&張潔平:時間裡的同行者

很多時候一個故事的力量是超過講述故事的人本身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時候要把自己的傷口提煉出來給別人看,因為我們相信這件事情對社會有一個更恆久的、超越我們個人的價值。

Matty

非虛構寫作背後的生態條件之出版社篇 | 莊瑞琳:安靜的運動——非虛構作品是世界觀的競爭

對我來講幾乎每一部非虛構作品,如果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話,都有一個很鮮明的世界觀,都是在對應一個世界上重要的問題。所以我說它是一種「安靜的運動」,像是一個作者或記者跟出版界的結合,事實上它的威力跟社會運動可以很接近,而且可以持續非常久的時間。一本書放在圖書館可以放幾十年甚至一百年,而我覺得我們應該這樣看待非虛構作品的重要性。

Matty

非虛構寫作背後的生態條件之媒體篇:《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 & 端傳媒國際版主編甯卉

要長出一個重要的有影響力的故事,你必須要下降到自己的黑暗底部去,你要說的故事越大,你就必須要下降到越深的地方去,所以不管是作者的還是編輯檯的、合作編輯的意圖,最終都是要回應讀者:他們見到這個意圖的時候會不會感到有意思,會不會激起他的好奇和興趣,想要跟著你的步伐去看眼前這篇文章準備向他展開的世界。

Matty

「在場」非虛構寫作第一季發布會 | 在黑暗中看見彼此:流行文化裡的情感與創傷書寫

香港現在是寸草不生的年代,MIRROR就是一條草,讓香港人覺得有生命力。用飯圈的幌子讓香港人做到現時公共參與做不到的事情。寫MIRROR等流行文化現象,其中有集體性又有公共性,它只是一個工具、一個器皿去寫香港人。

Matty

「在場」非虛構寫作第一季發布會 | 從人類學田野到寫字檯,故事能接住一切嗎?

在論文中,故事是觀點的證據;在非虛構中,觀點是故事的金線。論文中雖有故事,但這並非論文的目的;論文的目的是提出新的觀點,與之前提出的觀點進行對話、辯論,以推進人類整體的知識。

Matty

最高獎金達 7000 美元的「在場」寫作獎學金,第二季報名截止時間延至7月18日

除了入選者外,「在場」也將為更多優秀作者提供編輯支持。

世界走走 seh seh

一週好文:末代女礦工

0702週報

Matty

「在場」非虛構寫作第一季發布會 | 愛、算法、機器人:數位時代的愛戀與寫作

「父權」是賽博時代無可迴避的體現。我們會發現父權制在媒體的語境裡被滲透得如此之深,進入了數據和語彙層面。我們要怎樣去改變它?我們要如何去重新去清洗,或是滲透?怎麼把女性化的對二元性別的視角、價值觀和立場,讓她重新進入算法、語言,進入我們的認知和心理結構,進而去改變整個社會本身?

Matty

「在場」非虛構寫作第一季發布會 | 遠方的戰爭與難民——為什麼我們依舊需要戰地報導?

你需要去系統性地進行知識的積累,這是不可缺的,不然永遠都只是圍繞在你所看到的、聽到的和聞到的這些內容來進行書寫。這樣的書寫一開始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你是有志於要進行這方面寫作的話,是必須在以後回看以前寫的東西,發現是有進步的,而這些進步,或者說就是問題意識、框架要從哪裡來,理論很重要。

Matty

「在場」非虛構寫作第一季發布會 | 深掘與淺埋:個人生命敘事作為非虛構的一種

非虛構寫作者依據史料、口述、與重返場域,試圖重構事實,但這個被敘事者「發現」的事實,只是貼近真實的一種可能性,不應該壟斷單一真相。書寫者只能保證,沒有任何一個人物、情節是為了合理化我的推論而虛構的,承認我們的認識的有限性,承認未知的遠比已知的還要多,但一切文責終究只能是作者自負,因為採訪對象對他們生命歷程的詮釋,其實也經過了作者的再詮釋。

Po-Fen Tai

【場外手記】在場:歷史與生命斷層的修補

完稿應該不是一場個人生命述事的結束,而是一段新社會行動的開場。

趙雲

【場外手記】參加「在場」可能是推你一把跌落懸崖的好機會!

「在場」公布結果時,正是香港第五波新冠肺炎,也是歷來最嚴重的一波爆發之始。因為政府的限聚令,各種大型活動取消,訪問、面談和小組討論亦變得不可能。直到4月21日各種社交距離措施逐步鬆綁,我才能開始採訪工作,所以作品成型較晚,先要向各位致歉。「在場」這二字在我心中反覆出現。

周雨霏

【在场非虚构奖学金】场外手记:情动先于反思,引领了我的行动,也引领了故事

本文是「在场 · 非虚构写作奖学金」第一季得奖作品《驯服与被驯服的》的场外手记。「在场奖学金」由 Matters Lab 与文艺复兴基金会发起,为独立写作者提供奖金与编辑支持,第二季已于 6月11日开始征件,于 7月11日截止。

Loading...